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3
- 主题
资深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一、耒阳具有发展茶叶产业的优良条件
9 n' G' d# p8 } 耒阳位于湖南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325米,地形较为复杂,山、丘、岗、平地俱全,以岗地、丘陵地貌为主;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0毫米,日照时数1270小时,无霜期288天;土壤以红、黄壤为主,Ph值为4.5—6.5,各方面自然条件都适宜茶叶生长,部分地区(如龙塘移台山)具备独特的小气候,终日云雾萦绕,特别适合生产高品质茶叶。耒阳市域面积2656.1平方公里,现辖3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1万人,常住人口115万人,茶文化氛围浓厚,市区茶楼馆所较多,有120多家,全市年消费茶叶超过400吨。; F+ M7 O. h- |
二、耒阳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 N' `9 w; } t
茶叶是耒阳的传统产品,唐代中期,耒阳已普遍种植。当时,耒阳茶叶有两种,一种是绿茶,一种是竹山茶。其中以江头茶的品质最佳,因其味纯淡雅、清香爽口、回味无穷,被李唐王朝列为珍品,供内廷专用。据《耒阳市志》记载:江头贡茶最早栽培时间一说是秦朝、一说是唐朝,比现在湖南四大名茶君山银针、沩山白毛尖、安化黑茶、北港毛尖的历史都要悠久。% I0 U4 [& u$ [! y, n, B0 d
至清代,耒阳年产茶约千担,销往长沙、湖北。民国时期,耒阳茶叶品种有绿茶、黑茶,以绿茶为主,主产于今竹市镇、龙塘镇、东湖乡、马水乡、哲桥镇、余庆乡、小水镇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茶叶种植日趋增多。50年代后期,开始集体种植,1975年,县政府部署区、社、队广种茶叶树,各公社、大队都开辟茶场。1978年以芭蕉、集贤、马水、仁义、公平、江头、东湾、东湖等20个乡为重点,开始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全市有57个茶场,经营茶园面积2.2万亩,年产茶叶313吨。此后至八十年代初,是耒阳茶叶产量的高峰时期,年产茶量在300吨上下。
2 U( t; u" t X: O8 y+ _ 九十年代初到2005年,全市茶叶年产量保持在160-180吨之间。2008年初遭遇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对经济作物造成较大影响,当年产茶仅153吨。近几年,耒阳茶叶生产开始进入产业化开发轨道,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共有8000亩,年产茶220吨,主要有福云六号、福鼎大毫、福鼎大白、湘波绿、储叶齐、碧湘早、白毫早、玉笋、黄金条等品种,主要分布于龙塘、竹市、哲桥、马水、仁义等10几个乡镇。- o) n9 H+ l7 p: H8 G
三、耒阳具有较完善的茶叶产业链2 ], Q3 V4 U+ Z% S1 t
一是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近年,耒阳以“江头贡茶”为重点,发展茶叶生产,先后成立了江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海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生产面积较大的企业(茶场),逐年扩建茶园。现江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新老茶叶基地2300亩,分布在江头、大石、蚕子等村,海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拥有1000亩茶园,分布于龙塘尾、龙形等村。全市现有茶园面积8000亩。
% ? t+ u# _6 o 二是扶植成立了协会组织。2008年8月,耒阳扶植成立了“耒阳市江头茶叶协会”,目前协会共有注册会员80余户,整合了全市茶叶生产各方力量,确立了“协会 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成为促进该市茶叶生产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开展了茶园提质改造、扩建规模、打造品牌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统一管护、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化格局,在调整茶叶产业结构、更新茶叶生产技艺、整合茶叶产销渠道、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协会所属茶园基地亩产值突破了8000元。% A& }3 B, k% T0 D
三是引进更新了生产技艺。聘请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为耒阳江头茶叶协会技术合作单位,在茶园规划、新品引进、栽培及茶叶加工技术上给予全程指导,总体上提升了江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推广有机育茶技术,制定了有机茶园栽培技术规范,编印了《茶树栽培加工技术》《有机绿茶栽培技术》《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绿茶初制加工工艺》等系列技术资料,发放给茶农。江头茶叶协会会员一律严格执行有机茶栽培规范,在茶园栽培管护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使用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并结合生猪、鸡禽养殖,解决有机肥和除虫问题。在茶叶加工方面,淘汰了部分老旧加工厂房,建立了规范化茶叶加工厂,引进了目前国内最新研制的名优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既满足了加工量增加的需要,又为茶叶质量提供了保障。& L4 J1 D2 B& v. S7 D( t5 v
