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
- 主题
超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段三妹是耒阳市余庆乡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女性勤劳、贤惠的美德,还在家庭连遭变故,现实无情打击的情况下,挺起腰杆支撑起一个家,展现出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坚毅、刚强的一面。, { r0 G9 J7 b- ~& d
5 e5 K$ C4 Z) @# _8 E' n$ i2 @: J, L
% t3 }! ^2 P. h* @: C5 Y5 n) D& }, T8 @% s" D+ y
亡夫丧子家庭面临崩溃
9 }5 c$ k7 ?+ @8 Q. D% s3 s F! Q2 } E: g- L; `/ g
: O/ u1 F! u$ G! Q! I
8 H5 E- `7 C3 A) U) O; D( r
1992年段三妹的丈夫因肝病过世,给家里留下一万多元的债务、两间破土房和三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当时15岁,最小的才10岁。母亲段三妹成了全家的主心骨,悲痛过后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三个儿子养大成人,并要把丈夫医病住院时欠下的一万多元债还清。看到家庭这种情况,读初中的大儿子不敢读书,要回家帮母亲干农活,段三妹执意不肯,无论如何要他把初中读完。
/ l% a3 h t$ G. t9 T
y6 V# _5 M# L& F( U# {; P1992年底,大儿子在外面一次意外的事故中死亡,这真是祸不单行。噩耗传来,段三妹只觉天旋地转,悲痛欲绝,在家整整哭了三天,连寻死的念头都有了,但是想到两个儿子年纪还小,她死了两个儿子怎么办?她不能死,一定要把这个家撑下去。: M: F2 P8 t% M: t: y/ X5 w7 N
$ O7 D1 a# h* j3 V7 O: s , l: g" H6 U; V; x1 w1 O# T# u# k2 p
7 Y$ C, @! _, o. @% D
“只要人活着,命运总会改变的”
; t0 b8 A, F4 M+ A# _; e0 _+ {! m! a) k$ F3 T# u+ ~
8 F7 e; C5 d% I' `! G! E, G& `3 s d+ _
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必须活下去。时已45岁的段三妹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两个儿子连小学都不愿上了,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每天埋头干活,拼命干活。
; {( z) O% h( O# T+ h. W8 j9 v$ v
2 H Y; a' F; |7 _3 n! C! Z段三妹家里有三亩多地,加上人家不种的地她也争取过来种,母子三人同时要种5亩地,家里还养了5头肉猪、1头母猪和10多只鸡、50多只鸭子。她每天起来,从早晨6点一直要干到晚上7点,两个儿子帮着看鸭子、扯猪草,全家人晚上9点就全睡了,家中唯一的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基本没开过,一个月的电费只有1.2元钱,可以想象出她家当时的生活有多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段三妹和她的儿子们不停地干活,干活!段三妹坚信,只要人活着,命运总会改变的。2 w% ~! {* f- R. [5 N) s
) f* P$ D; i- O. a& A
" y( l. i5 l( l% c J' x
3 B1 |7 D& v {. O3 s苦尽甘来,得享幸福晚年( J- y( ]2 s6 S1 n
& |! b& b8 l# u! h/ h2 ~/ ]
" P. I8 A. n4 g# R0 i
m( f: t( ^! `' x1 l% V7 R 一晃眼20年过去了。近日,记者走访了段三妹老人,她已65岁了,老人古铜色的脸显得无比坚毅,除了头发已经花白,身子骨还十分硬朗。她二儿子今年33岁,结了婚有一男一女,在外面打工多年,已是安徽一大酒店的高级厨师,年薪15万。小儿子30岁已结婚,也生有一男一女,是村里的主任,办了个石头厂年收入10多万元,有送货的大卡车。以前她家两间破土房现在换成了一栋两层小洋楼,洋楼占地300多平方米,内外装饰漂亮,大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全部齐全,老人两个儿子认为母亲当年操持这个家很不容易,吃过不少苦,对老人特别孝顺。全家9口住在一起,其乐融融,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B& }) R2 T6 k1 i- s" }
8 @0 V7 o8 R9 h+ A/ ~
家里日子好过了,老人仍然操持这个家,特别是对四个孙子抚养十分尽心。老人对记者说:“我两个崽当时家里穷,都没读过书,我对不起他们,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我要在他们的儿女身上补回来,一定要让我四个孙子上好学”。孙子们上学要走三、四里路,老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为四个孙子“陪读”:早晨她按时把孙子们叫起来并为他们做好早餐,11点钟又为他们做好中餐,让孙子们回来自己吃,她却跑回家又为儿子媳妇做中饭。等到下午4点钟,她再跑到学校旁边的出租屋为孙子们做晚饭。孙子们放学后,她总是看着孙子们做作业,晚上9点钟准时带着孙子们睡觉。我问老人:“您这么来回跑累不累?”老人笑着说:“不累,要说累10多年前那才累。”
5 A- V0 q7 h0 b/ C- S' P4 t% O- Q5 Y) i3 Q2 Q+ h
临别,我望着老人那淳朴坚毅的脸,祝福老人要多福多寿,尽情享受她自己创造的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