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83730|回复: 3
收起左侧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 蒋介石下令“赶敌人下海”

宽贷 发表于 2014-7-10 17: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7月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33年北平故宫的珍宝被伪装起来,悄悄南运,因为日本人已经步步紧逼,国民政府为了保全华北在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当中,默认了日本对北平以北,所有中国领土的占领,这一协定引发了中国人新一轮的抗议浪潮。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不忍想,不忍看,有志者,奋起行动,还我河山。”

财政部的部长宋子文,也通过提高日本商品的进口关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蒋介石在日记这样写到,“我一息尚存绝不会停止与敌战斗。”他把华北的暂时平静看作中国的喘息之机,但日本人不会给中国这个机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解说:1937年7月的一天夜里,八岁的米涛被家人从梦中叫醒,他家在河北定县,离卢沟桥不远,数十年后他在美国达拉斯,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旁边的二哥也好像刚被叫醒,姐姐领着我们从西屋走到东屋,煤油罩子灯把屋内照得通亮,父亲说日本鬼子在卢沟桥发动进攻了,离咱们这里只有百十里路,又沿铁路线,说到就到怎么办。大家觉得还是躲一躲的好,就是往西走,离铁路线越远越好,因此大家赶紧收拾一下,带些必要的衣物,套上骡车,五六家子趁夜往西走。)

解说:米涛后来才知道,迫使他们全家连夜逃亡的原因,就是“卢沟桥事变”。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军中强硬派已在鼓吹只要对“对华北一击”中国便会乞和投降,在日本东京的非正式场合,也有这样的传言。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华北驻屯军借口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欲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日军于次日凌晨炮击宛平城,驻守宛平城的29军一部愤然还击,“卢沟桥事变”爆发。事变后日本军方公开表示,不会扩大战士,当时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为29军军长宋哲元,他亲赴天津与日方谈判,北平学生邓云乡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开始头几天,人们并不完全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幻想这是局部问题,很快通过谈判就能解决,市面上最初几天还比较正常,城门也未关,去天津去保定去张家口的火车还战场通行,粮食、蔬菜、煤炭等物价一时也未波动。)

解说:在与中国政府谈判的同时,日本内阁却通过了向华北增兵的议案,决定扩大对华战争,而国民政府仍旧不能准确判断局势,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后还是做出了“应战而不求战”的决策,他在7月17日的庐山讲话中说。(现在冲突的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让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的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解说:宋哲元山东乐陵县人,出身西北军曾是冯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中原大战后接受国民政府的收编,宋哲元对蒋介石一直怀有戒心,他希望和日军签订停战协议,和平解决华北问题。但日本人却利用谈判的机会,从东北和朝鲜及日本国内,向平津集结了六万军队。对于宋哲元的态度,蒋介石也有所察觉,他在7月13日给宋哲元的电报中写到。

(今日对倭之道,惟在团结内部激励军心,绝对与中央一致,勿受敌欺,则胜矣,除此之外皆为绝路。)

/ V  |+ B/ ^; o/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宽贷 发表于 2014-7-10 17: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7月27日,日军给宋哲元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所有中国军队撤出北平,日本要进城的消息,已在民间传开,街上陆续贴出一些日本人的标语,“铜打铁罗汉,难过六月二十三”。农历六月二十三,是公历7月30日,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北平沦陷的那一天》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H' x* Q2 h& v: X+ a" i

