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868
- 主题
顾问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 k _$ W: z' X6 z. n; @0 Y+ L$ z6 m2 e' C, n
游三坊七巷
; V; @, G: A) e; N. _+ g
/ T+ V+ M6 D8 c6 o, H, \ ; i5 r" @; M) X0 w5 r! j
福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三坊七巷了。6月里的一天,我携家人来到这里。
- P/ o! O& b2 \' y) ]; I* j 从镌刻着“南后街”三个大字的高大牌楼里穿过,两边尽是各式仿古建筑。火红的圆灯笼或长灯笼悬挂在二楼窗前,老字号的店牌端端正正架在门框上,脚下是整齐的长条石。这一切,令人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
6 b! H+ G- Y0 ~6 w/ w) v; }3 I 走不多远,并会看到一条小巷。然而在这里,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是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3 b b( }9 w; g
在我的脑海里,坊和巷是没有区别的,或者说坊更为高大,巷则要矮一些。有的坊和巷仍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像衣锦坊,单从“衣锦”两个字就可联想到“衣锦还乡”这个成语。果然,介绍上写着该坊旧名通潮巷,通潮巷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于是先有该巷荣归的春风中人,改“通潮巷”为“禄锦坊”,后有更得意的主儿,易其名为现在的“衣锦坊”。无论是“禄锦”还是“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
, k) F% W' `) `; W7 K6 T- p' D 屈指数来,衣锦坊已经拥有200多年历史了。房子四周是厚达80厘米的鞍形风火墙,里面有个著名的景点——水榭戏台,在清水池塘之上,微风细雨之中,闽戏就在这里飞翔着。
8 q, O( u8 b9 o' t 文儒坊肯定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了。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 T9 s7 m. g' @* s, V) x8 q9 [ 我站在文儒坊前,细细聆听,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这些达官鸿儒高谈阔论的说话声,仿佛听见一百多年前那些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听见陈衍在吟哦:“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B8 V8 t0 e. E% i
光禄坊在上世纪1960年代被拓宽为马路,昔日古建筑大多不存。据说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由此而来。这里在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在此居住。
2 _7 m# _. |. t 至于另外七条巷名也各有说法,像安民巷,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吉庇巷则是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等等。
1 O; g% p2 S) a 一路走去,我知道如今的三坊七巷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三坊七巷,没有儒士高谈阔论,没有那庞大的世家,没有那喧嚣街市里的吆喝……整个一条商业街,有卖福州小吃的,有卖福州土产的,还有卖旅游产品的:太阳帽、遮阳伞、墨镜等等,虽然也有“银庄”“探花阁”“泔液镜”乃至“顺鑫典当行”这样的仿古建筑点缀其中,但依然商业气息浓厚,和全国其他旅游景点一样如出一辙。
2 x7 b$ A* q0 j( _; p; T( B 既使如此,我仍觉得自己有些恍惚,有点迷茫,三坊七巷里的一切无不让我忆起了年小时呆过的湘南老镇,那是我梦里经常出现的地方。那个湘南老镇虽然没有三坊七巷这样的气势和排场,但同样是远方游子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6 U1 M( \/ B9 o- d# g j4 c 走在三坊七巷里,游览着这些由唐宋年间遗留下来的坊巷,它们无不凝固着历史的呼吸,连接着人们至真至纯的回忆。' `" s/ s7 P6 ?4 }2 I! `+ r- G
在这条时光长廊里,我沉醉了。
, b. M/ n2 R# K& T% D+ J
1 Y- Y) B8 z% r3 v 0 z( w: u2 X& s2 N
$ {* \/ |4 T7 z! w* U7 ]$ w
$ I& M$ y8 ?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