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推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面对近期社会国学潮,我此次想谈谈我对国学的自我解读,概称为“国学印象”。之所以将题目落脚点为“印象”,则完全处于对国学的自我肤浅了解,拿到课堂上与各位领导同事交流,希望抛砖引玉各有所获,不枉时光。 国学,顾名思义乃一国之学问,如一国之宗教,一国之习俗,一国之种族;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国范围之内有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行为规范,是系统的、完整的、持续的。中国国学,博大精深,在下面的文字里,国学此次就专指中国国学。现在有学者表明这样的一个观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全赖国学之功效。”国学对中国的重要性跃然纸上。然反过来想,天天谈国学,处处学国学,那么现代社会上国学又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何物?
+ D: ]. P, V# x% ^- m _ 有言国学是:“儒家”,有言国学是:“儒、道、释”,另有人言:“国者,地域范围也;学者,流派学说也;国学合之,一国领域内各诸子百家的学术融合。”看似三种说法,一个较前一个宽泛,一个较一个丰富,近似于将中国国学等同于中国文化。我曾思考过:“中国文化是否真等同于中国国学,其异处在哪点上?”
1 ~! o' K" t1 U2 h7 J 高一数学中有集合一章节,其中有几个概念:并集、交集、子集。并者,完全重合;交者,相互交叉而不重叠;子集,一个集合全部在另一个集合里面而又不是另一个集合的全部。中国文化同中国国学如若是一个概念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根据中国的文字、中国人的习性就不可能单独造出两个词来表示一个意思,所以由此推断并集的不可能。中国文化概念宽泛,表示在中国国土地域内各个民族、风俗、习性的统称;而中国国学是指代被中国人民统一认同的一种准则,所以他们的关系也绝对不是交集而是子集。中国国学同中国文化既然是子集关系,那么他们的区别重点就在于:国学是以中国一国国人的基本人文特征、共同核心价值观念、统一的风俗习惯,一致的行为准则为内容的生活理念;文化则较之国学更为宽泛,指代一国之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各个种群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3 i2 ~4 ^% T3 `5 O1 _ 由于个人对国学见识短、了解少、思考浅。在这短、少、浅的基础上给国学一个自我的定义:“以《易经》、文字、中医三大块为国学传承的根基;以诸子百家(儒、墨、道、释、法、农、杨朱等)为国学发展的枝叶;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汉唐时期国都大都市期间,回族的形成;丝绸之路,中西文化的交流;宋元明时期的海上交流等都是明证)为国学的养料等,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中国地域性强烈的集体文化故国学于我来说就是文化的主枝干,文化的内在核心思想。接下来我们交流一下国学是如何形成的:
' u' C, a D8 G2 K; w 《易经》传为上古之作。其作者真实姓名、字号、生卒不详,出版批文以及年份没有,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合格产品,可以给其定义为不合法出版物予以销毁禁止传播,或打印上内部资料禁止外传等字样小量发行。现有学者根据内容揣测非地球产物属实外星文明,但根据
百度百科解读:“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都足以说明此书在中国文化上有深远的影响和对国学的莫大作用,它是中国文化之源。
3 U" T$ _9 U4 R6 j5 d1 \; H 文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符号,以其快捷、便利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承载着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从最初考古发现的陶罐上那些美丽的图案,到后来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再到青铜器上的金文,进而大籇、小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等,记录着整个民族的过去。文字演变也是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渐变性的,这样才使得我们现在的人去辨认甲骨文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去研究那个时候的文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它的易于辨认性、容易书写性,使得中国历史从未割断,一直以来一脉相承,使得国学在文字的记录上不断的吸收、包容、丰富,扩展,进而又通过文字传播成为更大的精神内涵。
2 T& K# H: L Z3 h7 g. Y: A( M