7 O7 g) Q4 ]! z* C% S, U- V(26年(1937年)7月27日的下午,风声很紧,我们从西郊搬到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朋友的屋子里,街上有点乱,但是大体还平静,28日那天在床上便听见隆隆的声音,天黑了白天里稀疏的隆隆的声音却密起来,这时候屋里的电话铃也响得密起来,大家在电话里猜着是敌人在进攻西苑了,是敌人在进攻南苑了,这是炮声,一下一下响的是咱们的,两下两下响的是他们的。29日天刚亮,电话铃响了,一个朋友用确定的口气说,宋哲元、秦德纯昨儿夜里都走了,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
: m* F3 B+ d9 Q& G! K$ g1 ]
, Y. R6 M+ `! n解说:朱自清后来才知道,当他们听着炮声猜测时,三千多名日军在飞机、战车、火炮的掩护下,向南苑的29军均不发起了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率部奋起抵抗,喋血南苑。宋哲元则连夜撤退到保定,北平陷落,日军于第二天成立了由前清遗老江朝宗出面组织的,北平地方维持会,这一天正好是7月30日。在日军攻占北平的同时,天津也陷入祸害,7月29日日军将炸弹投向位于天津八里台的南开大学,林语堂在他的小说《京华烟云》中,有这样的描写。
9 V+ F9 Y; S2 z% O
& O; S$ c' N9 Q(在7月29日夜里两点多,天津市内战争开始,中国地区整天遭受炮击和空军轰炸,郊区的南开大学遭受猛烈轰炸,几乎夷为平地,市区大火蔓延无法扑灭。)
" t; W1 e. u: U6 }$ m  P  S& ]* s
6 e" D, E5 s8 k解说:波兰人爱泼斯坦当时是《京津泰晤士报》的记者,他也在自己的著作《人民之战》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 q% h- T* K+ ^  l! V& e8 S5 A/ {! I6 G% l
(他们的飞机,一队队飞到南开的上空,飞得很低简直是把炸弹放在校园,那座辉煌的图书馆,和内部藏书联通其他建筑毁于一旦。)
/ i2 h" R' S" Q
" W% s0 I5 s6 B9 I* A解说:爱泼斯坦还保存了一份,当年日军举行记者招待会的记录,记录中有各国记者与日军发言人的问答。- N, i4 w6 F" R0 r
; E: B$ n7 a5 v. O6 S
(记者提问:为什么要轰炸大学?日军发言人答:诸君,这是因为这些无法无天的中国人,在哪里驻兵。我在哪里没见过中国兵。但哪里的建筑物很坚固,中国人会加以利用。你怎么知道?如果我是中国的司令官,我会利用。难道这成为轰炸一所世界著名学府的理由吗?诸君南开大学是一个反日基地,我们必须摧毁所有的反日基地。)
, t% N% N: g$ H& c; p$ Z+ x
) A1 O3 T3 w$ S3 A2 T* G解说:南开大学被轰炸后,又被日军占领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工厂、实验室等等,主要建筑毁于一旦。所有教学仪器被破坏殆尽,书库被洗劫,成套珍贵的西文期刊和中文典籍,被转运到日本本土。南开大学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所罹难的高等学府,7月30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讲话。
" P* o1 _) w! g; D" H9 L) t+ ^( l/ j/ e, T5 b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K8 [! \% p' V/ P- `
( T- g/ E( ]1 Y4 g! R7 ?/ S: H解说:沦陷后的北平,百业萧条,《沦亡后的平津》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情形,作者桐古,是一位刚从汉口高中毕业的学生,1937年6月,桐古来北平报考燕京大学,一个月后日军占领了平津,桐古写下了自己的见闻。
, v8 ]0 H- P8 @* c4 u# ?3 r  _' Q( T+ Q: A8 {- Q; s
(当日军进城时,曾由香月(日军指挥官)出过一张安民告示,并称日军如有骚扰人民和步法之处,可以由人民随时报告以便加以惩处,这等(放屁)文章自然是毫无效力,某次有日军熟人赴前门大街,某肉铺购买牛肉三十斤,购毕不付分文,掉头而去。掌柜的向之恳求一点代价,一个日本慷慨的付给钢板二枚,约合国币两分,掌柜又再三哀恳结果又给钢板二枚,再要时,日兵拔出刺刀凶狠地问着,还要不。前门大街一带的商店曾经一度消极的关门歇业,但是在“维持会”的威逼下,终于喊着一泡眼泪开门复业。全市商业凋敝,市面冷落异常。)
6 V8 h6 L/ `# ^8 B8 t/ e; h
6 q0 J! v+ ?5 h8 P! \8 b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报国寺的文化市场,有人发现一本旧日记,日记的主人名叫董毅,1937年北平沦陷时董毅正在辅仁大学国文系读书,他的日记也记录了当时的北平生活。(近来自阴历年以后,物价飞涨不已,白糖迄今已一元八分一斤,比肉还贵,肉有行无市有钱买不着肉,豆腐四分一块,昨买三块豆腐两把菠菜代价二毛。见面时人人皆为过日子问题,暗暗切齿发愁不已。)
# \2 c# s2 h, C- Y4 l2 \+ h4 `7 L9 ^; Q4 L' U
解说:华北沦陷后,全中国民声沸腾,上至国民政府各党派,地方个派系军队,下至农工商学与平民百姓,前所未有的一致发出抗日呼声。在“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便在陕北发出全国通电。
8 s0 w4 {$ h" P( r8 p8 K! U) ?3 q# C* ~% O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4 N3 L. d* |9 P' j5 r
- Y+ F9 S; f) ?" A
解说:蒋介石在7月17日,发表庐山宣言。" X4 ]2 I) [& X- |8 f, v

