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璀璨宇宙 于 2015-1-10 14:57 编辑 & Z% j2 Y, [# I; g5 n5 U& J' J) l! \
; k. A# Z8 f$ i4 { T- ^4 T, V故乡在心中 ——陆元武《故乡的回忆》序
% u0 D& I x5 c Q 承蒙陆元武老师错爱,他几次要我为他的《故乡的回忆》一书写序言。我受宠若惊,犹豫不决。我不是名家,更不是耒阳文坛“执牛耳者”,所以心生踌躇,却又盛情难却。 我读陆老师的文章始于耒阳教育网的“教师空间”栏目,彼时我常常在该栏目浏览和跟帖。2014年仲秋,陆老师相继在该栏目发了多篇故乡系列文章,引起版主和众网友的异常关注,我也不例外。姑且不说这些文章成色如何,是否有文采和深度,单就这几十篇同一系列题材的文章本身而言,就足以说明作者的执着和韧劲,这让我肃然起敬。 是的,在今天这个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者并不多见,更枉论潜心从事某一题材专门写作了。这是一个崇尚金钱的浮躁时代,物欲主义盛行,精神操守则逐渐沉沦。我们常常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无所适从,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在雾霾弥漫中怨天尤人。抑或只有在夜阑人静的某一时刻我们才会想起遥远的故乡,想起故乡的阳春白雪,想起心中淡淡的乡愁…… 陆老师属于60后人,他出生于农村,在农村成长,并长年在乡村学校教书育人,这样的人生履历决定了他是一个有着浓浓乡土情怀的文学跋涉者。这种朴素的乡土情怀与耒阳另一乡土作家曹抗生如出一辙。曹老曾写过一本散文集《难忘乡情》,这本书与陆老师的《故乡的回忆》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事求是地说,囿于种种因素,我只读过《故乡的回忆》若干篇章,并没有通读全书,因此无以从整体上梳理该书的情感脉络,更不能诠释出这本书穿越时空几十载的那份沧桑感与厚重感。于我来说,故乡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是一种寄托。大凡文学爱好者,或多或少写过故乡的人情事物,写过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故乡虽然遥远,甚至有一些模糊和陌生,但它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 陆老师的文章朴素细腻,笔触自然流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愫。透过这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能够读出他对故土人情事物的思考和感怀,这种思考和感怀与其说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不如说是通过心灵来传递的。在我看来,陆老师的回忆文章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切纪实,还充斥着诸多对命运、对乡愁、对困苦和孤独的拷问。他写出了自己和乡亲几十年的沧桑路痕,这些回忆故事与故乡水乳交融,连为一体。 读陆老师的文章,聆听他对故乡诸多往事的铺陈,对诸多乡亲的描述,对故土山山水水的摹状,大受裨益之余不禁百般感怀。 我常常思忖一个问题,故乡既然是游子的根,是游子的魂,是我们生命开始的地方,但为什么一个又一个“你”和“我”要离开它,离开之后又在心里念着它?而且这种思念将伴随一生,折磨一生……多年以前,我看过一篇散文《从故乡出发的雪》。文章以孤独的鸟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鸟在城市的天空不停地飞,但它们累了,却没有栖息的筑巢屋檐……我寻思这里的“筑巢屋檐”抑或就是指游子的“精神归宿地”。 陆老师在本书的前言中这样写到:“自己非官非富,但也算多少读了点书,所以写点家乡文字吧,写下点点滴滴的回忆……如果有片言只语流传到故乡后人,也算是为故乡本土文化略尽了心意。” 是的,陆老师传道授业几十载,桃李满天下。他的职业追求决定了他的精神价值。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我们要不断地把生活中打碎的文化碎片重新组合起来,从而不让文化传承遗失,不让精神空间物质化。 蓦然想起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正如国内某专家所言:耒阳这个千年古县有历史故事但欠挖掘整理。耒阳尚且如此,陆老师的故乡——永济镇马渡桥村又何偿不是如此。 也罢,不同的历史年代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不同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故事篇章。陆老师的《故乡的回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我异常期待本书在推介永济乡土文化,在传承永济人文精神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