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47635|回复: 1
收起左侧

细说九品莲花

自然界 发表于 2013-6-8 08: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说九品莲花
细说九品莲花$ v* w( X) [& h2 g; O' ^

+ ?' g% y% ^6 h. ~5 n5 \5 ?& [一、莲花开的时间:
6 v+ _6 B! `  x, t! M6 b1 u1.上品上生:一生即开。0小时。
1 N1 d2 F4 e5 Q4 I" v2.上品中生:经宿即开。12小时。(一夜)
0 }3 A7 H. O& ~; [, F' Z3.上品下生:一日一夜。24小时。
" T: J3 U8 T6 _2 m, s4 `4.中品上生:莲华寻开。24小时后。疑为三天。7 X; `+ Y$ L6 ?* @/ d
5.中品中生:经于七日。疑为6日。" Y8 e% {' y' S+ q0 e- [6 }
6.中品下生:经七日已。7日。
/ D# L4 g8 h, ^# [/ M/ R7.下品上生:经七七日。49天。6 v4 ^# ^& n9 Z' V( D
8.下品中生:经于六劫。6大劫。80.64亿年。6 ~/ ?) W3 T4 ~( l4 j
9.下品下生:十二大劫。12大劫。161.28亿年。" y: v2 ^" i: u4 O# `" E3 T
疑问:; [3 {0 V5 G: `0 n+ C6 f
第一:中品上生的莲花寻开究竟是多长时间,根据经意,当在上品下生的24小时之后于中品中生的7日之间。暂定为三天。
: J5 w, Y; }% G5 u2 ~第二:中品中生的莲花经于七日,就是经过七天。肯定是没到中品下生的第七日。只能暂定为6天。
) `4 F) B( F* J第三:中品下生的经七日已。经意明显,当然是满了七天。花开在第8天。
% [. n4 ?# Q+ W" c; p第四:下品中生的经于六劫。这里的劫经文只是说劫。结合下面论证证果时间来看,应该不是指中劫或小劫。
4 z( A9 y- o6 L2 V$ d第五:根据佛经记载:一个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j& c* S9 D3 ]
推算如下:小劫是16800万年。中劫是3.36亿年。大劫是:13.44亿年。2 ?$ h3 w0 e) Y. N
论叙:  i. l+ I3 f5 q* a4 P
下品中生的莲花开需要80.64亿年。8 ~; q$ z$ H( i
而下品下生则需要161.28亿年。这个时间的非常非常漫长的。
: ?$ L; h6 k! Y) W% e) J7 C% P因为需要等待花开见菩萨闻法的时间非常惊人。所以最好是前7品往生。& m5 f# _3 t- Z% c( F) S  J. S
另外引证《阿弥陀经》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样看阿弥陀佛成佛为134.4亿年了。就算佛刚刚建立极乐净土时候,下下品(第九品)人往生,到现在为止,莲花还需要继续等26.88亿年才开哦!% A9 m8 ]" _1 w# v, ]3 ]
二、证果时间。
8 k: m( C/ A3 `5 S* O1.上品上生:即悟无生法忍。很短时间证初地(欢喜地)菩萨。3 q5 ^  \. u* M
2.上品中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16800万年证初地菩萨。: L, C; o% q7 M7 p
3.上品下生:经三小劫,住欢喜地。50400万年证初地菩萨。! V) |; _8 Z0 y: e" ?; B) G
4.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很短时间证阿罗汉果位。
! U! C- T. ?+ [* g3 |+ j5.中品中生:经半劫已,成阿罗汉。840万年证阿罗汉果位。
" l: _% [% @' l6.中品下生:过一小劫,成阿罗汉。16800万年证阿罗汉果位。" b3 B; q9 T6 Q8 |
7.下品上生:经十小劫,得入初地。1.68亿年证初地菩萨。# P2 X% C. u( `1 H8 P
8.下品中生:花开后闻法即发菩提心。证果位时间很长>82.32亿年。
5 ]1 U' K3 r+ j' ?1 |( c9.下品下生:花开即闻法即发菩提心。证果位时间很长>162.96亿年。" j6 j! o/ `5 M: ^8 K' y5 [
疑问:
8 @: r5 ?1 e, p7 B$ i4 U2 A6 P1.上品上生的即悟和中品上生的即得。大约1至万年之间。8 y% s( {/ Q" w! U: r. F& D6 q
2.中品中生的人经半劫已,成阿罗汉。这里半劫只能是特指半小劫。
+ N) _- r. i! f8 b论叙:8 t- f" L: G) u4 D/ F0 P
综上推理,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证果位的时间必定也是个天文数字。因而修净土之人最好是在前7品往生。$ N  E7 Y6 Z" l$ I" J9 O$ Z
三、往生之因3 J6 g# ]+ f3 i& ~1 M* ~9 U  {& L
1.上品上生:6 Q5 @4 k5 R" G0 Q2 b! ~9 r" B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3 q, Q1 _1 H& c5 p% r2.上品中生:$ V& \0 U$ c% M# F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 [( W! Z( c; C3 F9 i" q3.上品下生:6 H3 u% v' I# `; @* \% x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2 ~6 A3 Y6 m& C5 W- ^3 \, i. A
4.中品上生:# c9 M. l5 X0 ]* C8 U- K