中医,中国历代祖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同疾病相互接触、创造平衡、合而解之,继而总结经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医疗体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替中国人治疗疾病,防止瘟疫,增强体质,使得中国人免遭疾病的肆虐灭种的危险。其内在精髓我个人认为是“外顺天时地利,内求阴阳平衡”展开去讲就是人要同自然界这个大环境和自我生存的小环境相互配合,调节自我气息,顺应其发展规律,内心寻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境,对事物不过与偏执,激进,从而达到安泰的思想境界。从中医的药物药效也可以充分证明着一点:药物就是一般我们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植物动物等;药效大多属缓慢内型,调匀气息,调节五脏六腑;通俗点讲,中医就是一种食疗,其看待事物不是单独的而是整体的,是用天人合一辩证的看问题,用阴阳协调五行相克去作为理论基石,制造平衡点,让内外节律一致。而不是西方的消灭,杀死,在中医中叫化解,叫平衡。
( d+ z( I" O4 ?6 E4 [! J 中国文化,从无到有。从空白演变成以《易经》、汉字、中医为基石的中华文化,也恰恰符合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验证了《易经》作为哲学,智慧之书,“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说法。
2 `& g5 }+ v5 H4 x+ o' K& b
上面讲到国学与文化的子集关系,中国国学即中国文化之主流,主干脉;文化则为总体概论,不单单包括国学,还应该包括各地域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等等等等。
1 k% C6 W+ R7 i! P! p0 u( A 找国学的形成,就必定要寻文化的源头,因为国学是文化里头衍射出来的产物。北京的山顶洞人,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半坡村人,浙江的河姆渡人等等这些都称之为中国的原始人,证明在中国这块境地内,人在其上生存的时间里是相当长远。其中有母系氏族、父系氏族,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或高中历史课本上说熟知的,其文化、生活、军事等诸多方面我们无从考证,按照已有的遗迹以及已有年代的上溯推测:原始社会一般被人描述成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石针石斧、茹毛饮血。其生活文化可想而知应该是以团结配合,抓捕猎物,抵御饥寒等既保证自我的生存生活又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和谐状态。一方面自然灾害频发,生活环境恶劣;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较少,而生存又需要大量人力支撑;三是物质匮乏,求生工具及本领不足;使得这些原始群体内部当中实行团结合作,努力配合,恰当分工,人人平等,相互帮助的社会初期民主社会。当然这个时候内部存不存在友爱、善良、良知等等心理,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是有的,因为有血缘的存在,母性那种对子女的爱是来自天性斌然。对于此时的宗教信仰我认为以女性为第一,这个可以从女娲造人,《楚辞》里面关于洛河女神,洞庭女神等诸多神仙都为女性可以看出一斑;第二的应该是对火的崇拜,因为其性质浓烈,形状不规则,无可触摸单凭感觉,而且可以驱寒保暖,提供熟食,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点可以从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崇拜灶王这点来看出;第三个崇拜就应该其他自然或食物了,比方说谷物、雨、雷、闪电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与当时人的认识以及生活息息相关;除了以上三种自我认为普遍的宗教信仰外,各氏族针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活特点又有各自的氏族崇拜,比方常常生活在漠北的人,因为与狼的长期斗争有对狼的崇拜,南方与老虎的长期斗争有虎崇拜,还有对雄鹰的崇拜,蛇的崇拜诸如此类,形成各自的氏族特征-------图腾的形势出现,这也用来恐吓威胁敌人从而让对方产生恐惧不战而败。统观以上种种宗教可以看出都是出自于原始人自身需要,对女性的崇拜因为生育人口,增加人口数量从而提高全体生存能力,根据女性的生殖也可以找寻同一个氏族;对于其他的崇拜却都源自于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的适应和改造中,缺乏认识,生产力低下,自我虚弱,而对外界不能理解的事情而产生畏惧,害怕转而崇拜期望得到保护以及传给的力量。
7 \% C- `4 n0 W8 W* p v, o& g 关于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初期的内部社会结构、宗教崇拜、生产生活渐渐的形成了中国文化,也使得中国国学在期间得意孕育萌芽。但这时候的文化是小范围孤立的文化,是与各部落的生存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文化,不具有统一性,整体性,连贯性,其种类多,影响范围小我这里暂且称之为原生态文化。
6 u' A* B( Q* t
