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8514|回复: 6
收起左侧

矿难之痛,如何打造“低矿难”生产

纪委 发表于 2012-7-13 08: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7月4日18时左右,湖南耒阳三都镇茄莉冲新井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有40人在井下,其中发生透水事故的南作业区20人,事发后24人安全升井,16人被困。
! _: N( s8 \% P9 P) v" P1 U/ t  
3 V) t, _' m* c4 l* k. W+ o% j- l9 j  7月5日11时开始救援力量全力展开救援。
+ }" e. Y( e# ^4 c$ r: w  
0 A7 D3 U* C& \! E3 u/ c4 [1 c  7月7日早上7时,救援人员已打通生命通道236米。8 a9 I1 D2 U8 E: O! I0 f
  
/ I; A: [1 o- N/ H  7月7日晚上22时,抢险救援队伍已发现11个生命迹象,救援队伍离被困生命迹象位置约15米。医护人员已做好救护准备。
( ~6 C" m9 N8 z8 w5 z  $ T* ]& |4 T, j; u$ q5 V8 c
  7月8日凌晨1时42分,被困16名矿工中的首批3人获救。
0 x8 b) r7 w9 g/ G7 i5 |) ?  
. [9 k0 |+ S, n/ C. L  ……% H6 [) M* g6 e: T6 Q  N
  
  n1 \9 T0 i: i% B0 l# P( M( V/ `湖南耒阳矿难获救者- R( t4 m9 P, [4 J# `. ?

  @; \" B# \3 F0 }3 k& C, V0 O# K2 r  这一起近日发生的煤矿透水事故,又一次刺痛人心。翻开每一年的日历,在每一个月份里,都有那么几页沉甸甸的、黑色的日历让人心颤。一次次矿难,一场场灾难,无不在人们的心里埋下阴影,让那些遇难者家属痛彻心扉。“矿难”这两个字在电视、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比比攀高,每年几百起的矿难让人们原本就脆弱的神经再也经不起刺激了。
1 l1 h4 g/ N# X# l" P, o0 ~  6 w* Y2 \- c5 I4 w3 h
  矿难频发症结何在" e$ R$ e9 B7 d. w1 M" }7 h* O) e9 W
  
' ^' ]# c' u  h5 q" ~  o: R  “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安监总局反复强调、极为重视的一个关键词,也应该是所有企业老总包括煤矿老板烂熟于心的几个字。无视安全隐患的超负荷生产付出生命的代价并不令人意外,而这样的事故一次接一次发生却令人惊诧且愤然。
# i' G7 U0 k  J% k1 k  
5 g  Q3 L; k! K- W( \) o6 G3 o" t  每一次矿难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因果关联,那就是经济利益驱动,而原因也就无外乎那么几点,其一,一些煤炭企业惟利是图,在高煤价的诱惑下铤而走险,罔顾矿工的生命。煤炭企业存在无序开采、超挖乱采的现象,一些小煤窑无照开采,盗采乱采。一些煤炭企业用行贿手段寻求“保护伞”,逃脱安全监管。其二,一些地方政府在片面政绩观的主导下,对一些煤炭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严,个别官员“官煤勾结”,充当违法企业的保护伞,阻挠、干扰执法检查。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执法混乱,选择性执法。其三,煤炭行业的体制落后、僵化,煤炭资源的产权不够清晰,资源价格也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煤炭企业对于煤矿的长远前景缺乏稳定的预期,因此产生短期行为。
" y* s+ ~' g: N+ ^  
' G5 M. r- b4 E  l  S3 ^5 J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采矿并不是高危行业。我们国家在矿难治理上也不可谓不重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把领导下井作为一项硬性规定,要求确保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领导在井下现场带班,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这项措施一出台便引出一喝彩,按照理论推断,这样的措施应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把领导和工人的安危系在一起,领导还能不重视措施?还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可现实宣布了这一措施照样会失败。私庄煤矿领导伪装下矿,已给出了答案:制度根本没有得到执行。私庄煤矿的领导可以不下井,其他煤矿的领导当然也可以不下井。于是,危险依然只是矿工的,煤矿高利润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依然可进行下去,带血带泪的矿难仍然得不到遏制。
$ S( C5 a5 y; C( ^4 b8 S  
5 d9 }3 y* y+ u( |( ?) F, |  其实,得不到执行的,又何止是“领导下矿”的规定。在对付矿难的那么多办法中,只要有少部分得到好的执行,矿难就会大大减少。屡次矿难的事故通报中,都可以从原因中看到“三违”身影,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都被虚置。制度得不到执行,是矿难发生最主要的原因。
+ l8 g; a1 c  G( b- \0 g  ; @/ `* P, b7 z* @) P' \* R
  煤矿监测尤为重要
3 q, X7 S$ A. }& H  
8 l" t$ x9 p7 w  《周易·既济》中说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a" {# B% h" P5 B# ]8 O( E+ M
  
