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278
- 主题
中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杜甫书院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学体系,一是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体系。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场所之一,书院兼有祭祀、讲学、藏书等功能。
2 w; \, O6 c! `, a. K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三国志·魏武帝纪》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不过汉代的“精舍”,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只能算作书院的前身。
& e6 E2 f: z5 N 唐宋之际,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造较大的建筑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讲学、研究传统文化,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宋理宗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的重点就是朱熹等理学大师的文化遗产。朝廷为了控制书院,规定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书院山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文化就是儒家文化,甚至就是理学文化。/ |) `3 j" z1 y9 T a7 G, U! w
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及有司设官以治之,其制遂视学校……”可见,书院最早为私人所办,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政府开始介入,一些书院开始出现民办官管的倾向。
0 m" O, U2 \+ |, q 耒水流域虽然地近南岭,远离中原,但地方官绅对文化教育却非常重视。梳理《耒阳县志》,可以发现仅耒阳一地,自唐代以来,先后创办了杜陵书院、白石书院、青麓书院、紫云书院、义兴书院、仰高书院。" P7 j9 y. q& w+ s# t$ ]
“唐哀帝四年(公元907年),县令朱昂在杜甫墓葬处,筑杜陵祠,立杜陵书院。”
- d2 C) y% \# f$ Q- s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知县马宣建白石书院,重修杜陵书院。”
# j* I! t% W T9 ?3 S, S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县城北五里许建凌云塔(又名青麓塔),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青麓书院。”/ W5 C4 |% Y; V5 t
“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乡绅在县南黄冈铺倡建紫云书院,在县西诗礼垌建义兴书院。”
P6 U1 g6 a$ r6 Z C7 R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乡绅陈耀芳在上嫁桥建仰高书院。”, k l4 K# j* A# [3 B9 j- p
当然,耒水流域名气最响的书院莫过于石鼓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湖南占其二,北为岳麓书院,南为石鼓书院,均为湖湘文化发源地。
* y7 _9 W' u# \+ [ 石鼓书院地处耒水与湘水汇合处,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朱熹《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因此,在宋代,石鼓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b ?! Q5 n4 \( j I! U3 M
据记载,韩愈、朱熹、张木式、湛若水、邹守益等文化名人曾先后在此讲学。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观楼、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以及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明末清初,王船山潜隐于石鼓书院,著述文章,影响深远。清代中叶,曾国藩在这里练兵,带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湘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特别是他那篇政治宣言《讨粤匪檄》,更是浸淫于石鼓书院儒家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z# n. U! K3 J
与西方的大学不同,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精英教育。“穷人靠养猪,富人靠读书。”流传在耒水流域的这句古话,可以作为注脚。穷人谋生尚且不容易,哪里来的金钱与精力读书呢?一年到头,除了种地做工,能顺利地养大一头猪过年就谢天谢地了。而富人要想保住祖宗留下的家业,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读书,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谋取一官半职。因此,能够到书院读书的,家道大抵是比较殷实的。这些读书人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来到书院,或皓首穷经,或激扬文字。, |: s5 o- _# d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朝廷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q( `; k6 r4 J
耒水流域的书院当然不能例外。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杜陵书院改为耒阳县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青麓书院改为耒阳县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杜陵书院侧创办耒阳县立师范学堂。石鼓书院的旧址上,则创办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t1 ?& {& l6 F$ g# \
书院的兴盛与衰废,折射的不仅是中国文化教育制度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激荡变化的缩影。# {0 u! L) o3 E( [
耒水流域的书院虽然已经随着历史风雨而消失,但千年以来却一直弦歌不绝,很多书院的旧址仍为今天各类学校的校舍。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存续与发扬的希望。* ]' Q/ b: g7 o6 g/ O
文化兴,则人才兴。, S3 G1 T+ [) ?" z5 E
人才兴,则国家兴。
% z' ~! R- m/ f0 o5 H0 B;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