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3073
- 主题
新手上路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7 n. w; D, I4 C, ]: J% ~4 k* b C& ~匡互生 北京高师参加五四运动学生合影。
0 a( x- C; s( Z; A6 k$ E) E 5月2日,偶然看到一摞民国十年的《北京大学日刊》,发现其中连续好几次刊登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招聘广告。广告文字不长,转述如下:; Q" R9 ~# T6 o/ O2 q$ U* [
: }1 H4 w( @ E5 f4 @
“现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长)要聘一位本校毕业的,品行端方、思想新颖的,对于语体文有最好的研究的,国学根底很雄厚的同学去当国文教员。每周教课不过十四小时,月薪八十元,预支旅费二十元。本校同学如有愿意就席者,务请即来东条洪字九号接洽为盼。”
! {$ W. M" }4 m: S- f9 n( ~; v 这张广告有很多民国时期的信息,其中之一是:一师曾在中国最好的大学招聘本科毕业生。但几乎同时,作为一师本校毕业的中专生,**成为师范部的国文教师,这其实是破格了。主持这次招聘,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的是,当时实际负责学校日常校务的教务主任匡互生…… 壹 “五四”运动中,打进赵家楼第一人
5 s+ M: } v; f- W9 t 说起这个匡主任,可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物。; m8 M' l2 ?% H5 L! N3 c9 K" u! C- B
他是湖南邵东县廉桥镇人,个子不高,但很结实,因从小学过武术,练得一身好功夫。他豪侠仗义,膂力过人,据说用手能把弯的铁门扣捏直。他聪明勤奋,中学在长沙的邵阳驻省中学堂和著名的岳云中学就读,1915年考入北京高师(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先预科,后入数理部本科。. p2 y3 }. ?/ c- v# X
1919年“五四”那天,他喊着口号,走在爱国学生队伍最前面。游行队伍行进到赵家楼曹汝霖家大门外时,只见大门紧闭,院墙高耸,众人都不知再往何处游了。匡互生看见大门旁有一扇镶着玻璃的小窗,连忙跑过去,一拳打碎玻璃,两步就踩着窗沿跨上高高的围墙,在满院持枪护卫的惊诧眼光中,跳进院子,打开大门,迎进蜂拥而至的学生队伍。
) v4 I# l1 w0 g5 g7 w 有护卫企图阻挠他,他只用脚随便一扫,那护卫就倒在地上。然后,他率先冲进曹的卧室,扯下厚重的窗帘,拿出火柴,点燃大火——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故事,匡互生成为一号男主角,一时家喻户晓。
9 `0 B6 p" e- }' R4 a. f 贰 私下找赵恒惕借五颗炸弹,准备给张敬尧享用 f: h: x6 v8 |+ t$ g: Q! ]) N$ K* Q
这年夏天,匡互生毕业回到长沙,到楚怡小学任教。在这里,他认识了**,而**早就对他有所耳闻,两人英雄相惜,互为知己,一起办文化书社。所以,当他第二年到一师当了教务主任后,就修改招聘章程,极力提议要聘用天才**,使**成为一师当时唯一一位未读过大学的教员。
' ^1 A- H. `; ?0 \6 }9 U 在楚怡,匡互生差点又干成一件很血性的事。1918年,安徽军阀张敬尧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湖南的督军,他在湖南任上几年,杀人、走私、重税、贩毒,搜刮民脂民膏,无恶不作,把湖南人搞得苦不堪言。大家对他恨之入骨,后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领导的新民学会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匡回湘后,自然也成了驱张的积极分子。他想得很简单,与其这样上北京请愿,到上海、广州等地寻求支持,造社会舆论,不如一下了结张的性命。于是,他找到当时湖南的军政长官赵恒惕,要借五颗炸弹用用。赵秉承“湘人救湘之谋,天经地义”的原则,痛快地答应了。炸弹借来后,作为效果测试,匡先行炸掉了一颗,留着四颗准备给张督军享用。不过,在全国各方力量的高压下,张敬尧撤离湖南,驱张运动取得胜利,匡先生只得把剩下的炸弹还回去,否则,他又将成为另一故事的男一号。
# Q) {1 S/ s0 u n3 B$ w( _9 Z" m 其实,历史上对匡互生的最高评价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物”(周予同语)。教育,才是他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4 e& b; O- K* h9 M 他在一师当教务主任,国文教员出身的校长易培基很忙,是省长公署秘书长,又是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行政兼职一大堆,校务就放心地撂给了匡主任。这个时期,省立一师进行了奠定后来成为名校基础、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具体操作者就是匡互生。! i* X! j3 i1 c1 a
叁 巴金说:“我把他(指匡)
8 i5 y2 [; ~3 z, Y$ u3 ? 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 一盏灯……”2 B! G% }# G( L) N8 l- n
1924年,匡互生到浙江,加盟位于上虞的春晖中学。这所学校,凭借校长经亨颐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方式,以及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星光熠熠的名字,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成功的个案。 当时,匡先生是这里受人尊重的训育主任,校领导班子的核心。这所只存在了两年的中学,几十年后,随着教改的深入,重新回到教育研究者们的视野,有兴趣者纷至沓来,不能不说是奇迹。) O5 P: c- q$ @7 J% b, P% V, E
后来因为学校发展,匡先生带着一群渴望实现教育理想、谦逊、有勇气、有担当品质的教师到了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现在的上海松江三中)。 这些师资很了不得,丰子恺、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朱光潜、徐悲鸿等等,随便列一个出来,都是大师级人物。还有,孤傲的李叔同欣然帮他们写校歌,鲁迅空闲时非常愿意来校园看看,或是来讲演,或是来参观学生的作业展览。巴金则写文章说:“我把他(指匡)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 k5 z3 V. A! x* d9 E
肆 “我哪有钱吃这样贵的东西!钱是学校需要的”0 x5 x% C8 l4 [: N
这盏照亮别人的灯,其实生活很寒酸。为筹措办学资金,他从上海搭乘一艘人货两运的海轮,在闹哄哄、臭哄哄的统舱里睡了几晚到了北京。他先找到著名的语言学家、当时的教育部参事、湖南老乡黎锦熙,说明来意后,黎教授当场捐赠60大洋。他又辗转找到正在北京、病重在床的总统孙中山,孙先生兴致勃勃地听了立达的办学打算后,非常高兴,当场答应捐资600大洋。遗憾的是,没过几天孙先生就病逝了,这笔捐赠款没来得及到位。 接着,他又来到前总统黎元洪家。这位下野的总统比较抠门,匡先生满怀希望地介绍完学校的情况,他支支吾吾了好一阵,最后打算捐20元。匡互生一听,竟一语不发,拂袖而去,结果一分钱也没拿到。4 J- f3 b. _+ M/ v4 v) \" Y
立达办得不容易,教员丰子恺还变卖了房产资助学校。匡先生受了伤,医生建议他每天喝点白兰地,以便早日康复。他喝了一杯后,一问价,八毛钱,吓了一大跳,叫道:“我哪有钱吃这样贵的东西!再不喝了!再不喝了!钱是学校需要的。”后来因为战争、因为辛劳,1933年4月,匡先生仅42岁就去世了。他逝世后,朱自清写了《哀互生》一文发表在1933年第7期《文学》杂志上,巴金则写了《怀念匡互生先生》…… 匡互生的墓现在他的故里邵东县,墓碑正面“匡互生先生、唐镜缘女士之墓”几个字,是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背面关于匡互生的生平碑文则由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撰写,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
+ H. _6 h, V/ P 不知道还有谁一辈子能和这么多大师的名字联在一起,除了互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