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的房地产调控,是“动真格”的了:从中央到地方陆续且密集出台的各项政策看,剑指高房价。此前,很多人用各种方法测试过中国房价之高,比如与人均收入比,与发达国家的房价比,与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等等,无论怎么比,都高了。 评论家们最擅长采用的工具,都是“为我所用”的。要说高时,自有办法说它高。以上的比法,也不能不说没有道理。
; g& h4 J! J; f/ ? J: K 我再提供一个“民间”的比较法。我的朋友圈子中,有至少两套房子的人不少。设想一下,张三有两套,李四有两套,张三的儿子和李四的女儿结婚了,三家人至少四套,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只有一个子女。
0 |: V( u a' f6 H$ p7 _ 那么,多余的那套房子给谁住?等到张三和李四都没了,空出的房子更多。当然,张三和李四有多少孙子和外孙,是决定今后房子是否多余的关键。但不管咋说,中间有个时间差,且这个时间差不是短期。
4 p" M4 s9 M; r( ^$ w. S d& n 所以,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房价还是高了。
! T* ]; T/ l' X2 K; T, B e 高了就应该向下,但市场又偏不听话。一边是政策的打压,一边是房价的高企。这就成了一个难解的博弈。
+ s4 i% r" z* m# T/ H$ V* _! h. k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这是人类的通病。- _6 ?3 J7 V) ]* J3 r( P7 L
回顾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之后,住房全面商品化,房地产市场才建立起来的。
/ H4 A" U* o6 ] 此后忽冷忽热,几经沉浮。当太冷了时,政府希望它热起来,因为毕竟牵引到很多行业,毕竟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理论界说: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也是投资。按揭优惠、税收优惠,鼓励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于是 房产就逐渐热了。曾记否:从1998年以来,政府就两次救市。 但热了之后呢,又需要冷了。这个时候,理论界又说:房产只应该是消费,而不是投资了。
# ^( Z- J! ~3 W8 O- S 本来么,你卖你的,我买我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用不着别人操心;如果没有外在因素,即便偏离,也能自行矫正。到底有哪些外在因素?有人“控诉”炒房团的罪状,我不以为然。1 F1 U C4 O& C1 k7 Z( G
炒房团使用的是自己的资金,炒房不过为赚钱而已,与炒股、炒黄金等等无异。如果没有机会,没有前景,谁会滥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炒到没有人接手了,还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6 J. F/ \5 l0 f# V; ]( v 真正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是各级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手段。政府可不比炒房团,第一不用出资炒作,第二不愁没人接手,这是谁也比不了的“得天独厚”。 本来么,忽左忽右,忽冷忽热的调控,是政策的常态。但这次政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非以往可比。再想想一直在高位的房价,就不能不令人想到:房地产的冬天也许真的要来了,而且不是一个短冬。股谚云:横着有多长,竖着就有多高。这话在房市也会应验,只不过这次是往下竖着。- a6 W; [9 m/ {8 I( w+ i/ W J8 C' v) m
至于这个冬天冷到什么程度,以及这个冬天有多长,没有人能够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还只是冬天的前夜。
% B* G. X% p* ]7 J+ {4 i" |6 S7 M1 M 如果要预测冬天的长短和寒冷,有两个视角可供参考:第一,当冷得不能再冷的时候,该是逐渐转暖的时候了;第二,转暖之前,总是会有很多先兆的,比如政府的态度。
0 r( {( L3 J0 q 这话虽然看起来是废话,但很多真理就是废话来着。还是说说股市,有个流传甚广的和尚炒股的故事:和尚以慈悲为怀,当别人都不买股票时,他买;当大家争着买股票时,他卖。结果,和尚发财了。4 x) Q$ y6 ~6 v2 h! g2 G, @!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