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57186|回复: 2
收起左侧

七成人成春节"恐归族",是什么淡化了乡愁?

赵子龙 发表于 2012-1-17 16: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到春节,有人就不顾一切地往家奔,什么也阻隔不断,却也有人在犹疑恐归,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则千奇百状。最近,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有人说在外面混得不好,回家没面子;有人说回家人情消费压力大,撑不起那么大开销;有人说假期太短,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于在家待的时间;有人说车票难买;还有人说回家不适应,城里媳妇受不了乡下的简陋卫生条件……估计调查访问得越多,各种理由还会层出不穷。7 b, O$ ^: b. j$ c" g' F7 w  M3 ]& y

4 M$ T  y& b% C6 J8 g, z$ `  恋爱中的男女,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就是“爱不需要理由”。其实,乡情也不需要理由。不是说这爱那情总那么顺风顺水没有阻隔,而是说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一颗执着的心。而很多时候,越是有这诸多阻隔,越显示这爱那情的坚定。说白了就是,真要想回家,那点困难算什么?8 O" s1 o4 Y( W4 h1 N3 ?
. V" k6 v5 b0 h+ p: ~3 ?/ h
  对于一些人说来,让路遥山隔的游子“望断南归雁”的,是买不到车票。“爬也要爬回去”顶多只是一种信念的宣誓,除此类自己所不能左右的客观情况之外,其他不能不愿不敢回家的理由则顶多只是一种借口。诚然,这些借口也都是很实际的,但归根到底则是乡情淡了。由是,乡情与回家阻隔的天秤发生反向倾斜,诸多借口便生了。8 B; A* b- i: O% i" k- g# F& o

; ^0 m% e) a0 T  n1 H* H) U& X  是什么淡化了乡愁呢?
9 k( y+ l, ]+ m4 r& l
2 f- V: y" w" O0 F& X+ ^+ {  家是每个人出发的地方,又是每个人灵魂归依的港湾。然而,在许多人离开家之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情况都发生了变化,在外面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足的新“家”。彼家便成为故乡,此新家才为家。每个人在第一次离开家的那一刻,家在他的心理情感中是充塞天地的。然而,在外立新家之后,故乡在心理情感中顶多只能充塞一角。有了新的归处,故乡就只是成为了一种念想,往往就会在选择权衡之中被牺牲被舍弃。若果真的在异乡漂泊流浪无温馨归处,在外混得再怎么不好,家还是要回的。
/ E7 j9 K: U# m2 C6 J9 u. f' A; ]3 i6 W8 F
  然而,这又是人世繁衍的必然。家总是要变成故乡的,这不是人的薄情。故乡也并不奢望你总回来,但总得要回来看看。春节便是一个机缘。为什么亿万中国人在春节都要回家,为什么雨雪冰冻之类的灾害也阻不断归乡路?说到底,这是一种文化情结,是一种家与根的文化基因深种于中国人的血脉,在其他时候可以隐藏,但一到春节就被激发。相反,春节如果激发不起归心,可能就是自己忘了“从哪里来”的开始。
/ c* R& q; i0 e0 F) T! F2 h
/ o" S" q$ o" J4 j  r3 \1 N3 N5 Z7 u/ R  乡愁不可以淡的,只要有机会,只要有可能,就不妨回故乡看一看。在老父老母眼里,不看你混得好不好,只要平安就好。不要你陪上十天半个月,吃一顿团圆饭哪怕看一眼就好。在亲人眼里,有钱多花,没钱少花,适当就好。在乡人眼里,乡下各方面条件不如城里,不指望城里媳妇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在春节期间克服一下就好。
  r6 l: g2 e. ?4 i# Y1 V, b  q( f! Q+ f# P4 s3 W
  许多人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总有泪在眼底涌。今世的乡愁,却不会有那不可连接的阻隔。要解乡愁,比余先生当年容易得多,何妨就把那些借口甩掉?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想回故乡更要趁早。1 A* l7 n+ r8 \1 {9 h
3 ?1 L. n, [9 @# O% d8 N" U5 \& J
  一次几位同乡得着机会到得县城,一者半夜也要回山里陪妈妈住一晚,一者不想回说父母都已不在,回家我看谁?!
( A! V* A' H+ N- ?, i  0 L+ v9 w5 C+ e) C8 L. \
  那一刻,泪如注。
3 {2 l+ q7 B1 `
( B) ^' H! r% V, J5 Q+ u/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玉头 发表于 2012-1-17 1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制日报:回家过年不是“文化苦旅”
0 P0 M6 p# r) x* g) n张西流
: J' r% R6 U) ]; I+ {. Y# L) ]) g& j, y: ~
& S( l1 v2 c3 `7 X2 j; w# n, r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探寻很多人不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过年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上(1月15日《北京晨报》)。2 |# d5 \2 w0 ^& }