如果书上讲的“上古时代”是指夏朝以前的时代,那么“三皇五帝”时期就应该是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想细谈也无从下嘴,但要指出的是社会的文化变革是渐渐的,不如政权的更替,种族的兴衰。是一种在无知无觉中渐变的过程,氏族由于人口的增多,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活动以及影响的范围圈逐渐增大,从而产生氏族与氏族生活圈的交叉重叠,在一个圈内的交叉重叠势必导致对圈内物质的占有抢夺,从而演变成氏族战争,例如:黄帝炎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想这些氏族战争一方面能够调节人口数量,以适应环境物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各氏族的文化交流从而相互影响融合形成整体文化。这个时期是监狱、军队形成的雏形,也是社会管理机构分化的雏形。例如:大禹为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领导者,他在治水动员大会上杀了迟到的防风氏首领;他带领众兵将治理江河防止水患。这个时期较以前的社会生产力肯定是提高了不少,社会体制肯定是完善了不少,对自然环境认识了不少,原始文化肯定也相应的丰富了不少。简称“四不少”。但由于其缺少真正的统一秩序而任然被归为原始社,其文化属原生态文化。
7 a! r( E6 D6 D6 e8 K1 X 接下来我开始谈论夏、商、周、秦一统这段时期的主干文化。关于启,大家都知道这个是结束禅让制度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奴隶制度王朝建立的一个开始。他的继承在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他运用武力军队将其父亲禅让给伯益的这个人囚禁起来然后杀掉,自己来作首领;一说启众望所归厚德载物民心所向,禹禅让给伯益的这个人不得人心,导致启到那里百姓也跟随其一起居住。两种说法我们已无从考证那个是正确的,但这个时刻却真正的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人民公选禅让制度的原始社会转变成一个首领世袭制的奴隶社会,也正是由一个原始民主社会转化成“家天下”的社会,而这种“家天下”的制度又一直延续几千年直到清朝覆灭。我相信这个转变也不可能是突变,而是一种缓慢的渐变过程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深究。以上题外话我们就不在讨论,这里我只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较为细致的分工如:养殖、耕种、狩猎等等,其生产技能也较为成熟。故原来的原始崇拜也通过一个国家之内的交流沟通相互融合成一个具有整个国家的整体信仰趋势。原始部落的图腾信仰渐渐的演变成对事物现象的崇拜。这个可以从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可以看出,“龙”外形的组合本身就是由多种动物组成,现有学者推测其实就是各部落崇拜各图腾的集合体。也更加重视了对河神、火神、山神、雨神等的崇拜。这些更为现实的崇拜说明,当时的人们生产较以前技术有所提高,人们抗击自然恶劣环境的技能提高,活动范围增大,影响人们生活的是食物,而食物又恰恰跟这些所崇拜的东西息息相关,如河流即可以灌溉土地生长农作物,也可以洪水泛滥淹没一切,所以他们祈求河神保佑年年丰收,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诸如此类,而那些什么狼呀蛇呀之类的崇拜却大为减弱就是因为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提高了。生产力的增加,粮食产量增多,那么所衍射出来的物品就丰富,这个时期有酒的出现,传说是少康大王发明的,例:曹操写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即少康。也就足以证明粮食较以前有多余的。根据相关记载,夏朝的灭亡就跟酗酒有关,夏朝末期,酗酒成风,外加朝纲不振,百姓民不聊生,而当权者却痴迷于饮酒作乐,加之天气大旱,粮食歉收,而作为管理国家等贵族大夫依旧如前,粮食酿酒不顾人民死活最后在外族进攻和内部士气低落人民怨声载道饥寒交迫下垮台。当然灭国是多方面的,但嗜酒的社会风气也是其中促成的一种因素。酒文化从这里发源构成以后国学文化里面的一个分支。夏朝管理的范围不大,不到今天一个省的疆域,抗击自然的能力自然低下,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原始社会比起来,更具有社会性。
+ O5 x6 f# z, q7 R) E( Q; K
到了商代,一个部落民族同另一个部落民族通过战争获得了管理国家的主动权。在战争过程中,会发生相互接触相互排斥最后达到融合成一体的几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自我的认识,环境的认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认识越加成熟,对未知社会、自然、人有更为强烈的了解、占有、利用的欲望,当然这据对是离不开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切一切的基础都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人们了解的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迷惑,而自身有不具有一种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体系信仰,这就导致了商朝的信仰———崇鬼。