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华林 于 2013-3-18 21:58 编辑 3 ]* U) {% a& N q
5 O7 J/ h1 s) Y
, h# _1 T4 l& o8 U& P" U& e% @ Z& J# Z: o: a" V' @8 `
6 S4 f" g4 L. [8 Q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坎坷,体弱多病。贫困与疾病使他在五十九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也使他一生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种药、采药、卖药,在诗歌中咏药。
& `) Q. S4 p( S9 w# s% Z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49岁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一所草堂,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这段时光他潜心创作的同时,并躬耕种植草药、上山采药,他还炮制中草药,卖中草药。可以说,如果摘去诗圣这顶桂冠,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药农。杜甫为何要学会种中草药?一是他身弱多病,贫困潦倒,无钱买药治病;二是他弃官为民,无官一身轻,勤于耕作草药,这也是他的精神寄托。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药圃里“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他对自己种植的草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常常喝了酒之后,“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就连生病时,他还冒着狂风暴雨扶杖去“朝行视园树”,药圃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解忧醒酒的乐园。即使身在外地时,他还时时惦记着这个药圃,“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担心药圃被门前的浣花溪水冲毁。
( P9 }0 P2 d* {+ h) G- r 后来杜甫离开草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四处采药,“编篷石城东,采药山北谷。”杜甫采药种药,除了他“百年多病”需要“种药扶衰病”外,还为了卖药以养家糊口。杜甫初到长安时,求官不成,衣食无源,就常到山里采药,经过加工后到集市去卖,在他的《进三大礼赋表》中就有“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诗句。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携家流落秦州,在秦州的四个月里,由于生活艰难,只好带领全家人制药、卖药。大约在公元769年夏末,杜甫常在潭州(长沙)的渔市上摆摊设点,靠卖药一维持残生,“药物楚老渔商市”,正是诗人此时的生活真实写照。由于杜甫长期与中草药打交道,对中草药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他把草药的特性、姿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一些咏药草的句子,如他写决明是“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写丁香是“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写栀子是“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诗文描写各种草药涉笔亮丽,轻松明快,表达了诗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的心态和情感。杜甫为疾病和生活所迫,不得不种药、采药、卖药,而这些生活又给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公元 770年,老年杜甫生活更加凄惨,漂泊在长沙、衡阳、 耒阳等地,穷得无处安身,有时只得晚上在船中度过,白天上集摆摊卖药,以维持生计。就在这年冬天,伟大诗人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于由长沙至郴州的船上。 ) o. t1 `1 H# ~# n7 r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