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从隋朝隋文帝采用科举制度以来,作弊现象层出不穷。唐朝,一开始,有人先是把毛笔凿空,里头放上答案,藏在砚里的也有,据说射箭进来的也有。于是,朝廷就规定必须带实心毛笔,砚不能太厚。张昌仪任洛阳令时,公事私办,行贿必办。一次,一个姓薛的考生贿赂了张昌义5000两银子(一说50两),张昌仪答应让他金榜题名。谁知他的手下人把薛考生的试卷弄丢了,张昌仪大怒,竟让手下人把所有姓薛的人都录取,前后一共有50多位。 宋朝,就有人开始买考官,提前知道题目,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朝廷就让考官一出完题目就单独关在家里,禁止与家人以及外人见面,防止泄题。后来,又有人买通批卷人,让自己金榜题名。朝廷就实施匿名制,用条子封住名字,批完后才准开封。但是,批卷人还是有可能认识考生的笔迹,还是能作弊。为此,朝廷又叫一个人专门把所有的试卷抄一遍,这样就看不出是谁的笔迹了。可惜这个办法还是有缺陷,作弊者可以通过对暗号来实施作弊。比如说,一个批卷人和一个考生秘密对好暗号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考生就在约好的试卷位置写上暗号,这样还是能够作弊。 可惜后来的朝廷都没有预防这个漏洞,以至于许多碌碌无能之辈登上了朝廷,使得宋末到明清几代都有,鼎盛时候现象少,混乱时期多。同时,作弊者的技艺高超,令人实在是叹为观止!( 耒阳市正源学校五年级68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