- UID
- 45793
- 主题
资深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盐行街位于湖南省桂阳县城南,是七里街最长最有名的一条街,整条街长约两公里,街巷幽静朴素,虽历经百年风雨,仍保持着古朴原貌和历史本色。位于该街的三眼井,常年泉水甘冽,为古街增添了不少灵气。街道两旁的房屋原为古时铺面,至今大多已经改造,或做旅社,或做小买卖,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平日里人来车往,十分热闹,无不透露出古时商业气息。4 O; q2 p- i2 r$ D
V! ~. x2 Z! C; V" e2 ]盐行街古朴悠长,说到街名的来历,老人们提到最多的是个“盐”字,因为盐行街与挑盐贩盐有。据说,盐行街本来不叫盐行街,叫三眼井。明代至民国时期,桂阳州(县)城成为湘南盐业集散重地,市场繁荣,盐行街又集中了李广盐、南天成等七大盐行。因为卖盐,后来便被改了名字,解放前,以挑盐贩盐为生的苦力,与生意人从天南地北汇集在此,他们从广东星子、连州跋涉千里把盐挑运到这里,进行各种交易。
: b/ i0 C( ]) F }$ w- q0 h
& @: h$ m) @( y; Y9 O- G- k' n8 N盐行街老居民李敦苏告诉我们,常宁、宁远、道县的盐贩子全部走到这里来进盐,开得最红旺的时候是民国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解放后,仍然一直开盐铺。# E6 V' E7 q, l" w) ~. Q/ x% L
这里的盐业贸易繁华一时,成了周边地区以挑盐贩盐为主的商业贸易场所。# z9 ]$ O" b- n4 Z( v
盐业贸易的繁荣,给官府带来了巨大的收入,解放前每年上缴的盐税多达千万白银。官府处处设卡收盐税,挑盐夫们途中经受重重税卡的盘剥后,血汗钱大多进了官府的钱库。在街道的入口处,当年就有一道卡,是专门用来收盐税的。
3 A- u. ^% d8 Y" p" q' j
2 a) d) v5 d; H* X g盐行街老居民罗正云说,盐税卡还安了一个闸,有几个人高,不交盐税,谁也别想过去。交了盐税后,税警就会将一张税票贴到挑盐人的担子上6 a, E) c0 e6 l F
* w, B* A- o: I1 [/ @有一首挑盐歌就真实的反应了苦难挑夫们的生活,当年去广东挑盐时,曾被广泛流传,歌词是这样写的:
# O% X: q' N* z: [' T# N一根扁担两头尖,8 C2 f/ ^9 H" m; N1 N
手拿扁担去挑盐。( j' w1 U8 G$ z) A$ @' F% m
走了多少泥浆路,
4 ?* W: l% c4 r- N) A% X过了多少石头山;7 b+ `& r2 M2 G9 F
喊了多少老板娘,! `# J% l5 |) X8 ^9 [
睡了多少硬石板;2 o+ d! e$ m) m l. o. t* f/ w
受了多少寒和热,
) c# c1 z; w& y& R1 R吃了多少急火饭;6 i, b1 ~2 s1 h0 \7 S
肩膀磨破脚走烂,
: g2 t2 _4 ?) M- w5 w# x; Y5 o老婆孩子饿断肠。
, m7 Z6 c4 g$ _( |" q+ n因为挑盐贩盐,盐行街便因此而得名,虽然曾经盛极一时的盐业贸易早已远去,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老人而言,永远是抹不去的鲜活记忆,就如同那青石板,古商铺和古街巷一样,染着的永远是历史的沧桑。
( e- d/ i. N& o& f/ I/ ?. T7 o2 n! X9 l5 ]6 X
不仅如此,盐行街还与当今台湾政坛一位领军人物——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38年12月,为避战乱,宋楚瑜的母亲胡窕容一家从苏州到桂阳,借居在县城盐行街的一栋宅院,1942年宋楚瑜就出生于此。胡氏一家一共住了将近7年,直到1945年才返回苏州。在这里,宋楚瑜度过了三年的幼童时光。古老的盐行街也因宋楚瑜这段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的色彩。
u; n" }5 v. L; w! M, 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