; p0 O3 I7 x- c7 L- ^; e  虽说春节的主题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但在亲情至上、孝字当先的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春节从某个角度来说已逐渐变异为“礼数节”,诸如长辈礼数、朋友礼数、同事礼数、乡情礼数,以及着眼于现实利益纠葛的“公关礼数”等。因此,人们“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实际上是在选择逃避。. `! {( g5 p' z0 T0 t& P- z5 ?
# [  }. R8 U2 N6 v: e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造成人们“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除此之外,传统的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看到,某些经久不衰的陈旧陋习,一旦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就很难让人们再淡泊与理智下去了,面子、形象与“感情搭售”、礼数公关,宛如是自我膨胀的文化气球,在节日的天空中负重挣扎,于是本应是主宰礼数、仪礼文化的人们,反倒成其奴役了。可见,人们“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实际上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8 e: }4 `7 x$ J7 z' Y8 u
3 _2 p  l! r1 X3 l) x1 K: w1 Q1 R  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消费“节奴”、文化“节奴”,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节仪、文化母语,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7 [! J) v' {2 W' `- A2 ~
) c6 c2 l3 b  w# ]  B' c
  春节这一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万分珍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传统,将伴随我们永远走下去,如何延续好这一传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过好春节,如何更文明更轻松地过春节,更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但应该考虑怎样摒弃春节传统中包含的不适合现代人们生活现状的成分,更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当下很多陋习污染春节这一美好的传统。只有保持文明节俭的光荣传统,春节才能一年比一年更轻松,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回家过年,才会成为快乐和文明的一次回归,而不是一次“文化苦旅”。
, q2 c$ \+ r- Y+ R
! Q5 E' q- q7 [* O7 Z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玉头 发表于 2012-1-17 16: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来论:卸下“恐归”的心灵绊脚石- f6 C7 b+ p4 S$ P) O1 j! |! Z8 c: @
新闻背景:日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因素上,其中经济、婚姻问题仍为主因。1 d5 v9 m. u, b; t, a+ {2 l

( j7 L+ u( p/ L( F; B  回家过年的心情都是相似的,“恐归”的理由却各有不同,这固然有现实困难,但“心灵绊脚石”的牵制也不能忽视——有的人把财富、地位、美眷看作是回家的“车票”,把回家过年理解成“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让节日承受了太多太重的“负担”。
; E$ W2 I" v( {3 T/ C. w
0 o* V' Z' I( ^# y' C  春节品味的是团圆和亲情,融化的是相思与牵挂。即便我们暂时不够富裕,没有“功成名就”,抑或是在过去一年里遭受挫折,但完全可以换种眼光看待生活,放下包袱回家过年。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父母最希望的是团团圆圆,最操心的是平平安安”。回家过年的脚步不该如此沉重,动不动就把自己关闭在“单身、钱少、怕折腾”的“黑屋子”里,那就很可能拒绝了一种来自家乡父老的呼唤。! o% R9 T3 R3 O! Z

5 Z/ i5 M9 b/ _; n  k+ x) k" b  (云南 陈尧), B1 Q, Y9 i1 r& n)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