7 [, k  [9 M' i$ A5 ?$ i# V, G8 _# m  在众多矿难事故发生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每个人口中除了对一些“黑心”煤矿老板的愤懑,我们更加迫切希望,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煤矿监测体系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对矿井的重大瓦斯灾害、火灾和水灾进行预测预警监控,可以使煤矿的监控系统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远程监测监控,实现对矿井动态安全信息的连续采集、在线辨识、智能分析和灾害预警。. z: ~+ q' @7 ?, m0 S$ p
  
$ w# E- v* ~! N( ^" }( _% Z5 P# _  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7%,但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灾害严重、事故多发的国家,煤炭生产中时刻伴随着瓦斯、透水、塌方等安全隐患,矿难频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监测和预防煤矿事故,维护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是我国煤矿开采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 I7 R* i; u( d( h9 L: A6 \5 G7 w
  
2 j- ?9 d# D7 T) W0 L7 K! L  “传统测试瓦斯浓度与煤矿灾害的方法是先打钻,然后用流量计测试瓦斯涌出的速度快慢并判断可能引发的事故;现在通过能量辐射技术,在地面上就可以看到矿井中的具体状况。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魁君说。
) z  b# Q1 ^% R. o9 S% ^# b  
6 M0 H+ h# R( S2 w  ~6 [( h% b7 i  “由煤岩动力灾害引发的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煤炭开采中所面临的一项技术难题。我国当前在煤岩动力灾害的问题机理、检测技术、防治手段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窦林铭强调。
" P) @$ r' G5 m: |, k3 k2 p5 s5 H1 a1 i  
0 F8 g7 r0 g) n' f: e( X0 t. \* K  “目前,监测系统的有效性还不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煤矿安全监测又与天气预报不同,在预测之后,它重在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我们在防灾减灾的装备手段与技术方法上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窦林铭说。
9 `# \) e+ H7 Z  
9 i3 |0 |' h4 s  未来煤矿安全监测措施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区域措施”,即对整个区域的地质机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二是根据具体条件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程度。
( v. T1 N% h- ^  ]* g* @1 G  / B2 i, @- c$ E
  “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都要保证全员、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在线监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明举说。- K# ^4 c, G1 |# b. M' j' m" A/ i
  1 C2 Y0 V! K+ ]5 t
  为此,科技部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列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研究内容。4 }& m8 G4 [4 Z! }* T
  
- K5 y1 z8 c+ W- A  看“低矿难”国家如何控制事故4 f; C8 H) D' u# a5 u
  
# }  I0 _" w& ]5 R  美国:
1 `) c# ^; o4 ?  
8 Z3 M5 F8 h& L: f7 s+ _9 k: l0 r  第一严刑峻法:用铁腕来抓安全生产,1977年出台的《联邦矿业安全与健康法案》,对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追究非常严厉,联邦政府动则就受到联邦政府的刑事追诉。. E0 S) |7 ?" y3 M/ r6 ~* U
  
+ U' m' y6 K6 t  p  第二制度上防止利益同盟的形成:煤矿安全与卫生办公室这是主管全国煤矿安全的,它是一个联邦的机构,下设办公室派驻各地,与矿主没有关系,与各州各地都没有从属关系。而且规定,在某个地方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派驻当地的安全检察员是不能参加调查的。" k2 C$ F/ O* @7 R0 Z
  
, W  c1 \9 N& ~' |/ E, b  第三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的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安全方面提前堵住漏洞,第二是他在跟矿主谈判的时候他的能力非常强,他有舆论的、法律的各方面的手段,弄不好矿主不但要赔钱,而且要身败名裂。# `; X' u" [3 j+ c
  . Q/ o8 @+ N- `% C% R  C0 C
  英国:
& e7 B; _( C" @$ F" j  # T; m! {' s% n: j
  实行严格的煤矿经理管理责任制:英国煤矿安全规定,煤矿经理必须有煤矿井下工作经历,必须通过安全和相关知识考试。如因忽略安全法规而造**鄙送觯蟪そ淮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纪委 发表于 2012-7-13 0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重大矿难一览 
2 j/ l: A  M  y4 e7 [( a3 m/ E! e/ D

