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44038|回复: 2
收起左侧

与蔡伦毕升握手——游记富阳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 -

我要飞得更高 发表于 2014-7-8 06: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自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c* N7 r' g1 [  Z/ i
      小时侯对古诗文感兴趣,胡乱诵读过一些奇诗美文,而描写江南胜景的文字,有两篇大作至今镌刻脑际,能够随口吟哦而出,其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描述的是会稽山阴兰亭"暮春之初"的景象,那里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吟之心醉神迷;其二,就是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起笔的吴均《与宋元思书》,那时节富阳、桐庐一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并且有鸣鸟,有寒蝉,有哀猿,有飞鸢,读之心驰神往。如今,这一切中的某些美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在古人的诗文中去作一次次的畅游,永远不知疲倦! 7 c' _2 ], @0 q/ R+ K3 W: M
6 O6 @4 j0 U& C. G. r9 i
      去桐庐、建德,必经富阳,无数次的放足,我的双脚却从未在富阳的土地上留下印痕,一直深以为憾。现代旅游,常常是团队形式的,组织者又是以所谓的"景点"为游踪设计线路。从这一点来说,富阳与桐庐、建德相比,显得有点落后。建德有千岛湖胜景,桐庐有严子陵钓台,尽管是人工所造,却也假而成真,俨然成为景点,游人爆满,摩肩接踵。环境从此喧然杂然,惠风不再和畅,千丈无法见底。
; N0 b( `- ?- i- h& h+ e/ [" j% d  U
      富阳人曾"愤愤不平"地说:"富阳是富春江最好的景带之一,因为没有什么出名的旅游景点而游人稀少。"是啊,就是柳亚子先生诗句"分湖便是子陵滩"中的子陵滩,也是在富阳境内呀,可是"子陵钓台"却建造在桐庐,富阳人能心平气和吗?
" F2 V7 b: D0 q* {% `3 B* A
5 ?* o% ^8 E# j2 D5 c2 M1 V  E2 }/ X      这次专程去富阳,与旅游无关,更与景点无涉,而是因为线装书籍、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 ( ]+ H! y; Y4 [' t: r. `. x
0 F( D, X: Q$ V0 l6 h
      读小学时就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傲然于世,但是,对造纸术的好奇与疑问,远远大于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课本上只说古人把破鱼网、烂布头捣碎后做成纸,可薄薄的纸片是用什么工艺制成的,书中语焉不详,插图也过于粗糙和单调,让人不明真相。常常摩挲着均匀的宣纸纳闷:这是用手工制作的吗?富阳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解开了我心底的迷,让我从儿时就埋藏的好奇与疑问得到了完全彻底的答案。
! @) p; H7 V  S7 q2 M! a$ E/ M  Y
: u2 Y- B, k1 |      这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是"四大发明"中两大发明的完整展示地。蔡伦在这里复活,毕升在这里再现。踏入文化村,我们都恍恍然变成了古人,变成了蔡伦,变成了毕升,而我周围的人群,也不是我的朋友、游人,而是蔡伦的姐妹,毕升的弟兄。这种幻像让我兴奋,使我冲动,我手脚不停地尝试着造纸、印刷,我已非我! . m$ |# t; ^+ t1 g2 z* H3 X/ x  d' S

  Q3 I; N) h" f      猛一抬头,眼前是一尊高大的石雕,细看原是真正的蔡伦。蔡伦很清秀,透着书卷气。刚要离去,石雕蔡伦竟眨动着眼睛,叫我停步。他笑着说:"把造纸的发明记在我一个人身上是不准确的,我只是把前人的造纸技术加以总结、改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定要把功劳算在我身上,我最多只能是发明造纸术的一个代表。"呀,这话我感到耳熟!惊奇之际,蔡伦的石像还是石像,而我的耳边分明有蔡伦的话语掠过,细辨,竟是我的喃喃自语。事实确实如此,造纸术不可能是蔡伦一人发明,连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也这样写道:"事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他认为,造纸的技术在上古时代已经出现,而不应将它归在某一个人身上。但是,蔡伦依然是个伟人,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和敬崇。
* N, ]" Z4 O( M7 l4 n1 d0 m* `2 h' k
! M/ Y5 O  k) w2 {! X9 B3 y) C      想到此,望着蔡伦,我哑然失笑了,对自己的自说自话,有点难以为情。蔡伦一点不在乎人们对他的评价,默默地看着我,用他那平和而又执着的眼神,引领我走进了文化村的"仿古街",他要我们去真正当一回蔡伦、做一回毕升。 + M& ?- \; u2 ]) l8 ]9 K+ g9 ^3 X
$ _) ^  e2 V2 }, P2 H

  X$ H0 b" X! p1 J!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我要飞得更高 发表于 2014-7-8 06: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富春江波诡云谲,柔媚无比,是一幅天下无双的山水图画,那么,文化村仿古街则是一卷中国造纸印刷的文明史书。 % v0 V: \* b" ^; W8 @8 f

