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3
- 主题
资深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二、宣统政局的演变4 K" B: B/ G1 ~. ?
& C+ S* q Z# g' w. p: e" |% e宣统政局的演变可分两个时期:载沣时期和袁世凯时期。+ D3 [4 D% ]: H, p! J% F
% d: E) @! q+ v5 x, |7 ]1.载沣时期(1908.11—1911.11)
2 P, u. T& }, v6 y( i" H1 J
* ?- w, a0 M$ m" [" V载沣摄政监国时期,或明或暗地始终贯穿着载沣集团与奕—袁集团的斗争,同时夹杂着皇族亲贵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载沣集团与地方督抚——立宪派的关系更是日趋紧张,政局因此而动荡不安。
# ?' Y0 N+ ?( C' C z# j* ~: B& q
) U# d5 o6 s, B2 t# w# b; t9 w6 Y载沣摄政伊始,即大力加紧中央集权,排除异己,任用亲贵,集权于皇族。自1906年官制改革与1907年丁未政潮以后,清王朝贯于使用的满汉平衡权术已经出现极大的倾斜。光绪末年,京师有谚云:“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满,满排汉”即此之谓也。慈禧太后晚年的这种扬满抑汉集权皇族的政策在载沣摄政期间很自然地得以继续发挥。当其时,权倾朝野的袁世凯是载沣最主要的政敌。虽然在慈禧去世前袁已被解除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的军政大权,而仅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但他在北洋军中遍布着亲信,“近畿陆军将领以及几省的督抚,都是袁所提拔,或与袁有秘密勾结。”他们“只知有宫保,而不知有朝廷。”首席军机大臣奕劻也被袁重金收买以为奥援,或曰:“奕劻又是叫袁拿金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因此,“实际上当时的军政大权已操诸袁世凯之手”。这是载沣集团最大的难题。眼看着自己耍大权旁落,监国摄政王将徒具虚名,于载沣而言,袁世凯是非去不可了。他开始打算杀掉袁世凯,但由于载沣生性懦弱无能,犹豫不决,便商之于朝廷大臣,而遭到奕劻、那桐、张之洞的反对,最后只是于1909年1月以“足疾”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解除其一切职务。袁世凯既被轻易地驱除出朝,他们即将矛头对准有袁“后台老板”之称的庆亲王奕劻。“那时的皇族,派别虽然不同,而对于奕劻,不能容忍其挟制揽权,意见是完全一致的。”但对付奕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他们便在罢斥袁世凯之后,转而拿有“奕劻心腹”之称的陆军部尚书铁良开刀,“认为若有他为陆军领袖,则奕劻仍不易搬倒,所以连他一起排去。……遂把铁良放了江宁将军。”然而,奕劻仍然把持首席军机大臣职位丝毫而不动摇,致使袁世凯能够于“辞去军机大臣,而返回河南之后,仍在暗中操纵一切”,以及日后能乘机而轻易东山再起。( v! `, e8 Q# X1 u9 {' y
; n5 p1 p; H q3 X! C& f5 W" W! w0 q3 p
在与奕—袁集团争斗的同时,载沣加紧集权皇族。如前所述,这是慈禧太后晚年政策的继续。当然,这个所谓的载沣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由于载沣个人庸碌无能,并不能像慈禧太后那样的铁腕人物成为一个权力中心,因而难以控制皇族亲贵,以至于形成所谓“政出多门”的局面:9 b/ \) L, `# P3 u2 p# B+ D0 d
- A( U% C$ ]$ e
“其时亲贵尽出专政,收蓄猖狂少年,造谋生事,内外声气大通。于是洵贝勒总持海军,兼办陵工,与毓朗合为一党。涛贝勒统军谘府,侵夺陆军部权,收用良弼等为一党。肃亲王好结纳勾通报馆,据民政部,领天下警政为一党。隆裕以母后之尊,宠任太监张德为一党。泽公于隆裕为姻亲,又曾经出洋,握财政全权,创设监理财政官盐务处为一党。监国福晋雅有才能,颇通贿赂,联络母族为一党。以上七党皆专予夺之权,茸无耻之徒,趋之若鹜。而庆邸别树一帜,又在七党之外。海军本肃王建议,载洵等出而攘之,故用载洵为海军大臣,派毓朗、载泽专司训练禁军大臣。朗好谈洋务;。愧埽卣竦芤病T靥?见载洵等已握兵权,恐遂失势,争于摄政王前,几有不顾而唾之势。王大窘,次日,复加派涛管理军谘府。唯溥伟以倔强与诸王不合,只派禁烟大臣,权力在诸王下。”由上可见,皇族亲贵们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权力分配上的争斗。当然,在对付袁世凯方面,则除奕劻外而基本上是一致的。- ?) Z! C! z( o+ S0 q! t9 }
. m3 w2 A' k: s7 P9 y& U# s) g* z在载沣摄政监国期间,袁世凯垂钓洹上,皇族亲贵们各自占住相应的权位,表面上,载沣尚能控制朝政,朝局相对稳定。然而,朝廷与地方的关系日趋紧张,矛盾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立宪运动中载沣集团与地方督抚——立宪派的矛盾。
A6 e1 { {* f- z, E; I' a( T, a) X/ t+ a1 Z+ T
宣统时期,地方督抚中未有显赫人物,不能形成与朝廷相抗衡的地方势力。由于载沣摄政期间继续了自1906年以来的宪政政策,虽然并不真正主张立宪,但却给予以各省谘议局为中心的所谓立宪派以很大期望,他们多次发动全国性国会请愿运动,得到一般督抚的支持。地方督抚与立宪派在立宪运动中合流。然而,他们与朝廷的关系却日益紧张。1911年5月,清廷推出“皇族内阁”。“直省谘议局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行组织,呈请都察院代奏。奉旨以黜陟百司为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干预,不许。”清廷此举“足令全国谘议局之议员人人丧气而绝望。谘议局议员绝望之日,即清朝基础动摇之时,至是内外人心皆去。”清廷政治已不可为,其与立宪派的矛盾更是不可调和。此后,立宪派转向革命,地方督抚不愿效忠,当是自然之理了。9 ~) a" f$ U4 Z!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