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4750
- 主题
初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原标题 公款吃喝心态录
) O+ B$ O$ l! x- Z. K& l& o! E 公款吃喝心态录7 z- p& Y/ y: v3 b2 S, K
“酒桌办事”不改,公款吃喝难禁- t+ G. |2 y" U; m: a# c) w7 j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3 C0 U. Z- s4 ^* [
公款吃喝,一度是部分人的“为官之道”。" {/ m- x6 d* d3 l
“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上海一名县处级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推杯换盏间可以拉近关系,揣度彼此,继而提出正规场合或意识清醒状态下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诉求。
) `$ c+ x9 v$ S- |4 E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甚至如果几个星期不参加这种吃喝,就会感觉被边缘化了。, {: |# c$ W( Q
本刊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转变作风各项活动,公款吃喝之风初步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酒桌办事”依然大行其道,有的干部对中央规定“左顾右盼”,心态复杂。9 [% M" c/ ~$ v/ V9 w
浙江磐安一名科级干部说,以前联络感情主要通过接待,如今不让吃饭喝酒,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应对。“各地执行‘八项规定’有紧有松,你不吃请,别人吃请,以后工作如何开展?”! G A. \; a$ A( V7 m! f
跑项目凭接待,要资金靠喝酒
: j; r" @; z) x& {( W 此次采访,本刊记者的足迹遍及12个省市。据观察,会议研讨、检查评比带来的公款吃喝明显减少,但对300余名基层干部发放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最经常的公务接待活动仍然是吃饭喝酒。5 y( k) o# a/ X G
一些地方干部坦率表示,跑项目凭接待,要资金靠喝酒。“接待就是生产力”,话虽不好听,却是实在话。
% i" z8 V$ {& @1 t% L$ r3 G 江苏某县接待办主任说,上级部门分配资源的自由裁量权很大,最“高效”的方式不是按部就班走程序,而是“两拨人喝顿酒,酒醒后事已成”。近一段时期,纯粹“务虚”的接待少了,但跑项目、要资金的接待不仅没少,反而有增多趋势。
7 ~7 D, x P- \4 ^; B 安徽某县财政局局长说,资源分配与接待好坏之间的关联很强。政策资金给谁都可以,关键靠感情,而吃饭就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有时候电话汇报说不清楚,请上级来看一看、吃个饭,往往更能了解基层情况,加深彼此感情。0 i1 M1 n z+ ]" k, S
“什么时候财政部门门可罗雀,资金分配都按制度来,公务接待浪费就不存在了。”上述财政局局长说。
) \2 b9 n0 I' \7 v 在本刊记者接触的多位干部看来,“酒桌办事”效率高,是公款吃喝风难禁的重要原因。上海一名县处级干部说:“在中国,酒到位意味着关系到位,关系到位了啥都好说。”
8 N& P3 j3 p4 n% C& _$ B 山东一名镇党委书记说,接待上级和外地领导时最难办,万一接待不好,得罪了人,该有的项目和政策资金扶持也可能不给了。
/ S, H$ l. @( ?) D/ M V/ a7 s “联络”上级靠吃喝,招商引资也离不开吃喝。“乡镇书记天天喝,只是来人不同拨。”广西桂林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如今招商引资是硬任务,各地优惠政策相差无几,很大程度上是“感情招商”。喝一次是认识,两次成朋友,三次变亲戚,喝到第四次基本上就能签订项目合同了。3 T# r3 F0 I0 N3 H- B2 p$ c
这名党委书记说,如今风声紧,吃喝明显少了。有群众问:书记,今天不吃饭,明天还吃不吃?“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4 u1 R' h( @" |1 o9 Y" n, p0 \ “遏制公款吃喝和酒桌办事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当下中国是“求人社会”,求人原因大体有三:资源少、有障碍、需关照。求人方式中,以氛围宽松、礼节得体、啥都能说、距离拉近的“酒桌办事”广受推崇,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5 Y% v# F- _0 p ]+ n- ^9 V' Y “不改变‘酒桌办事’的社会生态,遏制公款吃喝难以持久。”张宝义说。8 x7 @/ }! R4 L6 `$ e
“大吃大喝是负担,没有吃喝有压力”4 ^; |! G/ u9 H6 a2 G0 Q/ K
除了跑项目、要资金“必须吃喝”外,一些干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风气多年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惯性,吃喝既被当作工作方式,也被认为是感情交流渠道。“大吃大喝是负担,没有吃喝有压力。”
" J' C' Y, j: s$ W4 I6 D# o 记者走访发现,多数干部认为中央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来,喝酒少了,身体好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有少数干部对饭局减少表示忧虑,害怕“淡了感情”,被“圈子”边缘化。2 ^7 a, O$ s5 Y
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说,以前整天都有人张罗吃饭喝酒,有时候确实感觉要不断请人和被人请,自己才有“存在感”。
- }. d, ?" h' g$ o 桂林一名乡镇干部说,在官场上,饭局是衡量干部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天天有饭局,说明这个干部能量大、关系广,往往会被领导评价为“能力强”,受重用。如果一个干部没有饭局,说明他没什么关系,往往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很难被领导看中提拔。
4 j+ t; ^2 q/ D+ ^5 ]* @$ e 这名乡镇干部说:“现在饭局的负担少了,但心里的负担反而重了,交友圈子越来越小,今后怎么在官场上‘混’?”
