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华林 于 2011-12-14 13:44 编辑 6 S5 [+ u9 S: `# z& _
, R- ?( u0 R7 z* m" t
- D- j$ s: l+ B& r2 s2001年0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都说去南华寺是一定有目的才前行的,不管是寻找寄托还是了却一段心愿。12月10日应朋友之邀去大宝山矿相聚,游览了仰慕已久的南天佛国。 5 R; P# ?* p' B; \
% o) Y0 N2 E% ~7 q. }) T! \& Y
南华寺面向曹溪,背靠象岭,峰峦秀丽,古木苍郁。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后,就是放生池。池为椭圆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宝林门是南华寺第二道山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
5 M$ A; O2 D3 y0 G( l7 R4 B9 ~" h P& _5 x6 b" @9 |1 E; \
南华寺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内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 - b% U3 y7 h3 z# \8 `6 z0 R
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6 j2 S+ ?& Y+ f+ y 粤北曲江境内的南华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2月,禅宗六祖慧能于此演法三十六载,弟子遍布天下,该寺因而有“祖庭”之誉称,成为禅宗的主要道场。目前寺内藏有中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中的一部分———300尊北宋木雕罗汉造像。: |* @0 t, a* M% P i) f* `7 S3 D
这批北宋木雕罗汉像,多采用檀香木、柏木、樟木、楠木等木材雕造而成,造型优美,比例适度,工艺娴熟。像的平均高度为55至58厘米。尤其珍贵的是绝大多数雕像的像座上都刻有铭文,记载着捐造者的姓名、身份、雕造的缘由、地点和时间,从而使得这批造像对研究当时岭南地区的经济、宗教、城建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X( b/ M) G. r+ C4 k
这批木雕罗汉像造于北宋庆历五至八年(公元1045—1048年),雕造地点在广州城内。当时出钱雕像的除有广州居民外,还有泉州、衢州、潮州和连州等外地人,他们当中有从事海外贸易的巨商大贾,还有一般商人、僧尼、信士及官眷。* G- [$ b, O7 [6 e
清时罗汉阁失火,五百罗汉被烧剩360尊。当时曾另请木匠补雕140尊罗汉像以凑五百之数,然清代所雕罗汉工艺极为粗陋,无法与宋代罗汉相提并论。1918年至1919年间,有46尊像座上的铭文被人用刀偷割去。为了保护好这批罗汉像,1936年虚云和尚到南华寺任主持时,除留下19尊罗汉像陈设于海会塔和功德堂外,将其余的木雕罗汉像密置于大殿内的三尊金身大佛体内。以后随着岁月流逝,此事渐为人所遗忘。. q+ ~, u. y; Y; s6 t/ ?
1963年10月南华寺僧人从大雄宝殿内的三尊大佛内发现了这批罗汉像。曲江县文化局和省博物馆闻讯立即派人前来协助清理并予以鉴定、登记。1980年1月21日广东省文化厅、省博物馆和省文管会派人来南华寺鉴定文物,将300尊北宋木雕罗汉像列为一级文物。
3 \$ B M7 f- R# h: a$ I5 W" {6 q/ T5 n" B( v
% ^3 x7 {. M" h; Z0 J; v2 x2 u#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