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速印机 于 2013-4-20 09:34 编辑 5 V# Q2 k8 s- c: j
8 H" `' G. o' @% L S
(2013-04-20) 由于最先报道这一消息的香港《大公报》具有官方背景,而官媒新华社先是肯定消息真实,接着又高调宣布消息为假新闻,这一事件被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中国官方昨天已全面封杀了相关报道和评论。 于泽远 北京报道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打车(乘坐德士)消息及其被官方媒体证伪事件引发舆论热议。由于最先报道这一消息的香港《大公报》具有官方背景,而官媒新华社先是肯定消息真实,接着又高调宣布消息为假新闻,这一事件被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中国官方昨天已全面封杀了相关报道和评论。 《大公报》前天发表一篇题为《北京“的哥(德士司机)”:习近平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北京的哥”郭立新今年3月1日的“奇遇”。故事情节大体如下:当日傍晚,两名男子从路边上了他开的德士,前往钓鱼台大酒店。郭立新说对方长得象习近平,对方坦然回答“你是第一个认出我的人”,随即与郭立新畅谈起北京雾霾天气、中央政策,并亲切询问郭立新每月的收入。最后,这位和蔼可亲的“习近平”还应郭立新要求手书了“一帆风顺”四个字,郭立新则将这四个字裱糊在相框之内,高悬家中供人瞻仰。 这篇报道不仅被众多中外网络媒体迅速转发,前天下午出版的《合肥晚报》、《厦门晚报》等平面媒体也在头版刊出“总书记打车问民生”之类报道。多数媒体称赞习近平在以拥堵著称的北京交通晚高峰“打车”是亲民、回归“群众路线”之举,为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做出了榜样。 或许因为习近平等新一代中共领导人上台后迅速推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要求领导人出行不再封路,加上《大公报》的官方背景,多数媒体没有质疑“习近平打车”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件事比较离谱,而且“一帆风顺”的字迹不像习近平所写。 前天下午2时左右,官方媒体新华社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说:“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交通部门和最先报道此事的媒体,北京市交通部门和该媒体都表示,确有此事,相关情况都是真实的。”新华社的证实打消了部分人的怀疑。不料前天下午5时左右,新华社再度发布简短消息,直指《大公报》有关习近平打车的报道系“虚假新闻”,令舆论一片错愕。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撤销了相关报道和评论,但那些已经派发出去的晚报已经无法收回了。 《大公报》致歉信说:“对此我们深感不安和万分遗憾。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出现如此重大虚假消息是极不应该的。对此我们诚恳地向读者致歉。我们将以此为鉴,用准确严谨的新闻报道回馈公众。” 乌龙事件留下难解之谜
$ C9 T3 a0 M: l- @虽然官方迅速封杀了相关报道,但这一乌龙事件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难解之谜,尤其是新华社先证实后辟谣的矛盾表现让一些人产生广泛联想。加上官方近日要求各类新闻单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新闻信息产品,不引用、不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一些网民认为这起事件可能是官方为推行禁令而策划的“阴谋”,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高层内斗”。 北京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不像是“官方阴谋”或“高层内斗”,更像是德士司机郭立新认错了人,而被认错的人将错就错,过了一把当总书记的瘾。郭立新向出租车公司讲述了自己的奇遇,公司以及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也可能以为这是新一代领导人的新作风,加上习近平确实在2月上旬考察慰问过北京出租车司机,没有经过权威渠道证实就信以为真,并且在新华社前天第一次询问时证实了这是真的。但这件事一闹大,宣传主管部门和负责安排领导人活动的中央办公厅肯定会介入,自然要求新华社辟谣。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习近平真要打车,不会在路线、安保等细节上设计的这么粗糙,官媒也不可能不渲染这样的亲民行动,让习近平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官方要限制国内媒体转发境外媒体消息,也不可能以习近平的名声为代价来达到目的。因此,“阴谋”之说难以成立。 但这一乌龙事件不仅让有关媒体十分尴尬,一些网民借机嘲讽“微服私访”的封建做法和民众期盼青天大老爷心态,也让当局比较难堪。
8 l6 S1 i9 A'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