四是开发建立了知名品牌。耒阳江头贡茶自古以来声名远播,宋代文豪苏东坡留有“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的诗句。近几年由于产业发展,江头贡茶生产规模逐步加大、品质不断改善。2009年,江头贡茶在湖南省第九届“湘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因其“制成时,形似细索;泡开后,竖如立剑,叶尖朝上,颜色鲜绿,清香入鼻,沁人心脾,入口醇厚,润喉回甘,且有消食、化痰、清热解毒、醒酒解腻之功效”,被专家们评为“银奖”。2011年,江头贡茶被评为“衡阳市名牌产品”。此外,耒阳规模较大的水木芙蓉茶庄和聚茗缘茶馆获得了“湖南百佳茶馆”的称号。1 s' I4 J% w' \- [5 I7 g; G* K
四、耒阳茶叶产业发展面临问题0 _4 l, T% ]% Q
1.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耒阳大部分茶叶品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的老品种,所产的茶叶很难满足名优茶加工的需要,当前全市良种茶园仅占总茶园面积的40%,还有大幅提质改造空间。二是茶园管理普遍粗放,低产茶园所占比例较大。面积的增加与管理水平和产量不同步,与效益更不同步,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措施还没有全面落实,阻碍了有机育茶进程。三是加工水平较低。除近年发展的几家龙头企业外,散户茶农茶叶加工技术落后,制茶厂房简陋,机械陈旧,茶质不高,“小、散、杂”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四是机械化程度低。目前茶叶生产使用的机械主要用在翻地碎土、修剪和茶叶制作的加工、贮存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采摘环节几乎没有机械进入。茶叶生产机械如何在山高坡陡的山区茶园使用,也是一道难题。
+ M5 O7 h: S, [; l 2.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茶园面积小,产量低。当前耒阳本地茶叶仅占本地市场30%,70%需要从外调入。二是产业链还需进一步完善。“协会 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总体效益较差。搞加工营销的收入相对高,而茶农收益相对较低,挫伤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基地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三是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在春、夏、秋三季中,主打春茶做名茶,夏茶做大宗绿茶,秋茶很少甚至没有利用,更谈不上将茶叶加工成饮料调味品等深层次开发。四是茶叶品牌竞争力不强。目前耒阳的茶叶品牌主要是江头贡茶,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茶,至今还没有进入全省名牌产品行列,名不符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介。历史上有名的竹山茶,采自竹林山沟,味色俱佳,有消食化痰、解酒化腻、散热败毒之功效,至今没有得到开发。
) |/ l( u ]* O' `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大部分茶园产权不明,丢荒弃管,耒阳茶叶产业一直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在茶叶生产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以来,茶叶产业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退耕还林等政府项目资金向茶叶产业倾斜,先后投入财政资金400多万元,企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但与茶叶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良种茶园建设步伐缓慢,茶叶加工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影响茶叶开发步伐和效益提高。' ^& d8 D4 ]: ^9 m6 n
4.专业人才非常短缺。茶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土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改进、新产品开发、新品种的研制与推广等,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而目前耒阳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数量非常少,其中受过正规茶叶专业教育的人更少,与快速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远远达不到支撑茶叶产业发展的要求。虽然聘请了省茶叶研究所为技术合作单位,但培养、组建一支耒阳本地的茶叶专业技术队伍,对耒阳而言意义更大。4 y/ s3 J' `' ?- z4 S/ r4 P% y
5.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近年来,人工费持续上涨,茶园管理人工费用年均800-1000元/亩,采茶人工费用高档茶每斤80-100元,粗茶每斤10-15元,茶叶加工人工费用高档茶每斤100元,粗茶每斤5-10元。其中采茶用工面临较大困难,采茶用工季节性强,而茶园大多在山区,全靠手工采摘,用工量大且集中。当前农村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少妇孺,工作效率低;再加上采茶收入相对较低,采茶雇工困难较大。[作者:谭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