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4163
- 主题
高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来源耒阳新闻网:耒阳式过马路处处暗藏危险。有数据统计,耒阳仅城区就有靠摩托出租维持生计的家庭上万人,摩托随意开,人数不用凑······街头如此过马路,不少市民也呼吁耒阳也该对“耒阳式过马路”动动刀,一定要治,但是怎么治?( e+ r' l1 E6 r' D
4月15日,记者采访了市交警大队,且看他们如何依靠执法,紧紧扼住“耒阳式过马路”的咽喉。
2 G+ Y& N( J6 t; m" g4 q “红灯了,不要过马路” 单靠“执法”,不能终结“耒阳式过马路”
0 t6 d$ ]7 d/ R 通过采访,记者切身地感受到在交警的心目中,被称为“耒阳式过马路”乱象,历史上就是我市久治不愈的顽疾,并不能单靠“执法”,或是借鉴外地依法对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违法行为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 B; ?5 a; R8 V9 F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事交警工作二十几年的老民警梁斌告诉记者,根除道路交通不文明行为,有序车人交通秩序,无法一蹴而就,更难相信只靠执法就可以实现。
+ H* ^! S; l& ]0 K 据介绍,从传统的方式方法上讲,目前我市遏制“耒阳式过马路”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整治”。以今年道路交通文明整治行动为例,春节期间我市多部门联动,其中包括社区、义工等社会力量,现场宣传、一对一教育,在摩托较为横行的主车道建约5cm高的“机动车横路栏杆”······“执法只是一种方法,目的是引导和规范文明交通。”梁警官表示。+ X& i3 O, ^3 \% @7 d3 @
 交警带领行人一起过马路 “耒阳市过马路”的关键是“马路”
$ ?8 L) q1 T# z$ @9 v, q+ C5 h 的确,春节期间的整治有效果,但显而易见的是,集中整治行动,只能“管一阵”,然后又松懈下来。探讨治理良方,而不是停留在短暂的“立竿见影”,那就要走出“一阵风式整治”的怪圈。如何做呢?3 x2 h0 V' P2 A0 E: u: i( l
从事研究交警资料和专题材料的市交警大队周警官一语就道破了关键——马路。他告诉记者,细心的群众都可以发现,目前耒阳没有地下通道、天桥、立交桥等,能较好解决人与车“路权”冲突的城市道路设施。而这些特殊的“马路”受耒阳客观因素影响,很难解决。& @6 C) x& p7 j8 F$ k3 H3 j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市委市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在武广新城的规划设计中,一座浩长的立体式交叉桥(耒阳大道)竖在了武广新城和107国道间。
$ W8 D [$ U2 k9 b4 G# K K3 C6 {9 A4 ? 从实际而言,只能说交警大队在对“耒阳式过马路”行为进行整治的同时,也将对路口的过街设施、交通安全提示、信号灯延长时间等进行科学合理设置,为行人、非机动车安全通行创造条件还是可取的。并且,市交警大队多次向市委市政府申请采取举措,尤其是以立法形式严格“过马路”等交通行为。
9 Z- s* ?; }8 s. T: Z 谈到此处时,记者也听到了另一个声音——教育。教育也是一个历史以来的难课题,耒阳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对“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乱象可谓是“喊得凶,做得虚”。对中小学生加强虚拟场地的实际训炼,而不仅仅停留在征文、演讲的口号中·······
6 L1 O ?0 ]" c/ k- I4 T; D 交警嘱咐行人不要“闯红灯”,并拉开了警戒线  夜深了,交管大爷仍在维持过马路秩序 新规,可一定程度制约“特殊车辆”/ }1 }. c* L% \$ R
“特殊”车辆随意开,报道中直击的这一“耒阳式过马路”现象,市交警大队认为这个“治理”是有招、且有法可依的。在最严交规中有一条关于“无牌遮牌假牌可扣光12分”之规定。7 d9 D R5 z' l
据介绍,新规实施后,“无牌遮牌假牌”有了很大改善,其隐患主要存在在农村地区,且有较多的农用车或农用三轮流动到城区,这也给城区交通设了一个“雷区”。目前,交警队向各乡镇下达了相关通知,对无牌车牌统一登记和力促无牌车办理车牌和保险等。
) J# V, F1 K& H& [) v$ s2 ?$ d# _ “耒阳史上,涉摩托事故死亡人数最多达4人,摩托车是最难管,涉事故最多,占七八成,几乎重大事故都有摩托的身影。言而总之,摩拖是城乡交通管理最大的隐患。”市交警大队表示。多年来,治摩行动从未终止过,可是摩托事故却从未消除过。怎么办,市交警大队也想过禁摩,可是一组简单的数据就可以证明禁摩难,甚至不可能。有数据统计,耒阳仅城区就有靠摩托出租维持生计的家庭达6000-10000户,涉及人数50000万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农村。
4 C+ Q0 F- A# M) d% Q5 `. H/ v 也许,“耒阳式过马路”仍比比皆是,确实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但,作为一种全民的“普遍现象”,那么问题就出现在社会教育、群众素质乃至公共交通设施等环节上,单单靠执法手段一抓了之,难免简单化,容易引发对立情绪。最好的办法,应当不是以处罚为目的,而是要“教化”,潜移默化全民意识,做到人人参与交通管理,加深对交通文明的认识,才是更加重要的。要知道既然是一种“潜移默化”,就是急不得的,且把时间换效果。[作者:赵娟 邢长健]
6 z( D1 `% ^/ O0 ]5 Z$ x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