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00518|回复: 3
收起左侧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值得过多同情

淡泊 发表于 2013-6-3 0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值得过多同情
$ x% |* M9 w/ a& j; I7 i$ J5 k6 N+ k, n' `; k9 t
凤凰历史:戊戌变法失败与康有为想刺杀慈禧逼她让权的关系有多大?戊戌政变是否真的存在?
金满楼:关于戊戌年的那场政变,时人苏继武在《戊戌朝变纪闻》中称,慈禧呵斥光绪:“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也称,慈禧太后曾当面怒骂光绪:“我养育你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并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事后,清廷曾发布了一道有关康党罪状的上谕,其中称“前日竞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但因为各种原因,近代以来的历史书写多不采信或干脆忽略处理,康梁等人也从未承认有过围园密谋。民国后参与修撰《清史稿》的金梁曾当面问康有为,是否真有“兵劫颐和园事”,康有为“怫然变色道:“乌得有此?我朝以孝治天下,小臣面对,谁敢妄言?此皆荣(禄)、袁(世凯)辈不学无术,藉危词以邀权势耳!”
近代史家描写戊戌变法多以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为底稿,其中对“围园密谋”只字未提而多称颂变法志士的非凡事迹,但梁启超后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称:“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
在康有为生前密不示人的《自编年谱》中却透出了一丝非同寻常的信息:在戊戌年八月初三日接到光绪帝“朕位几不保”的密诏后,康有为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商议后决定由谭嗣同去游说袁世凯勤王,尽管文中没有提及“兵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之密谋,但有要袁世凯“率死士数百扶上登午门而杀荣禄,除旧党”之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天石先生在日本发现参与其事的维新党人毕永年所撰的《诡谋直纪》后,立刻在史学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中不乏汤学均、房德邻、孔祥吉等名家的参与。在《诡谋直纪》中,作为谭嗣同的好友兼同乡的毕永年自称受命为“围园”的执行人,事前康有为曾告诉他准备以袁世凯兵力为后盾,并让他带领百名壮士“奉诏往执西后而废之可也”,而后又有人告诉他,康有为的真实用意是“俟往颐和园时,执而杀之可也”。
在得知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失败的消息后,毕永年知事机已泄,随即远遁避祸。在流亡日本期间,毕永年与康梁等人发生矛盾,由此才有了这本揭露性的《诡谋直纪》。尽管各史家对这份史料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论,但因为它与袁世凯在民国后公布的《戊戌日记》有颇多相印证之处,因而这本《诡谋直纪》虽然有不少失实之处,但也不能完全认定为“伪作”。
如果说清廷的上谕是“欲加之罪”、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可以因人废言的话,结合毕永年的《诡谋直纪》、康有为《自编年谱》及诸多时人笔记,似乎可以推定,康有为等人在戊戌年确实有利用袁世凯“兵围颐和园”的计划。茅海建先生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认为,戊戌政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光绪接见伊藤博文后,慈禧太后只是限制了光绪的权力,过程相对相对和缓,但在袁世凯告密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政变立刻走向流血化,这似乎也是目前近代史家界的共识。
如果“密谋说”与“阶段说”成立的话,历史学界外的两种大众观点或有必要更正:一是袁世凯告密导致戊戌变法失败(政变非因告密引起,但告密导致了严重的流血后果),二是慈禧太后发动流血政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保守,而是因为她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假如回到历史的现场,在一个号称“以仁孝治天下”的时代(即康有为所称的“我朝以孝治天下”),如果维新变法由此而遭受失败,康梁等人的急切与毛糙或许也有可罪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自由自在 发表于 2013-6-4 18: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此生我不负妳 发表于 2013-6-12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醉翁法哥 发表于 2013-7-2 10: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勇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