: q7 d2 H4 Q% v3 T(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t2 x1 O" D, ~* o5 z% Z

1 h- N$ `8 G+ ]3 ~, k6 ?解说:一场举国上下的全面抗战开始了,《北平日记》的记者,笔名桐古的学生后来逃出北平,投身华北抗日根据地,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宽贷 发表于 2014-7-10 17: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晓楠:在所有人都认为抗战将在华北展开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上海突然成为了世界媒体的焦点,蒋介石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听从了中国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战略分析,蒋百里认为中国自古由北往南无险可守,而自东向西中国将获得巨大的战略纵深,狂阔的内陆和越来越复杂的地势,将拖垮敌人。正所谓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另外上海外国人云集,辐射效应巨大蒋介石希望上海一战,能够使中国博得世界的同情。八一三淞沪抗战,也成为了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此时日本政府虽然还没有下最后侵华的决心,但全民的癫狂已经将日本推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6 M  b+ i. g* y9 K+ N  E  o) v* h1 C' z' o; A9 [* A
解说: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好战的狂潮席卷整个日本岛,一些新生儿的取名都特意选择了征服的“征”字,或者是胜利的“胜”字。上实际八十年代时,当年的这些日本少年,已到花甲,他们会想起当年的经历仍感慨不已。
  G. ^9 F) _4 J* W  X$ m. T
, S% e4 S5 B' [, h; b- O. ~, S(昭和十年,我大约小学三年级,那时我认为进行战争理所当然,打败外国人也理所当然,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从小我们对日本在战争中获胜,以及我们长大了要当兵就没半点怀疑。)
! e: I: |4 [4 w  L0 N1 O9 f- P4 f  k4 r
解说:1937年7月的上海,正笼罩战争到来前的恐慌中,“虹桥机场事件”后,战局几乎一触即发,在租界的国际外交团协调之下,中日双方表面上还在谈判,背后却已剑拔弩张。日本加紧撤退侨民,继续增兵上海。% a+ Q& z5 C& f% S

) e0 v' h- h' t% }" C  J: V* ~蒋介石则把驻防苏州的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部调入上海布防。7月底日本开始撤退长江延安的侨民,并且招募“义勇团”为上海备战,到8月12日,黄浦江内外已聚集了30多艘日本军舰,一百多架战机和大量火炮,装甲战车。更多的援军正源源不断从日本国内和华北战场运送而来。* ?+ a1 C# M( R+ u% S4 u8 f- S( @

7 i8 {$ L7 y' i! A8 d上海开战在即,人们纷纷逃离这座危险的城市,外滩十六铺码头,天天人头攒动离开上海的客船一票难求,上海市民张莲一家,在那时从上海逃到湖南,她回忆。, P( D3 J" T8 }, E% t