因为接触范围的扩大,因为遇到的事情多,因为在扩大在遇到的过程中不解也随之而来又不能马上得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产生恐惧。人对未知世界总是心存恐惧不安,这一切的一切被商人看来统一认为是另一种生命现象的存在——鬼神。在商人的眼里人和鬼或神都是现实存在的,并且在同一个空间,其能操纵人的一切利害吉凶,能量无穷。他们的鬼又主要分为这几类,一是自然现象中不能解释的,如:电、雷、磷的自然(俗称鬼火)等;另一种是前面讲到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条件,如:河流、雨、火等;最后一大类就是自己的祖先,已逝的亲人朋友等等,这个可能是因为太过依念,二是在人无助的时候想得到他们帮助的愿望极其迫切从而产生了一种对他们的信仰。商朝的这种特殊的文化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得到验证。频繁的祭祀,不断的预测,多次的祈求等等。由于夏、商毕竟时代久远,文史资料不多,详细记载更为少见,殷墟出土的那几千片甲骨只言片语的亦不能详尽的给我们描绘出当时的情况,归根到底这个时期的文化是带有某种浓烈原始气息的愚昧文化,原生态文化。即渴望什么?需求什么?崇拜什么?敬畏什么?也跟生产力生产关系息息相关。从整体来看,夏朝是一个巩固原始社会根基的朝代,他只是在完善成熟这个刚建立的制度。商朝已经是在原有的夏朝的基础上不断的向外扩张,这个从他们文化信仰也可以得到侧面的验证。一张一弛,治世之道也。那么接下来我们讲的周朝是一个集守成与扩张兼有的朝代。
3 @' q. ~7 U8 B: E9 f" O1 [5 A
周朝这个朝代我个人过于偏爱,一方面是由于我个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而中国文化真正的根基源泉就形成于这个时代;而另一方面则是我个人对文学乃至于对国学的热爱都起源于这个朝代,我第一本引入我进门的书就是《东周列国志》。在这本书里我真正的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门。周朝以前,思想文化可考很少,并且社会也处于刚刚脱离最原始的愚昧状态,宗教信仰及其繁多。各种思潮导致社会准则、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多样化。尚神崇鬼这样的文化盛行对统治者的统治极其不利,谣言四起思想纷杂。而周代在经历过夏商两个朝代的洗礼进化以后,人类社会更趋于成熟。统治者意识到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不利于团结统一的,所以开始采取措施:一、制定礼仪。周朝出名的是周公制礼,而后孔子这样在中国影响极大的圣人常常以在梦中梦见周公而感到快乐。然周公的周礼制定我个人认为不是如同一个人在白纸上写写画画,而是周公通过翻阅历史典籍,深入社会实际,通过总结风俗习惯而制定出适合当时社会发展而又容易被社会认可接受的一些条款,如同后来东汉的蔡伦不是发明纸的发明家,而是改进造纸技术者;宋朝毕升也不是印刷术的发明者,而是改进印刷术的改进者一样。周公将人们生活中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规范化、模式化、常规化。用着一些既定的规章来约束来劝道教诲人们那样做才是好的,那样才是坏的。从而达到“知尊卑、明贵贱、晓廉耻、懂秩序”。二、周朝的分封制。在周以前的夏、商从现在的历史文献上来看很少看到将自己的王子、兄弟、近亲分封到各地去统领管理,例如: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叔叔比干等。他们是用“内服”“外服”来组成管理机构,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例如,商的官吏是内服;人方、土方、危方、周的王候就是外服。这一管理模式,使得当国王的势力强盛的时候能够统一这个松散的王朝将其凝聚一体,一旦衰落就将失去统治王国的地位。周朝的分封,我想可能又两个原因,第一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他的活动范围活动能力较以前的朝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第二,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本族的势力其中包括军队数量,人口也大大增加超过了其他的氏族。第一个条件让他们能够了解除自己领地以外其他各地的风俗习惯,地形特征;第二个让他们有能力将自己国家的军队,人派遣出去分散的管理其他地方而不至于削弱自己现有的势力。这样分封制度的产生,以一种血缘亲情,师生之谊(姜子牙封到齐国)等组建成一种较以前统治方式更为牢固的国家形式,从而达到“众星拱月”的态势。
% [& T4 d- B* e! Z' B: l. @) j
周王朝制定周礼,分封亲族。在政治上有利于自己的统治,通过血缘将国家统一聚集在周王的身边;另一方面从周王朝分封出去的那些亲王们,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周礼教育,他们成年后到达自己的封地以后所推行的任然是这种周礼文化,从而使得全国文化在这个时期渐渐的以周礼为核心,杂糅各地的其他风俗人情,使得中国文化趋于统一,周朝在意识形态上也渐渐的统一全国。
