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371
- 主题
中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 T8 n5 f2 f3 Y& B8 Q5 z+ z& o: X4 d n: u
8 P( ]3 e, ~$ m% }1 F4 y/ u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透露,我国部分行业工资过高导致拉大收入差距,尤其是部分垄断性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之间,部分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相比,收入增长偏快,水平过高。有的行业员工平均收入达到当年城镇单位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有的高管年薪已经达到当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相当于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000多倍。 h. X* y r& n3 X% m7 C8 g8 z- E
) ]* \! a/ Q# {2 t$ T$ k; \. N* C' B7 N- @- s( S. \# ?8 O
1 N: |' Q% P b, W$ Z: ?3 V
; P! \( u" C t+ k$ t 如此大的鸿沟令人不安。因经济增长而扩大的“蛋糕”,并非等而食之才合理。对企业和社会贡献率的大小,以及不同行业和工种天然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工资收入的差异性,这其实是人力资源的合理价格配置。但是,当收入差距已然失衡到数以10倍、千倍计时,这表明人力资源价格配置的失衡,表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不均。8 p0 n+ ?" u6 P$ m
5 h6 X! Z% g6 W9 \- ~8 x
6 c6 E# {2 |' B5 M6 M
5 ]9 i2 A6 Z6 [ V f! x5 g: z
" c1 T+ C) i( h5 H' A
! k0 c5 d {. _- T& J% E
更需要担心的是,收入差距鸿沟的形成,并不全然是行业以及个人竞争力强弱所决定的,而是资源占有多寡在起作用。比如,许多垄断型行业和企业的收入回报率较高,是基于行政式资源垄断的地位,及超强的谈判能力。而高管收入增长过快,则来自其自行议价的权力。, O* M' ?: m' m& W8 \
! S# N [$ Y1 j. a/ ~. x
- M# B# \4 D U' U2 i+ @- o" ^
9 j W4 n/ `/ l# d$ ?. H6 Z
' e8 Z2 F9 q! n/ T
* f* z! X' b+ c 这是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加以监管和控制的“特权”。一方面,因“特权”形成的收入差距,起着负面的激励导向作用,它鼓励的是非竞争性的、非市场化的;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在消费上起着抑制消费作用。过高收入者基数小并业已完成基本消费,而基数庞大的低收入者则难以提高消费能力,这对扩大消费内需的调控目标具有极大杀伤力。: c) }+ q/ O" `" _. q
. m5 @. s* _- f4 R, \
8 A7 f. S" b, l' @3 m) C1 y# ^: S
8 Z7 h/ d, _7 N: B2 J# V0 s: G1 }: G' G2 R' G& p" B4 G& i
; I% T% k: z0 w0 ~* T
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差距就是社会焦点,为公众瞩目。对收入差距鸿沟不能再视而不见。好在,这正是政策面要调整的重点所在:“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改革方向早已确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将于近期出台。
) Z* m" X' E9 H3 g8 B/ c6 c' U G F7 n4 c* u) w% @1 I
' H" M! r9 {% V! K! L& F( W/ y9 S- m: ^$ k
收入分配改革,需要以问题突出的领域为切入点。比如,对于行政垄断型行业和企业以及高管,应当有所限制。同时,需要认识到,垄断型行业和企业的过高收入,属于对全民资源的自行处置,这与充分竞争型企业形成的收入格局完全不同。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的分配倾斜。这其中,既包括对于低收入者实施更大力度的财政补贴,也包括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建立工资增长刚性机制,减轻其应税负担。
& I& z% A- X% R- H+ f1 @! Q7 \6 u Q) i- u
2 I- y. N' R5 {' U8 c& i& N6 a/ `6 _ Z' @( F
: `2 L6 ^2 G! \1 L
在改革一次分配的同时,对于二次分配也需要加以改革,以扩大收入来源。正视收入差距并加以改革,并非“不患寡而患不均”,而是出于优化经济增长环境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这是未来发展必须夯实的基石。. X/ T1 w7 @2 E$ J" n
4 c& x1 H% A7 @0 v2 r
+ ?: T! S( @7 X, _ e7 d) N4 S) H' P% ?
$ J" B3 w# Z! J3 D9 r9 d
( 京华时报 迩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