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868
- 主题
顾问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本帖最后由 宋词三百首 于 2014-7-10 23:13 编辑 3 ?; c" d3 [# Z, X# [ N8 l' A5 A
# I- L' g5 ?' ?+ | 周恩来盛怒的特大外交丑闻
; Z7 T; B, x J& A; a3 f+ z3 a# H5 `& ] [2 c
“文革”期间,由于我国的外交工作人员疏忽而导致一场巨大的外交事故的发生,此事件被周恩来认为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特大外交丑闻。
& Q7 R8 M. L+ Q8 s; P ! \; z9 N R7 A
误入以色列使馆7 D% ]* A& F* j
) |' O' R% g8 _2 ` U
1973年5月7日中午,中国驻希腊大使周伯萍外出归来,在大使馆区看到很多车辆来往,心想是否有什么外交活动,便让翻译回馆查看是否有请帖。翻译回馆后从值班人员那里得到报告,说当天中午科威特大使馆有国庆招待会,只剩下10多分钟的时间了,周伯萍听到报告后,赶紧驱车前往。但其实那个翻译在匆忙中并没有看请帖,而那个值班员看到有一张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的请帖,大使的名字叫科威克,便误以为是科威特大使馆。
j! N4 e: J' c) X 当时的周伯萍因为过于匆忙,自己没有按照程序亲自将请帖过目。当他们出了中国大使馆后,就随着车多人多和有警察引路的方向走,鬼使神差般地进了以色列的大使馆。) k/ V# h; \& i* P- |- R; I$ a
* b4 P% F( j! @- E0 S0 d6 h M; w 翻译错把“这里”翻成“雅典”3 i& U) ^) \0 B6 M; e3 X
5 W0 D1 @! f1 Z8 q* C0 ^/ O 当时周伯萍既没有见过科威特大使,也没有见过以色列大使,以为站在门口迎接的就是科威特大使,下车后就和他握手,匆忙中就连挂在门口的以色列国旗都没有细看。此时,站在门口的《纽约时报》记者看到中国大使前来以色列大使馆,觉得非常意外,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对以色列一直不予承认。美国记者便问周伯萍:“来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要承认以色列?”他问的是“这里”,因为读音相近被翻译错误地翻成“雅典”,周伯萍以为这是西方媒体的无理挑衅,便一句话顶了回去。' V! o! T" {8 w4 g* V5 \
第2天,《纽约时报》就中国大使到场祝贺以色列国庆发了报道。从罗马尼亚大使那里得知事件真相的周伯萍这才如梦初醒,他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国际“反华势力”定会以此事大做文章,离间中国与政治盟友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势同水火),为防止事态扩大,周大使向希腊外交部和各阿拉伯国家解释,此事件系工作失误所致,中国外交政策不变,不久外交部要他立即回国。
# f9 q# k% Y. |" k6 n
0 W( S8 b9 w, M) l 周恩来定性此事为特大丑闻
+ B( v! U) c3 h0 \# ~: Y* ^
8 ]/ h+ u1 o1 z9 i/ a 周伯萍回国后得知周恩来已经将此事定性为“特大丑闻”。说是“十分严重、极为荒唐的政治错误,成为外交界的丑闻,影响极坏”。在国务院此后召开的国务会议上,周恩来盛怒道:“美国出了水门事件,中国也出了雅典事件,雅典事件主角姓周,真是周门不幸!”本以为要倒大霉的周伯萍却没有栽倒。在关键时刻,毛泽东救了他。毛泽东在由总理办公室起草、以外交部名义上送的报告中删掉“十分极为荒唐、极为严重的政治错误”,改为“是没有调查研究的结果”,并把周伯萍对错误的认识从“较好” 改为“很好”。
1 y* W9 U. ?& a$ |, G) b2 A) R! a 毛泽东的批示转送给周恩来后,周恩来要求外交部根据主席批示重新估计错误性质,对周伯萍要鼓励。因此周伯萍此后不但没有被免职,反而调任驻阿尔及利亚和扎伊尔大使。
7 \" H0 J; ]. m8 Y1 m G4 ?$ B" \6 r0 u, S& ?& v
" c: e9 J3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