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55859|回复: 4
收起左侧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在于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骚你头 发表于 2014-7-21 1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没有完成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日本,甲午战争都是非常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了未来百年国运的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给出了大清只能被时代淘汰的最后证明,也给了日本一个证明明治维新的正确性和明治维新的成果的机会。
当时的大清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已经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如果大清还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的话,不像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样搞一个彻底的改革是不行的,可是以西太后为首的大清朝没有这个认识,也没有这个愿望,还没有这个决心,更没有这个能力。
大清的问题在表面上看来是列强袭来,纷纷要求割地赔款,但解决方法不是买几支洋枪,几门大炮,几条军舰就能够混过去的了。大清的问题出在了统治政权的概念上。所谓大清,只是爱新觉罗家族,确切地说是皇上,或者在当时的环境下更确切地说,是西太后的私产,与别人一概无关。即使李鸿章大人顶着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也只不过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介奴才,只要爱新觉罗家族愿意,随时可以让他滚蛋。
李鸿章只是大清朝的承包商
打个现代社会的比方的话,李鸿章就仅仅是个承包商,他承包的是朝廷或者说是西太后的安全,这个承包商的工程设备就是那支北洋新军和北洋水师。所以在任何时候李鸿章必须首先考虑的是他作为承包商的地位的是否稳固,当然这个稳固还要取决于它的客户,也就是大清朝廷的不破产和支付能力,但是对于李鸿章来说,他本人经营的承包公司的不破产问题更加重要。
这样一来李鸿章及其清军在以后和甲午战争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就很容易解释了。割地赔款其实与李鸿章及其经营的公司无关,那是李鸿章的客户,大清朝廷的事。李鸿章所作的一切,都不是为了那个朝廷,更不用说是为了那个当时还不存在的“国家”,李鸿章只是在为在他自己的公司打算。而大清朝廷上下,则因为防卫的责任已经由李鸿章承担了,一旦出事,只是按照契约合同追究李鸿章及其手下的责任,这个大清朝到底会怎么样了,或者说爱新觉罗家族的财产损失是不会有人关心的。
用李鸿章自己的话给甲午战争以及北洋水师来作总结是最准确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裱糊裱糊,糊弄得了老佛爷,糊弄不了日本人。更不要说,糊弄到中途,连自己都被自己糊弄了,以为真的成了亚洲第一,从朝鲜危机一开始的傲慢,轻敌到中途的误算,错失良机一直到最后的无策无方,待毙威海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骚你头 发表于 2014-7-21 10: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走向近代化国家的标志: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z  C8 ~9 E& H0 i" o# ?
5 h  p5 l  J- w  g
日本呢?日本从十九世纪60年代末开始明治维新,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了由众议院和贵族院组成的议会,实现了在君主立宪制的国内政治统一和安定,开始了富国强兵。虽然还很落后,但在政治上日本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了。
* `5 x! j: i5 _6 r1 x8 D4 b. \* }0 E+ N0 W) N5 X8 k
幕府时代的日本被分成了许多藩国,但幕末和明治初期的日本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统一的国家意识。因为海对面的邻国,中国的遭遇使他们知道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恐怖,而英萨战争,马关战争这几场直接和列强们的交锋更让他们领教了列强们的蛮不讲理和可怕。因此建设一个强大的军队以保卫日本而不是保卫某个具体政权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当然后来这支“强大的军队”终于建成了,而日本也成为了列强的一员,这种统一的国家意识反过来成了国家主义,开始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和掠夺那是后文的内容了。4 `- S; N- t7 h( r1 }; D' s

% S# r5 i9 |: S! d9 k4 D, b就是说甲午之战,实际上是发生在两种政体概念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皇朝和新兴的现代国家之间的战争,在大清这边是为朝廷而战,在日本则是为国家而战,实际上十年以后的日俄战争还是一场这样的战争,这种不同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因此研究这两场战争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除此之外的都是枝节,并不影响大势的走向。
' `* p# {% W/ d' h3 Y
% o1 I, A. j# `; k. S从表面上来说,甲午战争起源于“东学党之乱”,实际上经济要素才是引起甲午战争的最重要因素。
# m* r+ k5 J- \5 s/ c9 X
! B( a4 B3 W/ r8 A& Q* ]“日本已经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种现代意义国家的标志就是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到甲午战争前夕的1892年,日本的对大清(包含香港)的出口额达到了1965万日元,占日本全部出口总额的21.5%,比1884年增长了三倍。而从中国进口的光棉花一项在从1887年开始的五年内就从82万日元增加到了7.5倍的600万日元。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清日之间贸易还是几乎全部掌握在大清商人手中的,日本商人仅仅是三井物产在上海和天津开设了两家支店而已。* T: r; y, s# D3 S1 v9 J) {6 ^

