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86609|回复: 4
收起左侧

郁达夫为什么向周作人求援

   
夫子 发表于 2011-8-8 07: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段初生 于 2011-8-8 16:51 编辑
* ?- F, W0 B4 I+ n6 D9 r( w! o( S$ H8 i6 x% g+ L6 c  h+ W/ n8 w- @
       周作人的《“沉沦”》一文,发表在1922年3月的《晨报副镌》上。文章说理通透,立场明确,一些对《沉沦》噪噪嚷嚷的声音,才渐渐消散开去。郁达夫是一个“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李初梨语,见郭沫若《论郁达夫》)。对现实人生,他又是充满感念心情的。周作人为自己写辨正文章这件事,他几乎终生未忘。周作人后来回忆说:“但是达夫似乎永不忘记那回事,有一年他在世界书局刊行《达夫代表作》(仿佛是这个名称,因为这书已送给一个爱好达夫著作的同乡,连出版的书店也记不清了),寄给我的一本,在第一页题词上提到那回事情,这实在使我很是惶恐了。”
. z$ m* j/ L: O- ~9 P: |; i, Z% b  对于这事,周作人确实没记清楚。郁达夫题词的,应当是原由上海春野书店出版的《达夫代表作》,此书后来转在现代书局出版时,在扉页上题了这样一句:“此书是献给周作人先生的,因为他是对我的幼稚的作品表示好意的中国第一个批评家。”献辞的发表时间是1930年元月。可其实在更早的文字里,郁达夫就表达过这样的感激之情。1 j; `/ v1 A3 ?" x, ?# L
       1927年,郁达夫在为自己《鸡肋集》题词中,有这么一段话:“在这一年的秋后,《沉沦》印成了一本单行本出世,社会上因为还看不惯这一种畸形的新书,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后来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写了一篇为我申辩的文章,一般骂我诲淫,骂我造作的文坛壮士,才稍稍收敛了他们痛骂的雄词……这《沉沦》的诲淫冤罪,大约可以免去了……”像这样一再表达的谢词,可以看出郁达夫感铭的程度。4 \6 B1 P# c3 G( k: w4 Q
  因了这样一种文人间的援手,郁达夫与周作人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据周作人日记,他们的初次见面当为1923年2月11日。几天后的2月17日,周作人宴请郁达夫等友人。这次宴会,鲁迅也出席了,这应该是郁达夫与他的第一次见面。由此他们两人也建立了长久而真挚的友谊。
5 d3 r  ^& X- M! |, f; X  郁达夫后来表示,要为鲁迅的《呐喊》和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写评论文章,文章虽然没有写出,可却与周作人鲁迅兄弟,保持了长久的亲密友谊。在郁达夫,对周氏兄弟,不仅仅只是人事,对他们的文章,也是由衷敬佩,甚至推为当代作家之首的。   5 B5 Z8 l0 d7 T0 Y* _3 i4 ?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要编辑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来全面反映中国新文学最初十年的业绩(1917—1927)。周作人与郁达夫,受邀编辑其中的散文部分。据郁达夫介绍,鲁迅、周作人、冰心、林语堂、丰子恺、朱自清、叶圣陶、茅盾等名家文章,归他择选。结果呢?其他名家,每人多不过五六篇,少的仅一篇,可鲁迅,一下子选了24篇,周作人更惊人,选了56篇。这两兄弟文章加起来,占了全书“十之六七”。郁达夫对周氏兄弟文章的珍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j- Z  m& x' D$ o  这样选择,当然得说得出理由。在郁达夫看去,这理由太充分了。在书前的“导言”中,郁达夫这样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了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是鲁迅作文的秘诀……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从头再读的……近几年来,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于古雅遒劲的一途了。”郁达夫甚至这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这样推崇的文字,无论他人如何想,在郁达夫,是深切感知,真诚表达罢了。当然,无论鲁迅、周作人,这样的选择和评论,他们是承当得起的。! Q0 ^2 D1 P8 ?4 F: @  j
  周作人,也一直关注着郁达夫:“但是对他(按:郁达夫)我觉得很熟,有一种多年老朋友的感觉……”在后来的文章里,周作人还记录了一点他探知的郁达夫老家的消息:“达夫的遗族只有住在富阳的老家一支,近来还知道一点消息,因为适值有一个富阳的同乡和我通信,告诉我的。据说达夫的前夫人还健在,和她的儿子住在老屋里……达夫的兄弟是学医的,在那县里行医,听说也是古道可风的人。”由此可以说,郁达夫与周作人之间的相互关注,也是长久不曾消减的。
5 T# }' X0 O! ^9 q2 o6 g2 ~  郁达夫与周作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著人物。今天看来,周作人当年写出《“沉沦”》一文,为郁达夫小说辨正,主要是对新文学作品的深切领会和自觉支持;在郁达夫,却因为在艰难时得到周作人的有力“援手”而念念不忘。后来对周作人文章的大力推崇,虽然均有公正的理由,可内心深处,恐怕很难排除对周作人当年援手的感激心情。这是人之常情。
% ^5 a9 P& g" P       时光流逝真个惊人,这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佳话”的友谊发生,距今已有九十年。以此来想想小说集《沉沦》诞生时的社会环境,真可以丈量出时代进步的距离。周作人当年表现出的眼光及思想的先进,在今天依然不失光彩。时代发展虽有曲折,可总体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提升。0 V; h% m8 R( T  r" n4 |
       今天社会无论思想、文学的局面,当然有如郁达夫、周作人等先驱者的功绩在。在领受这样的局面成绩时,我们应当有理由对“五四”时期的先觉者表示必须的尊重,对他们当年的风华交谊,抱着由衷的向往心情。 
- K- [1 m# C; u" ^; e2 F) p+ c)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夫子 发表于 2011-8-8 07: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段初生 于 2011-8-8 16:54 编辑
/ [: A' j, Y& l1 Y+ F
4 f; @! ?  l  C1 ?! M  q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代表作。“描写一个病态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现代人的苦闷”(见“自序”)。主人公“他”,是一个酷爱自由的中国留日青年学生,多愁善感并富于幻想。( ?9 f' z. r' `2 v) N
       在日本,“他”感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委屈和自卑,整天过着孤独和寂寞的精神生活,终于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他”先是跑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安慰,继而又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同情,渴望得到美好的爱情。然而,人们不理解他,甚至说“他”染上了精神病。这种境遇,促成了“他”的心理变态,萌发了自杀念头,在和这冷冰的世界告别时,“他”望了望远在大洋彼岸的祖国,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呼喊,希望祖国赶快富强起来。0 ~8 S/ s5 D# [0 y3 |* C7 X
       主人公的这种苦闷,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 b$ Z' ^" o4 ]: Z) }1 x6 [4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criq 发表于 2011-9-9 1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有什么好看法 都说一下吧
$ m4 y$ t+ }6 f& b' o+ Q6 i# s3 I0 |$ I' I8 @3 o
* @' T6 R( V( ]2 \3 l" o5 q1 X