" f8 t* Y- P9 j5 D& i  Q, rl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透水事故,, T6 W5 X3 x+ n; N
l 2010年3月31日19时20分左右,伊川国民煤业有限公司井下21煤工作面回风巷施工过程中瓦斯突出,逆流从负井口涌出,遇火在地面发生爆炸。
3 Z2 B8 {; n& e- b8 y% gl 2009年10月8日,湖南娄底市冷水江市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南矿发生钢丝绳断绳事故,26人死亡,5人重伤。( `# T) M: k6 N: S5 I* E% _! B- o3 @
l 2009年2月22日,山西古交市屯兰煤矿2月22日晨2时许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有74人遇难。爆炸发生时,井下436名矿工中,有375人陆续升井。
& f7 A& ^4 |3 q3 X# Q# ]l 2008年9月20日3时30分,黑龙江鹤岗市兴山区富华煤矿,井下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当班入井44人,事故发生后13人升井,31人遇难。" z- {) R" Q5 x7 a0 k
l 2008年8月18日9时40分,辽宁沈阳市法库县柏家沟煤矿(地方国有矿)二水平301采煤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班下井81人,共造成26人死亡(其中一位遇难者为“8.18”瓦斯爆炸事故中受伤的伤员在医院救治无效死亡)。0 T! E! F* @# K4 ~$ \
l 2007年12月6日零时左右,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原新窑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05人遇难15人获救,初步判断系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后,矿方迟迟没有上报是导致事故扩大的重要原因。畏罪潜逃的事故责任人王宏亮、王东海分别于14日与15日获捕。' d$ c9 M& G* u) l. t, ]9 z
l 2007年1月17日凌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超越矿业公司发生特大透水事故,35名矿工中除6人获救外,其余29人遇难。7 j7 G* z* {8 C3 L9 ~* U1 ]0 e4 r
l 2006年11月5日,山西同煤集团轩岗公司焦家寨矿发生瓦斯爆炸,35人死亡,12人失踪。 ! m" \3 e6 V/ q. h
l 2005年7月11日,新疆阜康矿难,83人死亡。 ' ]" \% O) G; d! P/ C+ f
l 2005年2月14日,辽宁省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事故,214人死亡,30人受伤。
  M1 p1 j3 F# ~5 `/ Cl 2004年11月28日,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人遇难,44年来我国煤炭行业最大的安全事故。  W& P& `( Q9 ~( p% c. \
l 2004年10月20日22时,河南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井下446人中298人逃出,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
4 F( r  @" t: K0 Nl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死亡人数达243人,2142人入院治疗。
8 D! i/ e) a+ I6 c' g7 a: M- v7 W( Rl 2003年5月13日,安徽省淮北矿务局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27人获救,井下其余86名矿工全部遇难。  # [& f4 X: X% M
l 2002年6月20日,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所属鸡西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111人遇难,4人下落不明。 2 B' F; e9 ~9 @, g6 p
) P. U0 P8 |7 ^3 A

& ~2 _: k/ c; D; e9 G% g) B2 X7 ~3 A* |  r( r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 g) z  P7 |; I" I8 T,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32228.html
9 E7 G3 ~  C0 w5 J+ Z* p& D! a6 w
4 B* q' Y#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纪委 发表于 2012-7-13 08: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矿用救生舱:没有国标应否强制推广6 D1 ]! ^- i; {  d, P! f
湖南省耒阳市三都镇茄莉冲新井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至今已一个星期,被困人员还未全部升井。人们关心,会有奇迹发生吗?* Z9 k% _2 \6 V; h4 f
" o. f; L  k1 U/ i( ^$ N/ L% x2 V
    提起矿难中的“奇迹”,不少人还记得2010年8月的智利铜矿矿难中的救生舱。当时,智利矿工就是在救生舱里避难获救,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胜利”。此后,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救生舱为代表的紧急避险系统建设。
4 A& o' {; D3 G4 f% K# ^5 o& p. E/ R/ H( H: j* e
    按照安监总局2010年的规定,到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井下安全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逾期未完成的矿井,将责令其停产整顿。移动救生舱和固定避难硐室是紧急避险系统的核心。
8 r# v& ?- t$ j$ |
7 W, W9 [8 Y) _, M0 z2 }    三年限期已进入倒计时。然而,目前市场上100余家救生舱企业中,获得国家矿用安全标示(以下简称“安标”)的,至今只有20多家。全国1.3万多处矿井,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避险系统的矿井为3801处。7 J! i$ S  g& O- j' ?1 b: Z$ X* M