; I, r9 P) p$ ~( z$ m& }      仿古街计划建造500米,所有的工匠都身着古代平民服饰,全面展示着中国古代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也许是为了纪念蔡伦,建造者特别将汉代蔡伦的造纸方法列在仿古街之首,模拟蔡伦时代造纸的情形。
4 E# p1 G  G# I* b9 M% r2 u8 ^- R' J  b, R3 f
      相传,在105年,蔡伦总结了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被称为蔡伦纸。因此,即使从蔡伦时代算起,中国的造纸也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了! . ^2 z: X7 @0 ~8 w4 M: R

! I4 r. X& ^% [      这里,仿制了三样重要的东西,一个石臼,一个木杵,一个石槽。石臼里面放的是水浸发烂的麻纤维,用粗粗的木杵将麻纤维捣成浆状,造纸的第一道工艺完成了。可怎样将麻浆做成薄薄的纸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 Q$ Z. u+ A- t/ ]+ t, h. k: [% A, z! D& w# M* F
     只见工匠将麻浆放入用石板砌成的水槽里,槽中三分之一处拦着一道竹栅,为的是能挡住没有捣烂的麻头,不使所制的纸张纤维不匀。工匠手中持一片用很细的竹丝做成的竹帘,往石槽中一淘,待竹帘离开水面后,一层薄薄的麻浆便留在竹帘上,一张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纸就做成了。
" o" Y. a6 Z" Y
( j) Z* [8 C2 m7 Q* L! Z! }      啊,几十年来萦绕在心头的好奇和疑问,在工匠双手的一起一落之间硝烟云散了。难怪,透着清香的宣纸表面会有浅浅而又齐整的凹凸印痕,原来,是滤水的竹帘留下的,它,留下的不仅仅是使中国纸有了特有的质感,更留下了蔡伦,不仅仅是蔡伦,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意和睿智。我们也不仅仅回到蔡伦所处的东汉,而是通过时间隧道,信步踱进了文明古国!蔡伦在不停地走动,观察着工匠们造纸的过程,矫正着工匠们造纸的手法,一张张白纸在蔡伦的指挥下源源而出,码成了堆,叠成了丘,垒成了山......
2 ~$ A, X- m( s5 Z3 ~* B
7 V/ P  W0 ]  w  [( t      如今,我的双手也浸入了石槽,水凉凉的,有点刺激,但我的心却有些紧张地跳得火热。一张做得并不均匀的废品宣纸从我手上诞生了,我成了真正的蔡伦。也许蔡伦所造的第一张纸,也是不均匀的,被他扔进了石槽,重新再来!
% L" U# Y* L- X, e6 E9 M+ q5 u( }$ ]- ?+ `
      麻质纤维作为纸的原料,延续了很多年代。到了宋朝,随着纸张用量的日益增大,工匠们便开始使用其他的纤维作为造纸的原料,浙江盛产竹子,竹便进入了纸的怀抱。据记载,用竹造纸,南宋达到了顶峰。
8 l0 ^5 K$ C( c. U6 C; R' n9 d.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宋代的造纸工匠们已经懂得使用杠杆原理来捣竹,被称为"脚堆"。只见高大的木架上,安上装有石锤的木杆,用足踩动支点另一侧的力臂,石锤便可起落捣竹,大大节省了体力,加快造纸的速度。造纸的竹帘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做得更细更密。但已经不完全持在手中,而是用绳挂在一根小毛竹上,巧妙地借用了竹的弹力在石槽中淘竹浆,既减轻了劳动的强度,又能造出完全用手工操不出的大纸。
9 j9 e, t$ P! P$ h8 A1 _: {4 U0 [, T+ `% f. S$ o% V
      每张湿漉漉的纸出得石槽后,根本没法从竹帘上揭下,只能将其平摊在木板上,一张一张叠在一起,一直到几块砖这样的厚度。正在惊奇于如何撕开的时候,工匠们居然将其搬到"木榨"上去挤压水分。"木榨"也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压榨机械,转动的木轱辘能收缩绳子,将杠棒压下,可将纸坯中的水分全部挤干,这时,纸与纸便完全粘贴在了一起。此刻,怎样揭开纸张又成了心中与过去不知如何造纸同样的大谜团。
' v# d* ?) j1 N1 |7 V, W  Z0 V7 y! [2 V6 F% x
      我们来到了一口古井前,这是供给石槽用水的水源。杠杆原理在这里又一次发挥了它的神奇,只见井台不远处竖着两根足足有两层楼上的粗壮毛竹,横在两根毛竹中间的是一根毛竹,一头按着石球,另一端用绳连着水桶,成为吊杆。提水时工匠们在杠杆的作用下可以不费一点力气。
: O2 _. c% z- Z9 E% Q8 @( V! T+ J0 h4 K6 P0 `0 E, ]+ z
      更巧妙的是,井台的上方,置一大大木桶,高度在石槽之上,用打通了竹节的竹子连接起来,通往每一个石槽。如果石槽水位下降需要供给,只需将井中之水倒入木桶即可。呵,这和建一水塔给居民小区供水一般无二呀!我想汲水试试,探看井中木桶横杆已折,无法提起。问及,工匠告诉我,是大批小学生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试着汲水,把水桶弄坏了。听着,大家都笑了,笑得井水起了皱纹。 " a% {7 \# b) N( m
2 F- k$ \2 x0 r8 M1 Y
3 u! F/ H& S3 w( S% {