* A* p7 M  E; |: [) @和所有国家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纺织业就是产业资本的代名词。日本从1887年开始的五年中,纺织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五倍,生产量增长了九倍,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所有新兴的国家一样,当时的日本拥有的是最新式的设备,但却有最低廉的人工。比如一捆20支棉纱,在印度制造成本是17.76日元,而日本只需要11.03日元!
$ ~* Z" f  U9 G3 H$ i+ o+ g& O6 F& q7 y
但是1894年上海的市场价格却不是这样,上海市场价格是印度产棉纱94.54日元/捆,而日本产棉纱是97.2日元/捆,日本产棉纱没有竞争力。这是因为日本产棉纱要加上4.01日元的棉花原料运费和被日本海关课去的棉花进口税和棉纱出口税总共4.90日元。在日本采取了减免进出口关税以后日本产品还是无法与印度产品竞争。6 o; Z3 P  ^5 [8 u0 m. i
1 m- e, s5 P; [: B  g
日本产业资本把目光放到了在上海直接设立棉纱厂和纺织厂上面,1887年日本第一银行头取(董事长),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涉泽荣一就提出了这个建议,但被清朝拒绝。三井物产只好迂回通过和英国怡和洋行起出资在上海办厂。/ y6 ^* j$ A5 e1 v* s8 m8 n
" \# p1 \$ E* R8 n% t
日本发动战争实际为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1 _7 z, O( W  Y; k( M+ I& y" l5 s' m6 [& _) |$ }( R& t4 H& f
形势就是这样,日本的产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急切地需要着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广袤的中国大陆怎么不让日本的产业资本垂涎欲滴?但是日本人都知道,要进入中国大陆,一定要征服隔在中日两国之间而又距离日本最近的朝鲜半岛。
0 M5 p6 N! U$ z: |! |. R. Z! C5 I% j4 d
有这么一种说法:最可悲的国家是半岛国家,因为他们几乎永远得不到安宁。看看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就能知道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 l# i( T4 V5 o9 m
8 g' W3 m7 N% r- J3 V6 V5 e, ?0 M% c朝鲜,这个位于亚洲东北部从中国东北部朝着东南方从日本还斜着伸向黄海的南北长达两千两百华里的半岛,一百多年来一直到现在还继续在扮演着“东亚热点”的角色。而充满了战争和流血的现代东亚史的原点,也正是从朝鲜半岛开始的。- f' _; W, A3 u2 P

& X8 h5 F3 b6 {朝鲜的周围有大清,俄罗斯和日本这三个大国,这三个国家对朝鲜的看法和想法各有不同,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朝鲜只是一个有时候会来朝朝贡,需要赏赐点什么的属国。出于“中央帝国”的威严和传统,大清并没有在朝鲜半岛寻找过什么经济利益,大清需要的是“拥有属国”这件事本身给大清带来的尊严;对于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里,做梦都想着温暖的南方乐园的俄国来说,朝鲜则意味着一个能提供通往海洋的不冻港的地方;而对于刚刚明白当时统治着这个世界的丛林准则,完成了明治维新,急着要在这个丛林准则下得到能够存活的一席之地的日本来说呢?用一句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话来说,朝鲜是“一把刺向日本腹部的利剑”。
) ?/ e4 t3 E& D$ b0 w: L/ B
% J# x( G$ k. c& j) q1866年和1871年法国和美国曾经都进攻过位于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汉江出海口的韩国第五大岛江华岛,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这两次列强的侵略最后都是仅以“洋扰”而结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无论法国还是美国并没有真正准备入侵朝鲜半岛,因为在他们通向朝鲜半岛路途的前面有着更加美味可口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大陆市场。
$ C7 B& y4 K2 L7 p5 J
6 d# t2 M+ S& H" \5 }* s$ t然而日本就不同了,在十九世纪的当时朝鲜半岛的经济价值可能确实不大。但就像那份真伪不明的《田中奏折》所说:“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日本要想前往可口的中国大陆,就必须先通过不那么可口的朝鲜。朝鲜,是日本走向世界的第一块跳板。) O4 L  L' o- M9 }5 P1 c! h

# W+ K% ^$ v& y* z也就是说,财阀的需要才是甲午战争的真正动力。; r4 K" g0 |$ O
& @* h2 J, O0 }/ L1 E0 o- z( u
二战后麦克阿瑟进驻日本之后进行了民主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财阀解体”,就是解散控制了日本经济的财阀,使之成为普通的企业。麦克阿瑟认为财阀企业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确实日本的财阀基本上都是得益于各种对内对外战争而成长起来的,而具备了影响国家政策的财阀们在争夺市场的竞争中又很自然地会诉诸于武力,因此麦克阿瑟的政策是正确的。
7 i/ ]" |2 x- F7 F; m+ U) z1 c6 D3 ]3 \9 s
被麦克阿瑟解体之后,现在日本已经不再有原来意义上的财阀了,虽然“三井”,“三菱”等财阀的名称还残留了下来,但那只是一种表明企业渊源的符号,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一个什么“三井”或者“三菱”的企业集团,那种名称只表明了一种感情上的怀旧。 2 |: w# T2 J. O! k- d$ `
$ c/ i, x6 w$ o) o- i0 g5 }0 g,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联保 发表于 2014-7-24 15: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娱乐艺术 发表于 2014-8-28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娱乐艺术 发表于 2014-8-28 16: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