. I* l- \, m7 S6 L8 J    救生舱的奇迹故事,将如何往下演绎?
# K. q: [3 W" O2 y3 P' l7 F
. _7 [0 x, H7 n    救生舱创造的救援奇迹' F  Y% `3 y4 r, x+ E) t1 B
$ \, }6 y  }$ U1 n% `: e7 g' {6 z
    普通国人知道救生舱这个词,大多是从2010年开始的。. `! [9 X: Z) F2 [" U
8 J) f0 K, P5 r. F2 c2 \8 `* @( M* _" ]
    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抢险进行17天后,一张写着“我们33个人都在避难所里,我们还活着”的纸条,从地下688米深处被传了出来。10月13日,这33名矿工陆续升井,持续了69天的抢险结束。智利举国欢腾,这场矿难援救奇迹,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胜利”。
) t& `$ D3 S, J8 T" @" M
# d$ W% N7 L9 C$ ]    智利矿工们的避难所,一个类似于胶囊、被命名为“凤凰”号的救生舱,也随后被送至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展出。中国观众看着这个不起眼的甚至微微生锈的铁家伙,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智利有的东西,我国却没有?”
" X/ F  \7 o" r  N+ I9 h4 O$ n  f# X+ t: O/ Y* c, [
    就在智利矿工升井后的第三天,2010年10月16日,河南平禹煤电公司发生瓦斯事故,10月19日抢险结束,37人遇难。这更加深了人们此前的疑惑。
' c, _9 ?: f) |8 s  z5 T' T( \, u* e" A8 ?5 P
    在河南抢险现场,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骆琳多次强调,要加快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等先进装备的强制推行,并限期完成。$ O( b0 n/ H1 u5 k
  i% R4 W7 Y; v' Y
    事实上,早在智利矿难之前的7月27日,国务院就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3号文件),明确要求2013年前,所有煤矿都要安装避险设施。逾期未完成的矿井,将责令其停产整顿。7 Z5 }4 d: w8 X9 B

0 s3 M# N# n# `    很难分清,政策的强硬和智利的故事,哪个对国内救生舱市场发展的刺激更大。但国内救生舱市场,正是从2010年起迅速发展起来:5 y* z# t) s: {* R, h( m' d
& I3 f8 x  F. Y9 a3 l. s5 V7 h0 [
    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不断有企业和矿井宣称攻克了救生舱研发难题,从河南到山西再到山东,涌现了多个“中国首台”救生舱。% y) M, f6 S; g' ]1 z- i! M9 l

% a+ F# B! h- g9 B( D, L    进入救生舱研发生产的企业背景各异,有些是生产仪器仪表的,有些是生产矿业用具的,还有些原来从事房地产开发、民营医院、通信设备甚至文化产业的企业,也投身进来。' R5 s* D9 V' M- o" j' u4 R) ?" ?+ S

, O9 N8 K. Z0 B& U    救生舱的售卖方法不一样。有些厂家按型号和坚固程度来定价,不同的钢梁密度和设计,价格不同;有些厂家按照救生舱可承载的人数来售价,“能装6个人的120万元,每多一个人,多20万元”。大多数救生舱的价格,在100万~300万元。: L2 J* Q( a5 h) O; M