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 I, O& Z# _! p7 M4 b7 n
5.中品中生:) H) h( ]" b2 O& I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7 A- M: x, U' @  v! ^
6.中品下生:% D7 u0 T* @! ~9 v) I/ U
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a' _6 T7 z  t! [* x7 e$ o2 I+ d
7.下品上生:' v2 c# x; h6 j: G
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i$ m% ^# |. z
8.下品中生:
# D+ O/ J$ ]- ?# f* W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F& g# T/ q4 G5 X2 {. V6 M7 V/ f- [: `
9.下品下生:% N6 s. Z0 g. n# e0 y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6 S$ \% v; M+ |
论叙:一。关于九品所度之人。; F/ [# o. m' r3 p4 I
第九品是度犯五逆罪欲堕无间地狱之人。1 T6 f$ \1 h' r* A5 `, p  {
第八品是度破戒做十恶业欲堕地狱之人。
- q. t) r+ N$ w第七品是度做十恶业欲堕畜生,饿鬼之人。2 r( i4 P- |( h% T
第六品是度无恶业欲托人生之人。
. @* R& {8 g" S  f注:以上第六至第九皆为临终才得善缘念佛往生。
8 f- Y$ H) ]& D2 R. u& S第五品是适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
! q1 E' f  {8 V) l* l第四品是适合持戒无犯有功德之人。
* @* S) q& m) A9 \+ f5 J( F第三品是适合发菩提心之大乘之人。
. e, v+ M8 @; j5 c  m第二品是适合知经意之大乘之人。1 Q: ?( P& u$ I% ?& L2 h" p" ?6 Q& o
第一品是适合通晓大乘佛法持戒之人。% I6 X" \4 p( N. Z
注:上一品兼备下一品的功德。第一至第四品都是持戒无犯之人。以上九品都需临终念佛,这个是往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说明了临终帮人助念的重要性!0 [' H0 n8 d8 U8 ]
另第六品对普通人当机。第五品对佛门弟子们最当机。第一至第四品是根据戒律精严和解经智慧,说法布施等功德大小,而品位有所区别。7 U: e1 P+ |7 p' W
四、往生接引+ H9 I; }  `" L9 m$ R, A: \- z0 Q: ?) t
1.上品上生:' x7 q$ q2 H/ @* Y
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2 @, b4 D4 }5 v2 h. A" l$ A4 I
2.上品中生:
' N( S+ O1 t8 ]. I+ v7 T: G: V) C+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 K* ?% ^2 ~3 h# A, g1 R& g6 C9 f3.上品下生:& k3 n" r- }$ W/ `$ P
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
9 |/ n! x- S3 s: J# W4.中品上生:
/ z# O2 \! U! T6 c& `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 k' }( ]; P  G3 N
5.中品中生:
# I7 m6 P6 i; q3 @% Y0 d- d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 ^- l  A! L! R! B. S# ]6.中品下生:
* g! `3 j: s$ M- V5 j! A8 b: P(根据证得的果位,应该类同与中品中生。)
" d7 _+ K" v4 G- X7.下品上生:
2 j+ Y5 x* q7 d: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 O" a3 p* O) }( a1 N/ E% n" {! F7 {4 e8.下品中生:
3 T  o1 l( P. F% w4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P: x" W4 }9 ^7 L5 B$ k4 b
9.下品下生:, P4 ~, j) Y1 d# R( U7 K7 u
见金莲华,犹如日轮。/ m% b, _& u1 i/ t, s* M: N0 @; H
论叙:根据上品下生里面的“坐已花合”和中品中生里面的“坐莲华上,莲华即合”,和莲花待时而开。可以判定往生者是坐莲花台上去西方极乐世界的,除上品上生者外,是花合后再去极乐世界,七宝池化生。至于上品上生的人是否在七宝池化生,因为花未合,我觉得不一定在七宝池中化生。$ _/ A5 O1 X: u2 n& ^) \) [
另外上上品人坐的莲台为金刚台,上中品人为紫金台。这样看,九品莲台应该是都有区别的。0 \$ O  U! g* W+ a
五、往生前与菩提心% f9 ?4 M6 p2 Z9 n1 A
1.上品上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 P5 T) Q! Y$ e  Z2.上品中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 f6 k6 Y- F) T2 S6 s7 C3.上品下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6 v" Y3 l" l  V! X4.中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 G: ?% b6 E9 m. c3 W5 A8 a5.中品中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c: Q  ^( N4 s# g' W  H8 T2 }
