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5668
- 主题
副总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本帖最后由 坛下风云 于 2024-3-29 15:29 编辑
+ C6 W2 d' f2 S# o$ o8 L) j2 V0 H8 _/ i- X6 y5 N; t6 m
作者:耒阳煤黑 j1 o. l) S( L6 [- I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施暴的未成年人可能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
! k$ x. S# P1 ^; ^& Q 1.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缺乏关爱或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出现行为问题。
7 l3 g4 |. F! l, m, P! d 2. 社会因素:社会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不良同伴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施暴行为的容忍,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 `; Y/ S; m3 C2 E
3. 心理问题:某些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管理困难、自卑、冲动控制障碍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采取施暴行为。" I: A* k/ u4 d0 x, m+ N0 w% L
4. 缺乏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乏力,之所以乏力,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被老师关注得多,频繁管教的过程中还常被孩子和家长误解为老师是故意找碴、故意针对他们,由此产生家长与老师的对抗,这种对抗使孩子会完全无视老师,甚至会上升到家长、孩子以末成年保护法让老师难堪、让老师知难退而自保,对这样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教育,使得这样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意识越发淡薄。
9 u& e. U4 L! Z. z 5. 模仿行为:未成年人可能会模仿他们在电视、电影或网络上看到的暴力行为,将其视为一种可接受的行为模式。8 [, ~: e! z8 R2 k0 K( c
6. 群体压力:为了融入某个群体或获得认同,未成年人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参与到施暴行为中。! ]: x6 R6 P2 N, r0 q6 [
7. 寻求权力和控制感:一些未成年人可能通过施暴来寻求权力和控制感,以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感到的无力或失控。* `- V/ a1 p( i! \
8. 对他人的嫉妒或仇恨:嫉妒、仇恨或对某个特定个体的不满,也可能促使未成年人实施霸凌行为。
$ ?5 r2 Y* U9 {9 T# C" X9 } 9. 未成年人犯错、犯罪成本低,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再长大点就会懂事了,放松了警惕,但孩子在得不到有效警示教育和惩罚的情况下,胆性越来越大,事自然也越搞越大。& X/ n0 x. V0 _- q" [; E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受害的未成年人可能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导致霸凌事件的越演越烈:
- [2 [3 `7 ^! w H& ^4 y- f 1. 性格内向: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2 P9 y3 X1 S9 `
2. 社交孤立:缺乏良好的社交关系或被边缘化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到霸凌。! c' e" T0 k$ a+ X: b
3. 体型弱小:相对较小的体型或外表可能使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者的目标。
, s0 t* r1 Z7 d! q$ a" C 4. 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孩子可能在面对霸凌时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6 Q; l, \2 S k: ?4 h
5. 易于屈服:过于顺从或不敢反抗的孩子可能让霸凌者觉得他们容易欺负。; H( J* a) K$ j
6. 缺乏支持系统: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缺乏支持的孩子可能更难得到帮助和保护。+ K* A3 A8 K& F* F2 P8 X2 R
7. 保密倾向:受到霸凌后不敢告诉他人的孩子,可能让霸凌者更加肆无忌惮。
: D& k' C# h9 S/ ?) P: b 8. 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波动或焦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
. C9 j$ Q* S# u, X 预防和打击校园霸凌,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形成合力,需要法律层面的干预和公安机关的积极作为,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教育主管部门要研判分析、科学指导教师的德育工作,家长也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好好经营家庭、学习育儿知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矫正教育。
% ]% O6 B8 v+ I& f3 Q1 Y# [ G% C, v+ L4 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