+ f1 H% }% k7 y& @; {
7 |& {1 a, S4 l+ h. `% \1 g# A2 t4 r! R! t, W) m. L. X

: Z, D- @; Y0 s" g: s  }$ E+ O/ n1 V4 K$ d8 Y

+ S' Y' U6 n6 `; ~) e$ _6 [+ l( g" k
$ `3 C& V" R" R6 k

! g0 c  T' f3 ?, {3 W& Z* x
/ _8 a% k" z" K- Q7 e4 q月经不调怎么办,建议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及早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criq 发表于 2011-9-15 0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支持,路过!
" K+ g2 ?: ]3 N
: Z3 U  H. Y' \8 L. A# Y0 @9 c
" y# l9 C" w- I  x2 ^* b
) C* `7 M% H5 t0 \) G
. i" P4 H( X6 [
( a& X! I. _. f# k( O9 p) c" v8 t3 e' K& ?+ F2 a

& L; @/ V0 K4 y7 C0 C) z; T$ x: X0 E( r  o: ^' ~

% ~' B' w# }- u  N: v8 P3 U
: M, k' e, F& e/ y: R4 u
' U6 o$ o( M! u: e8 Y2 o( g; ]" i1 s4 M1 p  G$ S
流产后出血天天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rehfwmwz 发表于 2011-10-13 0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在楼主辛劳的份上,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