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凤凰卫视7月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33年北平故宫的珍宝被伪装起来,悄悄南运,因为日本人已经步步紧逼,国民政府为了保全华北在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当中,默认了日本对北平以北,所有中国领土的占领,这一协定引发了中国人新一轮的抗议浪潮。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不忍想,不忍看,有志者,奋起行动,还我河山。” 财政部的部长宋子文,也通过提高日本商品的进口关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蒋介石在日记这样写到,“我一息尚存绝不会停止与敌战斗。”他把华北的暂时平静看作中国的喘息之机,但日本人不会给中国这个机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解说:1937年7月的一天夜里,八岁的米涛被家人从梦中叫醒,他家在河北定县,离卢沟桥不远,数十年后他在美国达拉斯,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旁边的二哥也好像刚被叫醒,姐姐领着我们从西屋走到东屋,煤油罩子灯把屋内照得通亮,父亲说日本鬼子在卢沟桥发动进攻了,离咱们这里只有百十里路,又沿铁路线,说到就到怎么办。大家觉得还是躲一躲的好,就是往西走,离铁路线越远越好,因此大家赶紧收拾一下,带些必要的衣物,套上骡车,五六家子趁夜往西走。) 解说:米涛后来才知道,迫使他们全家连夜逃亡的原因,就是“卢沟桥事变”。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军中强硬派已在鼓吹只要对“对华北一击”中国便会乞和投降,在日本东京的非正式场合,也有这样的传言。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华北驻屯军借口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欲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日军于次日凌晨炮击宛平城,驻守宛平城的29军一部愤然还击,“卢沟桥事变”爆发。事变后日本军方公开表示,不会扩大战士,当时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为29军军长宋哲元,他亲赴天津与日方谈判,北平学生邓云乡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开始头几天,人们并不完全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幻想这是局部问题,很快通过谈判就能解决,市面上最初几天还比较正常,城门也未关,去天津去保定去张家口的火车还战场通行,粮食、蔬菜、煤炭等物价一时也未波动。) 解说:在与中国政府谈判的同时,日本内阁却通过了向华北增兵的议案,决定扩大对华战争,而国民政府仍旧不能准确判断局势,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后还是做出了“应战而不求战”的决策,他在7月17日的庐山讲话中说。(现在冲突的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让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的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解说:宋哲元山东乐陵县人,出身西北军曾是冯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中原大战后接受国民政府的收编,宋哲元对蒋介石一直怀有戒心,他希望和日军签订停战协议,和平解决华北问题。但日本人却利用谈判的机会,从东北和朝鲜及日本国内,向平津集结了六万军队。对于宋哲元的态度,蒋介石也有所察觉,他在7月13日给宋哲元的电报中写到。 (今日对倭之道,惟在团结内部激励军心,绝对与中央一致,勿受敌欺,则胜矣,除此之外皆为绝路。) / V |+ B/ ^; o/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