- F, `; ?' b  \  [8 j. U(祖母原想跟我们同去,但年老体弱怕经不起路途颠沛,我们出发点她点上香烛,叫我们一个个向菩萨磕头求得保佑,记得她说等你们回到上海时,怕见不到我了。)
( l- o5 X* n, |9 K% E2 S
2 v; K9 ~0 m! m4 _+ A解说:更多无法逃离的上海市民,则涌入位于市中心的公共租界,陈存仁是当时上海滩的名医,他开车上班时被逃往租界的难民堵在了路上。8 f. i: v5 k: s% O2 s
* M; p9 j1 L6 J: H3 n4 ^) N
(数十万老百姓扶老携幼地由闸北逃入租界,我坐着汽车想开进去,可是人潮正在冲涌出来。车辆简直无路可走。)
: O3 B' Z2 w5 F$ H" b. D7 }5 @4 T$ C! V7 X/ B% m. @( n8 o
解说:银行门口也排起了长队,人们急着提款以备战时应急,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资金外逃,在战事爆发的第二天,包布了金融管制办法,规定从8月16日起上海市民每周只能从银行提取活期存款的5%作为生活费用,上线为法币150元。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徐堪非常清楚当时的情形。
' t7 T+ |/ |* t( O% ?( T2 o8 g! m4 a2 |5 a0 e4 y* D
(此次战事酝酿月余之久,而最后两星期最为严重,债事跌落竟向银行提存,为数极巨。太康、恒利两银行即因此倒闭,整个金融立有崩溃之余。)1 W( z0 D1 L5 N: Q1 j& ^& I

' T2 f$ _0 D" v- s) j4 R  `! I解说:1937先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越过租界,在八字要一带与中国军队交火,张治中本想先发制人计划在13日先向日军发起攻击,但蒋介石对国际外交团的调停还抱有幻想,急电阻止了张治中,直至谈判破裂。蒋介石才发出,“赶敌人下海”的指令。14日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飞临上海上空,中国军队也在下午向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总攻。
# y! s  b* t$ C  O2 z5 L8 e" Z+ w) w/ ~  r1 w, h" a% y& Z
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8月14日外电,中国空军出现在浦江上空向日舰投弹轰炸,日舰纷纷放高射炮,华机好不畏缩盘旋于高射炮之烟雾中奋勇轰炸,市民赴外滩及各大厦屋顶观战者颇为热烈。曹聚仁是上海著名报人,战事爆发时他还新婚妻子邓珂云正在南京路上,曹聚仁回忆。
& T) l6 K( t& S9 l
+ {% y+ H6 [) a, F(一枚一千镑重的炸弹,落在大世界门口,恰好是行人群集处,闯下了滔天大祸,伤亡两千零二十一人,那个坑穴有一丈半深,两丈直径。我还看见青年会的屋顶上,飞落了一只断腿。). H0 Q) o7 m: t( X' A! V6 ]4 P
2 o. w1 a7 C& o4 f3 o. y5 y/ |
解说:上海市民吴榕美的父亲,在战事爆发后从苏州逃回上海,险些丧命。吴榕美的叔叔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上午三哥从苏州回来了,他是为商事去的,十三号开战以来就隔在哪里了,他讲他二十余天的遭遇惊险万分,多次的化险为夷多次的死里逃生,把一家人都听呆了,母亲只在急着说“菩萨”“祖上有德啊”,把我听得又环线欢羡,又惊佩。我恨我没本领写成一片神话似的小说。)1 m" h" D& n) J
6 Q: C, b6 g9 ]. Z
解说:日本兵荻岛静夫是东京人,他于8月23日收到入伍令,随步兵第一师团增援上海,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战斗的残酷。# o  s8 x8 ?" U- Q
, L# R1 K* R  |( l' a) Q
(在敌军的反攻中,加纳部队也遭到全部歼灭的悲惨命运,整个连队只剩下两三百人了,死者的遗骸散于泥泞的田野中,看到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心中油然而生了致死等死的悲伤。母亲啊,阿正、阿新啊,再见,母亲在上我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尽孝了,阿正啊维持好我们的家,哥哥在前方打击敌人,家里的事全靠你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宽贷 发表于 2014-7-10 17: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滞留上海的日本侨民,版本义一家,躲进虹口日租界的一家医院里,他亲眼目睹日本伤兵的惨状。* ^; H3 H! W* L+ e- C0 k4 W7 C& }! }

