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64599|回复: 3
收起左侧

革命者之浪漫

赵子龙 发表于 2011-10-26 23: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关于这个革命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说过很多,然而我们今天还在隆重纪念它,因为它的影响远非革命本身,我们关注的是人。
0 q! C3 g1 R! m9 V& x7 c
2 ]1 G/ R% D2 H% V, T* D  在那个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大小起义,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十年的中国,那时的人们有怎样的生活?
6 R* R- F' n% K# j* C2 _4 N0 e( s2 P  K# T+ u  f
  说不清是林觉民的一封《与妻书》让人们记住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还是那次失败起义的悲凉感烘托了黄花岗72烈士的伟大形象。总之,透过林觉民的这封字字滴血含情的绝笔信,我们能够看到那时的热血青年的情意和责任。$ M4 t( |2 ~  _7 C* E( Z

! o$ w* A: n+ e6 o' q" A6 |- d9 E  林觉民是旅日学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立志为天下人的幸福献身。娶妻回国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就义,年仅24岁。起义前三天,他给妻子写的遗书,即名为《与妻书》。《与妻书》一开头就溢满凄美:“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简单翻译下:“亲爱的老婆,我现在写这封信跟你永别。写信的此时,我还是个活人;你看信时,你老公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之后,林觉民说出了自己如此抉择的原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他之所以选择抛下他挚爱的妻子,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太爱,并推己及人,想让全中国的人都享受到如自己这般的幸福。为了全国人的幸福,他愿意牺牲自己。債務整理一个爱小家、顾大家,享受情爱并献身大爱的铁血男儿,跃然纸上,令人不禁眼眶红润。* A6 K7 B) f+ A, u& S& i; e9 b$ g
- V0 y( ~- u$ I. |( Y
  感慨中,我又想起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小时候读,不明白诗中的意思,而今渐渐体会到了诗人崇高的价值观:爱情高于生命,自由又高于爱情。假若林觉民以及他的同伴读过这首诗,应当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吧!
) Z, U7 c( o) d: b
0 T7 |: R5 Y1 ]9 h% T8 g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谈浪漫,大多数人会想到送花、制造惊喜这种小情小爱,谈责任,大多数人会想到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即使这样,能够做到浪漫与责任并重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回望辛亥,林觉民君对妻子的爱,对生之眷恋,在死前三天的遗书中表露无遗。然而他为了更大的责任,为天下兴亡,那种义无反顾,未尝不是一种洒脱的革命者之浪漫,甚至远超了浪漫的概念。将绝笔写得如此情意绵绵,既是遗书又是情书,这种大浪漫令我们无法望其项背。唯有心生怀念,在纪念林觉民诸君之余,对生命、爱情与自由更多一些思考吧。 % `* A1 i% G+ w/ U; A

! W9 C5 S0 r- ]3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英 发表于 2011-10-27 00: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小家,顾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路有你 发表于 2011-10-27 14: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自由自在 发表于 2011-10-27 20: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现在的人都顾自己,不顾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