7 J7 R0 |0 s2 h0 {; C 正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行了”。周朝建国初期,内在通过运用亲族、朋友、师生等关系构筑看似牢靠的帝国权利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了以往的作用,而外在实行的那套周礼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阶级伦理道德也渐渐由上层转移至民间,当然这套伦理的转移是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生育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导致富家子弟中有沦落为平民的人,也有因获罪而变为庶人的官僚等等,反正知识文化在向社会底层渗透,这为后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打下了基础。但周朝的前半段,即使渐在衰落也还是“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控制力比较强,如周宣王时期对北边的游牧民族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后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些诸侯见烽火及时赶到也正式此时宗主国周国的控制力还是很强。这个时期不定期朝贡的绝少,如楚国不朝贡天子责骂一声就马上俯首称臣。周朝前期的西周,其意识形态地域等都是处于大体保守状态,生活生产范围都比较固定,其实因为周王室分封不久,各分封国都是去了解各国民情,推广周礼文化,外加游牧等外族势力尚强各国都是起一个巩固本国得阶段。
, _- ~8 a6 T( \$ v 等到戎破京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导致各诸侯从中看到周宗主国的势力弱小,削弱号令。这个时期,从文化来讲是宗主国周朝文化扩张时期,各分封诸侯将宗室文化待到各国运用到管理当中,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经过与这种文化相互碰撞然后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本土文化,但大体还是以周文化为主体。教育也随着由贵族转移至平民。
+ X' v& [$ J9 O+ V “东周迁、王纲堕、日东升、不再旧”从这个民谣可以看出,东迁以后的周王朝控制权力的日落西山,各地诸侯随着时间推移,血缘的淡化通过观察这次周宗室的应对情况去了解他的势力从而产生了轻慢王室的态度,后来周王与郑国打仗,周王受伤更让宗主国威望一落千丈。周礼文化全面铺开。中原地带深知礼节礼仪,各诸侯国也懂得礼制的重要性,只是将重心不在放在王室身上而是自己的发展,道德体系的框架在这个时候已经正式形成,社会道德体系也确立了。春秋五霸打出“尊王”的旗号,也就是运用这一深入民心的礼制。
8 O0 d/ l/ h% ~+ t' Q2 T/ H0 h
国学到此时已经从人类的无意识形态活动发展到人类意识形态丰富的阶段;从原始小范围多样化的原始信仰发展到全国范围内大一统的周礼信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过程。周朝终于从一个保守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扩张的时期。
I) e+ C: E. P& I
东周的到来,是中国思想文化繁荣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候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各种思潮也逐渐萌芽,是后来国学形成的根源所在之一。我个人不喜欢杀戮,不喜欢狡诈,不喜欢虚假;然这里面的机智果敢,勇猛向前,大义凌然却着实让人看着动情动泪,可爱至极。对信仰的坚守,对百姓的渴望从这里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最善最恶,人生的大悲大喜。“田忌**”“将相和”“晏子使楚”“卧心尝胆”“围魏救赵”“杞人忧天”“唇亡齿寒”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都足以证明这个时代的丰富多彩性。
( z( u: M& A# Y+ U1 p
中国有句俗语:“公道自在人心”。就是无论身处那个时期,那个阶段人们总有一个共识,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文化在这一时期兴起,这块基石就是周礼。社会在战乱,思想在碰撞,学术在交流,结果是导致文化的集体迸发,火光四溅。在周礼的基础上产生了:道家、墨家、儒家、农家、杨李家、兵家、法家等等,合称之为“诸子百家”。战乱的年代,同样是一个文化璀璨的年代。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兼爱、天命;儒:仁、恕、敬畏;农:稼接之事;杨李:拔一毛而足以救天下而不允;兵:国之大器,变化多端;法:法、术、势三者结合等等这些,他们即是一种独立的自我学术学派,又全属于国学范畴,通过碰撞、融合、碰撞、再融合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完善丰富,适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王纲是堕了,然文化第一次以成熟的姿态进入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的群体共识达成一致了,思想文化也得到的统一。
+ f) J z8 O( ]2 N; D0 R- B' b' v/ Y
9 u0 v9 X% i3 p5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