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80
- 主题
顾问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2025年9月14日上午,4辆大巴车从小垣社区出发,分别满载着百余名汝城钨矿子弟(矿二代),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来到汝城县延寿瑶族乡红色基地参观。当我们抵达官亨瑶族村,这里不仅是青石寨阻击战的主战场、而且还是“红军借据”感人故事的发生地。1934年11月初,官亨村一位叫胡四德 的瑶民在胡氏祠堂内发动乡亲筹集稻谷、生猪、鸡等物资支援红军,红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出具了一张借据,直到62年后,胡四德的后人在家墙壁夹缝中意外发现了这张弥足珍贵的红军借据。" e* Q# L- y9 \6 B- U, o5 E
1996年暮春的一天,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村民胡运海,正准备砌一个新灶,无意之中从墙洞里挖出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有一张泛黄的借据。纸上的毛笔字迹,记录了一段军民深情的往事:“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印章)。一九三四年冬。”0 Z, D; l! p: |' B) T G$ F
胡运海挖到红军借据的消息不胫而走,香港收藏商闻讯前来高价购买,胡运海谢绝了,并将此事报告了村干部。村里立即上报县人武部、民政局,同时给中央、省、市民政部门去信。不久,便收到了回音:“据查实,写借据的叶祖令(汝城热水镇人)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于 1934年12月在长征路上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 R: l. S) K, y/ u* ?! K( H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延寿,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消除了当地瑶民的疑虑和担忧。通过一直偷偷观察红军,深有名望的老人胡四德还发现,红军部队其实早已缺粮严重。在胡四德的提议下,村民匀出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由青壮年挑着赶着,送到了红军指挥部。临别之际,红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找到了胡四德。他表示,村民之前支援红军的粮米等,红军一定会还,但眼下红军遇到困难,只好先打下借条,并承诺待革命胜利后归还。如今,这张借据的复印件,存放在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一张借据的承诺”专题陈列馆。1997年,汝城县人民政府向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兑现了1.5万元,胡运海将其中的1万元捐献给村学校。一张借据,历经62年漫长的岁月,传递延寿瑶民与红军的珍贵情谊,承载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 D# J. w; F0 m" g* m/ U& C
如今,胡四德的故居也已修缮保护起来,并对外开放参观,在胡家老房子旁边还修建一座《一张借据的承诺专题陈列馆》。进入胡家老房子,大厅里摆放着一张八仙桌、两把灯笼椅子和一些平常物件。左边是一间侧房,里面放着一些农用工具。大厅的右边是厨房,也是借据发现的地方,在灶台墙壁上,还能看到胡四德当年收藏借据的墙洞。厨房里面的隔间是卧室,一间狭小的隔间,只能放下一张床铺。参观完这里,行走在官亨村中,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感受这座曾为长征红军筹集大量粮食的村庄。5 B( e! s' W' l% T6 @
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一块大坪地,旁边有一栋建筑,门匾是《胡氏宗祠》,也是当年官亨村百姓筹粮、送粮的地方。这座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祠堂,经历着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民拥军的感人故事。在《胡氏宗祠》不远,就是著名的青石寨战斗遗址。这里矗立着两座不高的石头山,在山脚下有一座红军烈士墓,埋葬的是当年不幸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当年战斗的硝烟气息,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
( L) b0 \" V- H7 Z' [ D% w9 E! B- t- d$ c- c' X2 \. a;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