7 r) N7 A9 k. q5 e9 i: Z 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坦言,他们衷心拥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但中国是人情社会,请客吃饭由来已久,亲兄弟间还要请吃饭,何况是来了客人。“正常的公务接待还是需要的,我们反对的是奢侈的大吃大喝。”5 D0 {& e% F; P
但各种接待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有学者指出,政府官员的“优势”,部分体现在能够运用公款吃喝,可以混淆私人宴请和公务接待,可以小吃小喝也可以大吃大喝。这种优越感经年累月,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官场文化。6 H7 F" a. L3 R$ o
“干部怕吃喝又怕没吃喝,背后是扭曲的价值观。”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说,有的干部和群众把公款吃喝当作摆谱、有面子的表现,实际上不是满足食欲,而是满足心理,深层次是文化因素,是积弊多年的潜规则。
/ m2 a) u' k$ X+ t/ S+ A 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献指出,吃喝之风实际上是传统文化心态与市场经济交换机制,渗透到党内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来,导致请客送礼庸俗文化在干部中愈演愈烈,再反过来影响社会风气。
( e/ A, m+ L# ^3 @- S! Y/ q7 F, | “部分干部对于吃喝的‘心瘾’,已经是遏制当前吃喝歪风的‘文化性障碍’。”刘献说。
( ?6 h. {4 \! l* _8 e3 P$ q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
: R* L, f2 X6 K) \2 @, d 还有一些干部,对于“横向”“纵向”各种吃请乐此不疲,他们的“酒桌办事”,主要目的是“拉帮结派,跑要帽子”。& i# ?; s. m6 u; W% _
“老实干部进步难,正常干部流动难,一线干部出头难。”江苏淮安一名乡镇干部说,基层干部压力大、责任重,但提拔机会很少,正常情况下很难纳入领导视野,所以有的人就想各种办法接近领导,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喝酒。基层干部中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树典型。”
5 b K+ S5 k2 m 有的地方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公开透明,公款吃喝歪风背后,是干部选拔的不正之风。有基层干部说,当前干部选拔中,感觉有的就是提拔了“酒肉朋友”,提拔了“小圈子”里的人。对干部来说,机遇很重要,一晃可能机会就错过了,自然会利用吃喝送礼这样的“平台”维护一些关系,在关键时候“互相关照”。 n0 d; R$ ]$ Q- I, ~
另一名基层干部说,当前干部考核与选拔的导向仍以领导意见为主,下级占的权重不高,群众所占分量更小。如果这种局面不打破,酒桌就是一条拉圈子、要帽子的“捷径”。
( _, G1 `; j' {/ s: x& e 刘献认为,当前干部选拔中的民主测评推荐,范围很小,造成了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干部。吃饭喝酒成了沟通渠道,很多在公众场合不能说的话,酒桌上都可以说,说了虽然不算数,但意思都已经到了。2 ^* F3 U5 ^7 G( h+ |7 P
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 a0 M8 J! {0 ?
另有一些吃请,虽然未必用了公款,却同样浪费社会财富,侵蚀党风政风。
5 E% @/ _+ ]5 A: J3 }: f$ a C 受访基层干部和企业家说,近年来国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了一些审批事项,缩短了部分办事流程,但各部门权力垄断、层层审批的格局未变,群众办事依然要靠“吃饭开道,喝酒提速”。1 e7 d4 d& u% n- X$ V. m
江苏一家经营实木橱柜出口的企业总经理说,去年他计划在当地工业园区盖一座厂房,一打听全部手续办下来要盖22个章,如果材料齐全,盖每个章要7~15天。但实际耗时远远不止。比如他找供电部门签字,领导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多方打点后拖了半个月才办完。“我是当地民盟成员,人头熟,跑了4个多月盖完了章,一个朋友没这么幸运,跑了一年多才办完所有建房手续。”
! C0 X0 F# Y5 }% ?" t; k 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中间有一条权力寻租链条。“原来的审批变成核准,再变成备案,看起来放权了,但收费并没减少。”上海一家民营物流公司董事长说,现在很多部门不是直接收费,而是通过服务外包。有的部门指定相关企业或公司提供服务,比如白蚁防治、消防安全等,“合不合格没人管,只要交了高额服务费,就能通过审核。”
( n' d! [$ n/ j- y# w# t 这种“酒桌办事”,背后是正常办事流程阻塞,实际是行政权力滥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现在有一些中介专门替地方政府和企业跑项目、要经费,并从中间抽成,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也许很“合算”,但全社会成本呈几何级数增加。
( i8 A) i6 u# n( M “不仅是干部作风问题,更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说,“酒桌办事”背后是权力之手伸得过长,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拥有行政审批权和大量财政资金,县乡一级为获得资金和项目,往往采用吃饭喝酒送礼等方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0 m) ], j+ r% a4 ~- u
“如果不从制度上约束行政权力,公款吃喝即便风头被遏制,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最终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吕艳滨说。
" m6 c8 r3 A! C!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