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香见恨晚 于 2015-10-31 00:29 编辑
: ]4 T0 w! {- V! }, {/ k# z' ]% F1 y8 z# C6 l2 Q3 j
' n, \: r8 P, [! X% Q
我的童年(一) : C+ [4 ]7 g+ K1 M6 l+ R5 N8 k
! ]# F0 ?7 D2 W" o1 I 我生于1970年正月29日,上面俩个哥,听母亲说是三个,在我二岁那年老大得了病夭折了。母亲祈盼能
生个女儿。那时 家庭成分不好,是个“黑五类”,母亲生了我第三天就挂着牌子游村了,从小我就 多病,听村里的大人说, 有一次生病了,吃药都不管用,家里没辙了,认为也就这样了,一次别人 家宰了头猪,母亲要了一点肉回来,蒸着给我吃,这点肉还真管用,我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村里的 人说我是“好吃”。母亲后来说,那是营养跟不上。几个月大到二三岁,我一直呼吸不畅通,喉咙里 发出一种声音,也许能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那还会在乎这些(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症状也消失了)
" ^4 [, R% @1 F. z0 \2 L/ } 母亲接二连三生了两个妹妹,生产队按“工分”分口粮,我家只有父母是劳动力,大人出去开工了,就把我们 三姐妹关在家里,父亲还会到其他生产队去烧砖窑,父亲烧窑的技术那时是数一数二的好手,那也算工分。除 了在生产队开工,父亲还要定时去双红村小学接受关押。双红村小学座落于双红九组后山上,上山的阶梯又高 又陡,因为父亲很老实本份,也就无需看押人员守在那了。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大哥已经上小学了,有时放学 就和父亲一起回家,我带着妹妹偶尔也去学校里陪着父亲。村里还有一个人同时也被关押着,记得有一天,那 人的女儿来送饭,才走到阶梯的一半,别人对她说不用送饭了,她父亲已经“畏罪自杀”了,学校里已经宣布 学生放假,我看到另一间教室隔离了,用课桌把走廊拦着,看到村里那送饭的“姑姑”在地上嚎啕大哭,我对 “畏罪自杀”很不能理解,又似懂非懂。- D s! _! s' L1 ]- J
6 L F2 h% p/ J; l" p5 r, u; U: a 常常我会一个人去看父亲,那时走路很能摔跤,右膝盖摔了一次又一次,伤疤总不见好,以至走路都辛苦了, 在学校里我也没告诉父亲。深秋的晚上特别凉,母亲带着手电筒来接父亲,再背着我,去“台下”村一个 村干部家,那家人都围着灶台吃着刚出锅的红薯,母亲好像有事在求他。踩着夜色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父 母替换着背着我,我听不 懂大人在说的话,心里只惦记着刚才那热气腾腾的红薯。. \+ I' t: w% U7 W8 J' n
& g2 Q6 S3 T6 n6 g& n: b& T. n 家是青砖瓦的老房子,分上下厅,正厅两边分左右厢房,全村里的祭祀,黑白喜事都在这正厅办,这里就是我/ e6 M/ D) l3 d
们玩耍的乐园,捉迷藏,过家家,后来村里来了一个城里的女知青,也许在这里是无所事事,办了一家简陋 的幼儿园,用一排排砖块叠着,上面放一长长的木板,作我们的课桌,没有书本,那知青就在黑板上写上字 母教我们读,上了一二个月,那知青返回城了,也就不了了之。3 e% |0 J8 V# R% c* }& @) b
' f, e- d- A8 E( W- g8 A+ S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大人们忙着大扫除,我们就忙着倒计时,村里人常在过年时买年画贴在墙上,其实
' [) |6 Y& w8 a/ Q. ? 年年见到的年画也只是一种,“毛主席”的大头像,那是人人敬仰的人物,在我们心里,那只是一张纸而已, 父亲也会用红纸剪一条条的窗花,但我们不是贴在窗上,而是糊在年画的周围,这样能感觉到了过年的氛围, 平常见不到的 和吃不到的,也只有在过年才能享用。 S1 i. o. }6 o5 r' B- Y* P
" j9 ~" r l# h C7 G
外婆住在三都圩场,离我家只有一里多路,中间隔着一条小河,供销社要是有布匹快卖完了,外婆就会捎信来,
5 i# c+ |# Y+ n9 z" K& _8 D! m 要母亲去供销社“拣布尾”,然后母亲拿着布票去了。我和妹妹一直以为是在地上拣,常常见到母亲拿着色 彩鲜艳的布匹,但穿在我们身上却总是青蓝色,令我们很不解,长大了才知道她为了耐脏,把这些色彩鲜艳 的布匹染成其他色了。
! u6 d5 m. I8 A; C2 i 4 D& u( U D, F6 M& L( g
兄弟姐妹大了,粮食也就不够吃了,大年一过,存粮也就捉襟见肘。母亲每个早上就想着去谁家借米,灶上锅里
2 U8 x7 P' y5 G/ B 的水在烧,我们都等着母亲借米下锅,借米下锅的日子要到五六月份,第一季的稻谷成熟才算结束。六岁时, 一天,也不知道大人们从哪来的黑布,个个手臂上系着,即使下地开工也系着,听大人们议论毛主席逝世了, 全国上下悲 痛,在我的心里只知道他们说的就是常年呆在墙上年画里的人。
1 U# }! {" U, P5 \! c' x
/ \, E, V; `: Z+ ]$ l 我家隔壁有个资老师,从小就觉得她的声音特别优美动听。一天上午,我在厢房里帮母亲做事,听到她叫父亲,
$ A. D S* L* y$ N( q 问我是否已到学龄,从她这儿报名,我出来看到她手里拿着本子与笔,父亲报上我的年龄,和姓名,我第一 次听到我有个“张七玲”的名字,父母管我一直叫“大妹”,对这个“初来咋到”的名字,我听着很陌生...... .待续
+ B( x1 E# t* c& x, ]: q* i
* @7 |9 z/ `' {! S7 i, g2 u' B$ y# I; F3 l P, g6 t) [
% m0 F- n: p" W- F7 B. s' |# s" H0 A3 B3 L% {8 A, `+ R2 n
; K, ^4 z2 C. {/ V& t+ j3 P& t* ^7 J/ I! F( T
4 n& p" a' W6 N/ g6 G" P7 J4 E2 S# i- W& m# k, f# t% O
( X. O! z* z; }
. r% L' U( E8 [$ H) W
5 n `# |+ N* P! i0 N8 k/ ]3 X6 f7 q Z* k
' ~8 b( }' _# n2 j
7 ?4 F: a& l9 v0 e9 J
5 W2 z, ~0 w' R% x o( \* j" k* a) F1 p. D" t9 V
: V/ V- z- M5 L$ h
0 @: X1 C7 ?- N; ?
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 T4 x) x2 _3 U' z* k( q+ U0 a0 w2 D7 D+ o5 ]8 \
8 L1 |& D* O( y Z2 Q7 Q# U$ r; G
- {) F0 J; w S5 {3 q
# I% P: l( J/ E8 G
! E+ Q0 m+ n6 y7 [" K9 F4 W. [3 }: s* l! g4 K B! K
4 R( a( k! A( ? C; G+ d' M! z. |4 D6 d, K2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