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上午,“杜陵书院大讲坛”在耒阳市一中盛大开讲 康震主讲“杜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湖南、在耒阳的生活经历” 红网长沙6月21日讯(记者 刘容)一千二百多年前,诗圣杜甫南下,经湖南耒阳时被大水所阻,在船上没有食物吃,是当时的耒阳县令送其酒肉,帮其渡过难关。
2 I- g/ _& O3 T1 J# H# k “是湖南人民给了杜甫莫大的关怀。”今天上午,由湖南耒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等承办的“杜陵书院大讲坛”在耒阳市一中盛大开讲,作为首场讲座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康震,向上千名观众讲述了杜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湖南、在耒阳的生活经历。' o8 x' i# E, C
杜甫不如李白精明
; W& k5 S6 f2 r: h' {& D 上午8时,讲坛正式开始,面对台下观众,康震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其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不时引来阵阵笑声。; ]/ J0 {0 D# s, O1 W8 }$ O3 n
“杜甫不如李白精明。”在讲述杜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时,康震直言,李白虽不是富翁,但在当时并不缺钱花,善于谋生的他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但杜甫却不善谋生,其诗在当时不太被大家赞赏,为人处事不如李白精明。
" \& k2 {$ i, b% f0 n “但杜甫有个有感情的圣人。”康震说,杜甫的诗多是描写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多是在为老百姓申诉,反映底层百姓疾苦,虽很多诗是从个人的经历、情感出发,但写得很亲切,而且感情丰富。
( u- T+ y" N2 \# l9 q' G 杜甫的绝笔诗是写给湖南朋友的
/ H6 ?2 |2 C' D B& E" v “杜甫的绝笔诗是写给湖南朋友的,在生命最后时刻,他想到的仍是国家和百姓。”康震说,经考证,杜甫一生写的最后一首诗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看题名可知是给湖南朋友写的,“诗中‘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两句表明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和百姓。”
" r& M7 i# L" j) h% T/ C! C+ X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许多地方生活过。“在湖南境内的行程虽不长,但在他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康震指出,青年时期的杜甫写《望岳》,意气风发;考科举时,在长安、洛阳,有亲友相助;接着,他去了甘肃、成都,有朋友相助;最后到湖南,无依无靠,但在危难时刻,得到了湖南耒阳县令的大力资助,因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M' s& [6 F- j5 f, e# R 杜陵书院大讲坛下一场畅谈县域经济& k+ X1 i+ V) v* R% o
据举办方介绍,“杜陵书院大讲坛”以“传播优秀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共享文明成果,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以“杜陵书院”和“耒阳特色文化”为基调,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耒阳历史文化系列、国情科技教育系列、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系列四大板块内容,集思想性、知识性、普及性、公益性于一体,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创办成拥有高度辐射性和教育性的宣传工作新阵地,具有一定知名度、深受广大干部群众认同的文化发展新品牌和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社科普及新平台。- F7 y2 R$ L) D o1 R& O
讲座按每月不定期的方式举行,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康震,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历史学家唐浩明,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湖南分社副总编辑、湖南社科院客座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段羡菊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文化人士进行讲座。按照计划,下一场讲坛将在7月份举行,主讲县域经济发展。: G) }+ a2 T( ], q%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