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063
- 主题
高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一位官员透露,常宁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每月工资支出总额为800万-900万元,全年至少是9000万元,而常宁市现在真正能使用的财政不超过9000万元,存在400万-1800万元的缺口。
: W. y) Y# t* @. \2 |, d; L& T5 Q. B0 g, J) K! ?
记者获得的一份常宁“(2004年)元至5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财政方面如此列举:
! O) c3 ~- e: F8 A8 b0 b% ]# G+ y! X; D& T% L$ q, ?( W4 {
与去年同期相比,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了9.9%,去年是4425万元,今年只“收成”了3988万元,连同上划中央的两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财政收入则为7988万元。而同时,财政支出膨胀的速度令人心慌:较之于去年同期,常宁政府的“开销”从7976万元增加到9778万元,增幅为22.6%。
& n8 p7 \; L4 E9 o/ O6 s! B& s3 B. R& `8 G3 z t9 R4 Z+ v( y
其中的缺口不言而喻。 & {7 L: z# b0 n3 ]2 X, D3 D2 i
2 T$ n0 @) B0 P, l* f6 J 常宁的财政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为建设320省道曾扣发机关工作人员一个月工资。在记者采访的2004年6月,常宁为把乡村公路改柏油路,扣掉机关干部每人100元的工资。 2 l0 N( u- T! f! W2 q
/ d$ ]: } y% S' N- x9 W 但实际上,造成庞大开支的“罪魁祸首”之一的机构膨胀问题并没有遏止的迹象。尽管常宁市从2001年已开始机构改革,然而越改革人越多,该合并的一个都没有合并,反而增加了5个。原设机构也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当地教育局为例,正副局长达到9人,下设14个股,有100多个工作人员;建设局机关有47人,下辖16个单位,整个系统吃财政饭的上百人。 : R! k" ^/ y0 {
/ ?" U0 r! T- i. ?6 }6 h
理财的原则是“开源节流”,撇开“节流”的问题,再看看“开源”方面: - Q! q$ Z5 U" o9 O
' E# g* M. ^+ ]$ \
上世纪80年代,常宁主要有17家国有企业,各自尚能正常运转;但在下一个十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它们的命运迎来了股权改制的“关口”,到了今天,17家企业中有16家相继倒掉,只剩下承包给个人经营的龙王山金矿。常宁市委宣传部一位官员透露,常宁地税的三分之二来自那座矿山。 & V8 X' y1 T% i/ I
& m* ?0 l+ O" n' S3 M- K5 @4 K3 g
“振兴之路”为何阻断?
* V" J% U8 e. [2 V$ c% N; o* ]7 O0 {2 u# f4 @+ C
今天已无法—考证17家企业中的16家是如何、缘何倒闭的了。尽管如此,常宁市政府振兴财政的愿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欲兴财政、先兴产业的思路也没有中断过,但正如某知名电视剧的片名一样:常宁市政府,“拿什么来拯救你” ?
$ `6 h& G9 g1 L# [1 e7 q/ k0 F ?& @1 n
如同众多内陆中小城市,常宁亦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县级市:湖南的东南部,距区域中心城市衡阳市六七十公里,与京广铁路亦相去甚远,再往南一点,即是最近出过大新闻的嘉禾县,地势偏僻,无铁路,无国道。 . ]7 I, @4 d) T
2 c" Y, `# i( R8 M/ o 绝对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萧一湘描述的“三穷干部”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常宁市历届主政者振兴地方、运营政府的决心也是不能视而不见的—1993年前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大契机,普通城市常宁市也曾作过种种尝试和冲刺,试图如沿海城市那样实现转型,在国内至少是省内的区域经济版图上打造自己独特的亮点。然而,在各方面条件制约下,加上准备不足,尝试失败了。
4 ]: A9 {5 J ]( p ~( V* C
: s2 A8 V8 X* f* E 那是对主政者的政府运营能力的一次验证。 1 I n& M4 \- N" J2 k
3 M- |$ ~) Z v1 n
1990年前后,常宁地方政府向农村出售城市户口,获得了3000多万元的资金,一些因此进入县城的农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每个户口售价6000多元。 6 Q' S, @ h* A' O5 j
' q. J& g9 j& ]# _+ N/ L 差不多同时,常宁地方政府在城市东北部的松柏地区建起了开发区,官员们南下北上,到处去引资,争取项目。结果极不理想,官员们铩羽而归。至今,只有本地商家投资了四个项目。 " V; J, m$ `* [$ ]
# s# B) j Y7 w1 C 整个九十年代,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是常宁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每个官员挥之不去的心结,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常宁制药厂项目,尽管这个项目最后夭折了,但至今仍让当地官员和平民都唏嘘不已: 0 d4 Z, \4 h) d, c8 b
; _$ q8 x9 T' e 1992年,常宁县委常委会决议成立常宁制药厂筹建领导小组,后改为指挥部,由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当时常宁尚未划为县级市)担任指挥长,县卫生局业务股股长杨柏生具体负责筹建事宜。 9 b3 p/ Y; j) T3 J# h0 F5 M
8 H" H) H; ~# o; _0 } “因要建制药厂,当时常宁购买的产品专利是洛咪沙星颗粒剂专利,当时该产品市场行情很好,即使不扩大生产规模,制药厂建成后每年能为常宁增加900万元的财政收入。这还是个非常保守的估算。”时隔13年,杨柏生说起那档子事时仍激动不已。 ! K" X, ]7 S& J- c J0 A h/ W
: d0 r7 E* O% p3 s+ V* W1 a(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