1 j2 x& j3 s. ^0 T1 r0 _- k(医院里到处是日本的负伤士兵,我无法用抽象的语言来形容,手足无全的,无法站立的这就是战争的全部,伤兵们说得最多的词是“妈妈”。日本兵死前不是都得说天皇笔下万岁吗?这样的话我从没听见过。)$ x$ r/ z' K* R

" R4 v8 Z- ?& M4 f7 |& {解说:随着日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到来,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战事陷入被动因此不得不向苏州河南岸撤退,淞沪会战最后的战斗发生在苏州河备案的四行仓库,当大部分中国军队撤离后,蒋介石为争取国际同情留下了一支四百人的队伍,他们是88师262旅524团,谢晋元是该团副团长。
5 P& m, a3 M% ^( }% h7 u0 F# w3 O! `7 |& I1 U; L; z/ s) x
(我父亲问士兵们,这是什么地方?有人说这是四行仓库,有人说这是88师的司令部,我父亲说都不是,这里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什么88师的司令部,这里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 |. Z8 y) w1 b$ f. v8 P1 U4 A+ v8 v
" s! D9 i2 e8 }* B
解说:四行仓库的战斗打响,很多外国使节军事观察员的上海市民,在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借隔河观战,其中一名童子军少女名叫杨慧敏,他见四行仓库前方是日本太阳旗,后方是英国米字旗,便萌生了让仓库上升起中华民国国旗的念头,10月28日深夜,杨慧敏将一面四米长的巨大国旗裹在身上,冒着危险爬过分界线从窗口钻进了四行仓库。5 G0 n+ `" O) L* S' D) f
  `. s+ _. t) O; C3 d% ?/ c
(我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现给他们,在朦胧的灯光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留下泪来了。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在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的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声。但那神圣而严肃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都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t! _$ {! J) T; n$ _: x3 R

$ k6 C+ A2 ^+ K: C% X' b/ F9 r解说:谢晋元和四百名士兵在四行仓库坚守四天后,奉命撤入租界,一位叫罗贝尔?基朗的法国侨民,目睹了当时的情景。
6 Y$ ?+ q9 t; i+ h! O; @( F/ {) Z6 N' C0 o! f: j
(在一个市场旁,法国兵围住了他们,这些少年呆立着,拿着德制步枪和德式钢盔,他们满脸是泪,激动得浑身颤抖,发出了好像受伤的动物一样的吼声。)4 H+ R# m  X& |; H- W1 J. d

) b2 g" k" X8 {: M解说:中国士兵撤出四行仓库也意味着“淞沪会战”落下大幕,1937年11月13日,随着国民政府发布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终告结束,这是日本导演龟井文夫拍摄的纪录片,片中是日军攻占上海后的入城仪式,被强迫前来迎接的上海市民脸上没有一丝笑意,影片在日本国内公映时,这个不合时宜的长镜头被日本均不删掉了,一年后一名书名白华的作者,在《上海生活》杂志上发表了这样的感慨。9 j! r& S( `: G* m) o
* Z8 J" _9 M9 e
(时间一年多了,苏州河的血腥气洗刷了,不没有洗刷,正沉淀在水底层,暂时河面是恢复了平静,可是,可是河边一片焦土,就是劫痕没有磨灭的告诉。)陈晓楠: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投入了近百万军队,中国军队伤亡二十九万余人,日军伤亡四万多人。日军在“七七事变”之后,曾经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多月,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的梦想受挫,蒋夫人宋美龄在一次对美国的广播中这样说,“中国人在懦弱的污名下,苦苦挣扎了很多年,现在我们将一直战斗到胜利,或折断双腿倒下,即使是我们美丽的土地,及悠久的历史和它的渴望淹没在血泊中。”' @$ G/ ]* w$ [9 v! h3 E; s

; ^/ c, x/ I; X8 F对于上海的战事并没有获得中国所期待的,来自所谓文明世界的援助,宋美龄说,“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在乎,我们似乎回到了野蛮时代,西方的沉默是文明的胜利,还是所谓西方的高尚道德的丧钟呢?”她质问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