$ E0 }7 Q8 Y3 Q, W- H    2011年4月,山东矿机宣称生产救生舱,在其公告中宣布:建设期1年,建成并投产后,测算年增销售收入29200万元,正常年利润总额为5865万元。
& Y2 H+ {2 y4 v. L
, H: A. \5 N7 u  g" I6 H2 c    2011年年中,从事救生舱生产研发的企业不过几十家,2012年年初,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北京一家展览公司负责井下安全系统销售的经理常成,得知当时市场上有近200家企业从事井下救生舱研发生产。
# H1 @9 Q, l6 C$ v3 [# |+ i% c5 n+ c( A& W% ]1 g
    常成也表示,2012年年初时,获得安标的只有6家企业。没有取得安标的企业怎么解释、推销产品?一家山东的企业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自家的产品“绝对可靠”,“材料已经申报上去了,正在评审”。辽宁一家公司则表示,“市场上有安标认证的很少,我们主要靠预售,也就是先签意向合同,等我们安标下来了,客户可定向购买。”还有一个推销者解释说,获得安标认证很麻烦,“因为每一个零件都要认证,所以很慢、很难。”
( y: n$ l+ R7 x( J* i: p. \
) h  M) e; W, t: R    目前尚无国家标准
5 p1 [8 `0 n5 @7 ^2 @: A: f+ S
5 e: }5 F3 X" H    目前市面上的救生舱,大多称为“井下救生舱”、“矿用救生舱”或“可移动型救生舱”,大多以金属制成,由于井口空间有限,这类救生舱大多以60厘米~120厘米为一段,分段运到井下再组装,组装完成之后,看起来像一节火车车厢。, K" w$ B* B; ^8 ^. G; Y( t
/ \' h5 O. P# p2 l) ]3 R' e: s
    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救生舱研究的汪声博士表示,矿井一旦发生事故,矿井下很可能停风停电,矿工所在位置距离井口动辄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依靠随身携带的自救器只能维持30~45分钟的呼吸,几乎不可能到达井口升井,井下救生舱或避难硐室,能为事故后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通过通信设备向外主动传递井下信息,引导外界救援。
4 l3 v, u" j. s( F" r8 q
0 B6 J/ L3 h5 ~5 U2 R5 L    按照这个目标,救生舱不仅要结实、密闭,还要保证经得起爆炸、能够保温除湿、保证通信,更重要的是,救生舱要能够跟着矿工向前掘进的速度移动,确保一旦发生矿难,矿工能马上躲避。
: F  W$ a7 j- S. u0 W$ m! ?5 E+ B5 Q( o) D# J& I" l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金龙哲曾就此反复实验:将4个受试者关进救生舱的实验舱体,舱内温度会迅速上升,湿度也增加,过了8个小时,人就汗流浃背,顶棚全部有水珠,湿热问题很难解决;此外,舱门关闭超过6个小时,舱内的一氧化碳就将超标,人在里面会有危险;井下可能发生瓦斯爆炸,但救生舱的焊接难以承受爆炸高压,最好固定在不太容易爆炸的区域。
8 N% N( v+ O5 @; S. b1 K7 Q5 u+ G$ Q5 u& i* i5 `
    北京一家从事仪表研发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与长期从事密闭空间研究的部门合作,密闭空间和通信问题不难解决,从2010年年底起转而研发救生舱时发现,最难攻克的是整体移动。0 x! ]" e  o# k+ A; {5 I

4 \0 F, o/ E1 ]5 e( y/ {/ w    在井下,矿工的掘进面不断前进,重达数吨的铁“车厢”也要随之跟进。井下的路面不像地面上平整的马路,坑洼不平,给“车厢”安上轮子并不现实。美国的可移动救生舱上,有些带有滑撬,但中国目前还没有这种设计。; n$ h) `" {: U; X
# w3 i' Y2 `0 H# }' B# e- }
    这家企业生产的可移动救生舱,采用分体移动方式:每一次移动,都要把整体救生舱拆成若干截,再分别把每一截向前运输到矿工附近,重新组装。“每分开一次,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都很巨大,其实不太实际。”这位负责人坦言。
$ Y( l/ R$ T  Z( K- ~. B* B  s8 p( D. ?  q/ e, e6 t
    国际上不乏研制救生舱的国家。2009年8月发表的一篇专业论文,介绍了美国避险设施发展的情况。9 K; e: N6 l) K+ r5 @5 v; d5 M: q
4 d7 n6 d- E, e1 |8 e2 D
    文中写道: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大国,美国煤矿井下常常利用水泥砌块砌筑避难隔离墙,把防火、阻燃的隔风障厚布或塑料隔屏吊挂、结扎在顶板和巷帮上,形成隔离空间,供事故后遇困的矿工避险,等待救援。这种传统的井下避险方式持续使用了一个多世纪。2006年,全美煤矿死亡人数达47人,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记录,2007年,全美煤矿死亡人数仍有33人。2008年年初,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 NIOSH) 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落后的井下避难方式已经不足以在发生井下事故之后保护遇困矿工的生命。研发、生产煤矿使用的避难舱是保证煤矿工人生命安全、实现煤炭业良好安全记录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美国国会要求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 MSHA) 在2008年年末制订出煤矿避难舱的规范。文章中还介绍了3家主要的救生舱生产企业如何研发并解决难题。! F2 L6 `, _7 @: _: R. i% z