' J  w& }, [/ y'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我要飞得更高 发表于 2014-7-8 06: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到一台木制机器前,它告诉我们,我们由宋代走进了元代。这是一台用木制齿轮作为传动的半机械化手摇造纸机。纸浆从盛器中慢慢沥下,竹帘在手摇的滚筒带动下把纸浆均匀地铺在上面,缓缓送出。这是四百多年前我们祖先的发明。时至今天,造纸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一切都可以利用电脑来控制,然而,最最基本的原理,却和眼前这台木制机器完全一致。幻像中的我,既是蔡伦,又是游人,但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站在这台机器前,只要不存偏见,不走极端,无论生存状态如何,都会发生一声浩叹,都会为这样的发明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仅属于全中国,还应该属于全人类。但是,"中华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是毛主席说过的话,同样引起我们一声浩叹。 $ z' ~; y+ U( W- `  l. t

! H7 `2 `4 I) b4 G5 R2 j! ~      至此,造纸的过程已基本了解清楚,于是,更急切地想弄清叠在一起并榨干了水分的纸,是怎么撕揭下来的。工匠们笑着把我们请到了烘干房内,他们叫做"壁垅"。古代的"壁垅"是用砖头砌成的空心墙,中间烧柴,把砖墙烘热。不过,现在为了节约能源,以钢板作墙,采用蒸汽加热。工匠们先用一个木勺状工具将榨干的纸砖刮松,然后揭开薄如蚕翼的纸片,将其贴到平整的钢板上,再用松针做成的刷子像裱画一样将纸抹平,烘干后揭下就成了一张宣纸的成品。心中的迷团就这样轻松地解开了,然而其中的奥妙依然不晓,工匠用"一半人工一半水"这样的玄妙之语作了解答。我们还是云里雾里。
+ Q* i8 i4 @/ E0 [3 d. v
5 c% ~% ~$ e7 d9 }8 X4 X0 X8 w! D' j: u      疑疑惑惑之际,我们蓦然进入了毕升的天地,印刷的史卷展现在我们眼前。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在晋代就已出现,一直到唐朝都盛行,它是在木板上雕刻所需要的文字和图案,然后把墨涂在雕版上进行印刷。宋朝的毕升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使印刷走上了发扬光大之路。
+ o1 R# o3 m' D( m& C# R' _' ?1 M8 ~
      只见工匠们在木制雕版上涂上墨汁,然后覆上宣纸,棕刷轻轻掠过,一片片散发着墨香的书页飘然而出。细看,书页的字体略有缺损,古意盎然,不像仿制品,一问,原来是宋朝版本。哦——,大家眼睛一亮,俯身细看,仿佛要从它的身上观出宋代的气息。工匠们介绍,文化村曾印刷过《三国志》、《前汉书》、《后汉书》和《史记》,一共动用了9000块雕版,都是从浙江省图书馆借来的。据介绍,文化村年产200万册线装书籍,至今已经出版了4000多个品种。
, c# C; y+ L; V7 h3 v
' Z/ R* R4 `$ I! A9 x9 j      我们一个个轮流坐到了雕版前,凝神息气,面色庄重,涂墨、覆纸、印刷......厚厚的一页印刷文明史,在手里沉甸甸地翻过,我们在一瞬间迈过了多少山山水水,年年月月,极目无边! 7 a0 @! Q& @& ^2 o! H4 F

3 J) ~0 r! p, E% n% f) U1 R      看完了雕版印刷已是仿古街的尾部,这里是一处休闲之地。飞檐翘角,白墙黑瓦,一派明清风范。又兼江南庭园品格,仿宋茶馆里,方桌子、紫砂壶、野生茶都是考证了有关典籍中的实物描写而配置的。在这里,游人可以品尝仿古茶点,也可购买藏墨藏笔,还可选择线装书籍......当你穿上了古装,徜徉其间,一定会乐而忘返。 / d1 J) R+ i6 S
% G5 u$ M9 X& P' p% x4 {! z8 m9 G# q
      富阳,我会再来! : T: i+ J: s2 o) ]6 @. a: `

# G( g, r; B0 Q; M
# t. _3 t7 E2 B" x  K  h; v5 w% N0 H3 }-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