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823
- 主题
初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如果抛开感情因素,实事求是的讲,耒阳这几年事业单位进全额事业编制人员是越来越规范了。自从90年代末期以后,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以来,耒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单位进人是比较混乱的。相信只要是耒阳上班族的人都知道原编办主任某某的大名吧!那时的编办主任权力大得惊人,据说某某的亲戚朋友经过某某的运作取得全额事业编制的人多得吓人,楼主所说的种种现象可能就是当时背景的产物(因为现在公开招考都有年龄的限制,广大考生会自觉相互监督的)。而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为没有背景只能远走他乡打工或者自己创业。
9 O0 F; N* Q$ W: I+ D 这期间,有一个经典的事实就是廖某人在耒阳主政期间出台过一个土政策,就是照顾乡镇主要正职干部的决定,就是所有乡镇正职干部可以解决配偶或者子女全额事业编制并安排不同的单位上班。这一政策在操作过程中就扩大化了,结果很多曾经在乡镇呆过的有关系的和没有在乡镇呆过有背景的人士趁机解决自己的配偶子女总数至少数百人。其中有的是大字不识乡下老妇,有的是还在就读的学生,种种怪象不一而足。
, k+ |) j. x4 [ 当时要想取得全额事业编制,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当事人写一个报告,然后找市级领导签字,然后根据领导签字的份量,编办就会酌情办理。深谙内中之道的人士甚至总结出领导签名的学问。是横着签还是竖着签,是签在报告头还是报告尾,是实心句号还是空心句号等等都代表领导不同的意思,报告也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 Y8 h$ q& G6 {+ W8 y( T 总之,除了退伍政策性安置之外(当然这里面也是一样有很深的学问,一直以来武装部为什么门庭若市就是这个道理),走领导批条子进人是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的主要手段和渠道。造成的事实后果是,很多单位进的人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办事效率和单位形象因此受到影响,很多单位出现人才断层,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造成很多单位玩的人比做事的人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背景的平民和农民子弟显然是无缘玩这种游戏的。
. ^% S. T6 B4 C" T4 U1 ~0 J) ^ 也许是上面政策的要求越来越严,也许是单位的实际工作确实因为违规进人而受到影响,当然跟主要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也有关系。在经过廖某人和唐某人走之前突击进编数百人的闹剧之后,(此事曾一度受阻,最终因为廖某人的高升而摆平,数百位通过批条的人如愿而偿的没有经过任何考试考核取得全额事业编制,堂而皇之的进入耒阳机关事业单位)。前耒阳书记袁某上任后第一个常委会据说就约法三章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从这之后,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在耒阳逐步推行。我记得2006年左右组织过几次教师公开招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就是时任政协副主席的许某的儿子在考试中因为成绩不过关同样没有考上。后来逐步在事业单位中组织公开招考,忘记是2006年还是2007年那一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因为当时人们对考试还是存在疑虑,认为是走形式,走过场,结果考试的总人数不是很多,但是也有几百人参加了考试,而恰好我的二个朋友,都是农民子弟,一个是1981年,一个是1977年的,都是农业院校毕业的,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大学毕业后都在外面打工,结果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参加考试,全部凭真才实学考入了我市农口系统的一个单位。他们的家人朋友都非常高兴,也都在宣传耒阳招考确实是公正公平。当然当时还不是很规范,记得他们说面试他们的考官主要是相关单位的一把手组成,但是也是当场打分当场出结果。袁主政期间,通过批条子进人的情况确实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通过公开招考进的人员最推崇袁的地方之一。
. R4 J# |' N! r6 n 此后,经过几次招考下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越来越规范,参与招考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参与公开招考的落榜的考生绝大多数都心服口服。比如听最近几年参加公开招考朋友介绍,后来的考试不仅出题实行全委托制,面试也全部请外面的专家,考生全部采用编号,临时抽签决定面试顺序,当场打分,考生之间当场就知道自己的打分和同考场考生的情况,作弊基本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这次计生落选考生只能围绕考生身份作文章(其实这也根本站不住脚,吵闹的临时工自己就保证不是计生局的亲属子弟吗?),作为考试的亲历者,他们根本提供不出有关考试过程本身有什么不公平不公正的任何事实,因为我想他们心里也清楚,确实是自己技不如人,没有人提出对自己的成绩有怀疑的,只是抱着反正我得不到了,你们也别想轻易得到的心态在搅局而已,中国人典型的窝里斗心态和眼红病在作怪。只不过现在不比廖时代网络信息相对滞后的时代了,加上社会普遍对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这也难怪网民,有深层次的社会现实背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耒阳政府换届在即,出现这样的事件也是很多媒体和相关人士利用特殊时机制造混乱达到自己的并不那么光明的目的。这件事经过网络和平面媒体的推波助澜被搞得沸沸扬扬,大有不搞得天翻地覆誓不罢休的态势。(当然媒体中不乏良知和正义之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很多的是追名逐利的“封口费”记者,据媒体批露,每次一发生矿难就有成百上千的媒体人员打着采访的幌子蜂涌而至,收几万元一个的封口费,形成习惯了,),每次耒阳吵热一件事,相关单位负责人也就会接到很多形形色色的“记者”,一旦没有招呼好,就不会罢休。这期间出现耒阳某论坛内部人士爆料某某的斑斑劣迹,一时传为笑谈。这也没什么奇怪,就象资本逐利的天性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而已,只不过可怜广大心怀正义和良知的网名,一次一次充当别人的获利的砝码。不过我还是要感谢这个网络让广大平民有一个发表自己声音的地方。: ~ D1 x4 k( ]8 T5 j
就说这一次招考吧,别的我没有调查,就我附近,一个摩的出租司机的女儿,湖南商学院毕业的,家里没有任何背景,这次报名参加审计局(呵呵,公认的好单位)职位的考试,经过笔试面试成功入围。大家尽可能去调查,如有虚言,大家尽可以对我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大家也可以去各单位去打听打听凡是通过近几年招考进来的同志,身家背景如何,工作表现如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相信通过实地调查之后,我想大家会得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毕竟,公道自在人心。
( B, [4 D, g# L1 |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思,瑕不掩玉,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虽然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不管怎么说远远好于领导批条子进人的陈规陋习,是民心所向,是时代的趋势,是任何个人力量都阻挡不了的,虽然在推行公开招考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希望耒阳当局不要因噎废食,更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不断完善,正确引导,我想公开招考的观念最终会深入人心,必将会得到更多的群众理解和支持,让广大群众的子女都有一个公平参与竞争的平台。这是耒阳之福,耒阳人民之福!
; Z( u" l7 n" d( S+ |0 u+ V2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