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截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长期以来,到北京来跑项目,跑审批,被戏称为跑“部”进京。有时,“部”跑完了,市场形势也变了。过多过滥的审批,让企业苦不堪言。最近一个多月来,国务院三次强调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本届政府的改革目标是国务院各部门1700多项审批项目至少要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以上。有人说,简政放权,这是政府在革自己的命。 要行政审批的项目,现在国务院部门有1700多项,地方政府层面则多达1.7万项。过去,经常有企业抱怨上个项目,有时要跑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章。有评论认为,正是众多的审批项目,困住了整个经济社会活动。针对这些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正式公布。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后,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了项目审批天天跑北京的现象将大大减少,审批的周期也会大大缩短。以轨道交通为例,目前我国的 城市轨道交通审批采取“规划审批制”,即由城市上报规划,立项后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提供项目评估书,然后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具体规划审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项目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审批。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审批都下来,有时一等就是几年。这样繁琐的审批程序显然落后于实际需要。 现在 “企业投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核准”的审批权下放到了省里。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邬文虎说:“我觉得省级人民政府来把握,可能更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对于推动整个轨道交通的发展,特别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我觉得肯定是有利的。” 随着审批权的下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进度将大大加快,而且会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有望加入地铁建设的行列,轨道交通市场的容量势必将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取消“企业投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制造项目核准”,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为找不到投资出口的民营资本开拓了新的投资领域。 在这次取消和下放的133项事项中,取消有107项,超过80%,目的就是要尽快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从体制机制上给企业松绑,给地方放权,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在这些事项中不少都是含金量较高的投资审批类项目,比如本次调整涉及国家发改委的有26项,其中就包括“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项目核准”、“企业投资年产100万吨及以上新油田开发项目核准”、“企业投资稀土深加工项目核准”、“企业投资风电站项目核准”等。纵观所有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涉及企业投资的事项占主体。专家对此解释说,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层面的过多干预,坚持“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 那么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是否意味着一放了之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院长薛澜表示,虽然没有综合部门的审批,开设项目需要的土地资源照样要按照原来的程序获得相关的土地,同时对环境的影响,照样需要通过原来的环境审批程序去审批。 以往存在“审批大、监管小”的问题,一些部门混淆了审批和监管的概念,认为审批了就算履行了监管的责任,对于审批后企业的行为放松监管,甚至基本不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放权到地方会不会乱呢?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认为,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强调事中事后的依法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是非要不可的。 专家强调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管的界限必须厘清,谁的问题谁负责,实行追责制。那么地方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会不会导致个别地方腐败现象增加呢? 薛澜认为,对整个纪检监察相关部门的要求要提得更高,能力要加强,同时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要大大加强。 行政审批,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市场能管的就不用市长管。审批事项少了,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监管。如果说,调节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监管市场还要有一只“闲不住的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放和管就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必须一起跑,路才能走得好,走得直,走得远。 简政放权动真格 # J7 t5 B9 U8 G$ q3 E;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