& D1 j" x0 D& V3 R! F    目前,中国的救生舱生产还没有国家标准。对较难攻克的技术难关,行业内也没有公认的标准办法。一位技术人员表示,上述种种实验,都是生产厂家根据国家不同部门一些笼统的规定,“自由发挥”的。# ~! y. G) k2 M9 i+ y, s& P! K
. Z3 i% \( H: g4 Z
    效果不明,应否强制推行, w; t/ g" J5 H5 H5 b. j* D

/ K7 n9 n8 K. h" p+ e) m    对效果不明、耗资不菲、强制推行的井下救生舱,一些煤矿并不热情。& e/ A5 T4 I2 y# [/ K8 O$ @4 h
6 t4 l% }# s$ M# {% O
    河南一家国有大矿的矿工告诉本报记者,在智利矿难中井下救生舱的确大显身手,但此后发生在美国的两起矿难中,井下救生舱都没有发挥作用。救生舱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随着采煤面的掘进不断推进,但在实际中几乎没法执行。在一些空间不大的采掘面,笨重庞大的舱体,还可能挡住井下的通风和逃生通道。
7 P5 Z5 v2 Q% Y" l" f4 u7 P& {9 ~! q! S" u1 s$ b0 t& h! E
    长期从事救生舱科研的金龙哲还发现,即使购买了井下救生舱设备的矿井,也没有使用积极性,更多地将其作为摆设。“我已经讲了20多期,受众都是救护队长、安监处长以上的领导,即使这些一线的高层人员,也都对救生舱的使用方法一知半解,矿工们就更不明白了。”
' \. \8 M( P; O9 n- S9 m$ l  d) O2 Q8 y/ O* G9 W
    耒阳煤矿透水事故后,国家安监总局在其网站上公布称,湖南耒阳矿难多发。当地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地矿多为小煤矿,产值有限,“几年就挖完了”,根本没有动力购买造价不菲的井下救生舱。
- U! T0 c( k8 p) T' \- C
2 j. p! ]4 n- n7 T* r/ |7 L: Z  D    近半年,救生舱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常成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生产救生舱的企业有140余家,获得安标认证的有20多家。“有些企业看市场不行,就退出了。”1 @. w( E" C* `& j* c3 a

( x0 V! W9 Z# R2 w! E5 s% o    烟台一家公司的张姓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从2010年11月起研发救生舱,目前已经“攻克了所有技术难关”,“整体移动没问题”,目前还没有安标,正在申请。“在我理解中,救生舱就像是船上配备的救生艇,是国家规定的标配,不管有多大作用,有用没用,都应该配上。”/ f( g1 n3 S5 N* G( ?+ t+ L4 ~
5 h. x3 i6 e: H: w7 S; e
    如今,距离安监总局提出的建成完善井下安全避险系统的期限仅剩不到一年的时间。本报记者获悉,在保障安全的“六大系统”建设中,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在内的五大系统进展顺利,目前已在全部国有重点煤矿和85%的地方国有及乡镇煤矿建成。然而“六大系统”中的避险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 g  u; j" H2 L' p7 B( v

- n1 w, z6 a% j5 ]    安监总局近日强调,强制推行的限期不会变。
8 z0 U# f+ a$ k4 J# v# r5 |
. {3 C4 _& L$ q" p* L& k1 W9 ^( M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 o& T. ]5 g0 n' L) J; e!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罗 发表于 2012-7-13 11: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矿难,多么令人心酸的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幸福牵手 发表于 2012-7-13 11:3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矿难,让多少个家庭沉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汽车服务之家 发表于 2012-7-13 12: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财富严重不公,普遍人知道去做事,可能会送自己的生命,但为了家庭的生存和生计,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样的路去走呀。谁给他们养家,看病小孩子上学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们 发表于 2012-7-13 13:59: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悲欢离合的事都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