6.中品下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6 I' _0 J: G0 w8 m. E7.下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 `0 x( V% W. {2 N" R3 \% a) J8.下品中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3 x  N  U, D4 {! i" O  M
9.下品下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 G+ v3 `& J' T论叙:判定依据:一.往生之因。二.往生时候是否有菩萨来接。三.花开后证果。
, e2 A% h! a# {一、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立刻就开了,他马上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 q+ H# [; H, J4 i" |二、上品中生的人,经过一个晚上,莲花就开,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g! i% X% B# H
三、上品下生的人,要经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后,才能看佛。4 C2 |8 m( _0 ?7 H
四、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极乐,莲花开,但是只能先证小果。
$ [4 w/ n" P  d五、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莲花才开,也是先证小果位。  l! E9 F! c: l6 j7 t
六、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经过七天才能开,先听菩萨说法,后证小果。8 v  M6 z! ~& a% V6 I
七、下品上生的人,必须经过四十九天,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4 {' c; X" U. S: Z7 f( u9 _八、下品中生的人,经过六劫之后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求其开悟,后证小果。
; S+ o7 F3 r4 a0 p- W4 @  n8 s* T* \九、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后,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让其开悟,后证小果。5 K; Z/ Z0 ]$ H! L  d! p
这个内容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给现在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个全面认识,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往生!) f+ P& H4 t3 Q8 N% _5 Q; N& J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 Z: H# j( p6 {' q# P0 v5 x% e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 v2 `+ I# W' q4 n“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7 D% x. R8 `2 A6 V& m“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8 ?6 q) F; D4 q; T( k  U4 F“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 p9 V5 J8 c* e8 O$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Q0 Z3 E, K4 I# u) [* W$ G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7 M& I# ^# H0 B- W, O6 F2 a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6 a' G! m- j  X9 i$ \+ v; O“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5 n$ ?- p& o- b  s. _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6 K9 a& Y7 s( W: D4 `, t6 b0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4/139321.html)0 B/ G3 d* h% ?- j9 m: Q1 W0 D
" M& @/ P- X% g7 `! Y

- e& n! Y6 _5 h6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谷子 发表于 2013-6-10 15: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