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274
- 主题
高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当代国际关系由多重三角关系构成,其中最重要的一对是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其分量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只不过中国取代了前苏联的地位,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
% P+ m" f) l% O2 ^* a; v' \( U a" A
中美俄三角的四种局面, y t3 z' _' n% Q: u7 _
5 V( j8 A) r9 O, z( t 40年前,朱德、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老帅以三国时吴、魏、蜀三角关系的互动来分析当时的中美苏力量对比,得出必须改善对美关系、增加对苏博弈分量的战略结论,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迎来中国战略主动提供了战略评估基础。
3 d6 L: P/ |, K6 v+ H4 `
! r! g' |+ X, Q3 ~) \8 i! g3 J 就当前格局而言,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变化大致会出现四种可能性。第一种,美俄进入蜜月期,双方结盟共同对付中国,而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也纳入北约,其后果是中国的北线和西北线面临北约大军压境的战略困境;东南部和西南部也面临美国及其亚洲盟国的军事压力。毋庸置疑,中国将面临海陆两地的双重压力,其战略环境之恶劣倒退到“两个拳头同时打人”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除了与美国及北约改善关系以此撬动中俄关系外并无良策。
, @4 I: h+ _! A7 ~3 e: v. t, C! {4 q0 Z. R; Y. T) w3 {4 G
第二种,美俄关系从“小阳春”缓步进入仲夏,逐渐热络,但双方没有结盟。俄罗斯出于欧洲大家庭一员的价值观念倾向于西方,但不愿意与西方结盟对付中国,因为俄罗斯也希望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从中获取地缘政治和经贸的利益。
; `; m6 x: i) B
- |7 h, ^9 t* _ 第三种,欧亚主义占了上风,俄对西方始终保持着警惕,将北约东扩视为最大的战略威胁。为此俄将借重中国的力量,与中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来抗衡北约。另外,尽管中俄都有抗衡美国的战略意识,但双方力图避免与西方关系彻底破裂。双方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己独立行动的空间,防止被战略伙伴关系所牵制。# z9 t5 [' e, B v% y
8 T: q% i$ o* ~" w# o- ~; Y
第四种,中俄结盟共同对付美国,具体表现为组成国际性的军事同盟组织以抗衡西方阵营,这样就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冷战格局。1 Q2 A( ~$ |) o( ^. {
! s8 l3 |" o! } 普京归来触动大三角# W9 ~5 H4 J2 p9 P0 l
5 @7 v/ [9 N# d6 x9 [ 以目前来看,结盟式的第一种和第四种局面没有出现,中俄关系基本上在第二种和第三种局面之间徘徊。在欧亚主义占上风时,可能呈现第三种局面。在欧洲主义占据上风时,就更可能出现第二种局面。当然这两种局面的分界线有时候也是模糊不清的,而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有可能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政策,使得第二种和第三种局面交替出现。
, ^5 e9 `; l" o/ |; }1 f) J4 p/ g* l" E+ E# N& j
一般而言,美俄关系变暖,大三角就会转向第二种局面,而美俄关系转冷,大三角就会转向第三种局面。普京“王者归来”的消息传出后,西方当即表示不高兴,《金融时报》载文反对普京终生执政,称之为“勃列日涅夫的还魂”,而普京也还以颜色,公开称美元垄断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由此看出端倪,即普京当政后,美俄关系有可能转冷。0 D% \, _1 i5 ?& ^$ a
) _: ?2 S5 _6 Q' ?# m2 S# j1 T 美俄关系转冷必然给中国带来战略机遇。
# Z6 b7 T9 ^; f' }
1 T# a2 ~2 r: s; M) F* } 中国属于海陆混合型国家,近代史上多次遭遇侵略,外来者基本上从沿海地区进入中国。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当时中蒙边境苏联驻军离北京只有数百公里的距离。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后,中国北线的安全压力获得释放。中俄和解的影响波及中国其他地区,西部、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相继进入安全期,因为这些周边国家与俄罗斯保持着传统友谊,自然也乐见中俄友好。
4 L9 [$ T6 C! ]) i0 l$ Y, N) ~0 S, f: N& f& p0 D
同时,中美之间虽有一些摩擦,但总体上维持着正常关系。中国不出头、不扛旗,不挑战美国战略利益,而美国的战略关注点在欧洲和中东,没有把中国看成主要战略威胁。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平衡,为中国赢得20年的和平发展机遇。如果中国再获得20年的和平发展机遇,按照眼前的发展速度,前途不可估量。届时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将远比现在谦卑。 i! ?, { q7 ~' j$ c9 s7 P' f2 c1 Y
4 K4 b0 [/ [5 x. g& d& E* Q7 n 围绕南海的中美俄博弈
" ~# W' _. B" r8 S3 I
* M$ z4 s$ N+ D6 |. j. V 目前,中国的主要战略威胁压力来自沿海地区,其中日本、台湾地区和南海成为主要因素。日本经历了金融危机和地震灾难,已无力对中国发起主动挑战,至多充当美国亚太战略的配角。台湾问题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也变得可控。只剩下南海问题,这是新增的安全关注点。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中国自身的态度也很重要。换句话说,中国掌握着主动权。如果中国觉得实力不够,希望争取更多的和平时间发展经济,那么完全可以使用外交手段处理南海问题,毕竟中国与东盟国家已有良好的基础。如果觉得已经崛起,并想分担俄罗斯西线的战略压力,那就不妨在南海搞一下,以缓解俄西线的压力,这正是俄战略家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俄地缘政治学家杜金指出,中国战略重点南下,与美国进行海权博弈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可以减缓俄西线的压力。" P+ l$ d+ i& d4 ~
! k+ U' X6 q7 E4 E% V6 g; P8 L 然而后果中国也要想清楚。首先,东盟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的出现,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会急剧下降,本来传说中的“中国威胁论”终于有了现实说法;其次,为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维持军事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口实,中美海上冲突的日子不会太远;第三,中国周边地区将出现多个着火点使得中国不得安宁,而中国的海上通道也面临威胁;第四,中国虽然人多势众,但海战类似足球比赛,受到地理空间的制约,中国的优势不一定能发挥,很有可能打无把握之仗。而如果不能胜利,可能像甲午战争那样而付出沉重代价,并引起国内更大的焦虑和不稳定。9 l [2 n( G5 k7 A! m' d7 A0 }2 x
- u; b. S6 o) M( W/ B$ n 也许有人可能认为,中国已经强大到具有绝对的实力处理所有的麻烦,不在乎与美日同盟相抗衡,甚至不惜海上一战,以实施“南下战略”,甚至完全可以忽视美俄关系转冷而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但如果有一天,美俄两家忽然称兄道弟,北约军队就在中国北方边境线徘徊,中国还能像现在这么自信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