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仁义镇茶丰村的一条简易泥土公路旁,静静地立着一座清代“节孝亭”,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清道光二十五(1845)年,茶丰村谭家湾的谭辉球老先生为其母谢太君所建。古亭经历近二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伫立在漫漫古驿道,方便过往行人歇脚饮茶休憩。它就这样一直守候在马横塘畔,默默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古老而庄严。这条关津古驿道由耒阳西乡地区通往邻县常宁阳嘉州山冲(当地俗称十里洞)。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为那些旅途劳累,干渴难当、行迹匆匆的来往行人,提供了一方阴凉解渴歇歇脚之处,更默默见证了十里洞春去秋来流年岁月的变迁。 旧时节孝亭是封建时代皇帝为标榜"以孝治天下",褒奖妇女守节孝道,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杆。凡守寡贞节,又孝事翁姑,在村中有名气的,就由地方官员申报,朝廷批准,赐建节孝亭或牌坊,树为节妇典范。另如寡妇育儿成才,考试做官者,也可直接向皇帝申请,建亭坊表彰母节,并立碑以流芳百世,故有“一座贞节亭、百年幸酸泪”之说。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里,自古以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们听从着祖训父辈们的教诲,遵守着三从四德,伴着自己心底的梦,默默祈求着自己的命运。那些被旌表得此殊荣的女人都知道守节的苦,可是她们仍然没能反抗拒绝,而是继续鼓励下一代的女人们继续守节,长期处于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女人们,渐渐变得习惯和无奈的接受。
( S* U' f$ s/ ^. {+ }
! l1 J5 F7 T5 n1 l. P/ D2 i 耒阳市茶丰村的清代节孝亭是谭辉球老先生为彰显慈母谢太君的功德,弘扬节孝,报由当地县令奏请朝廷准许修建,亭内石柱上的碑刻记载其母谢太君的节孝事迹。谭母谢太君,时年十八与谭公结为夫妻,婚后半年,丈夫就不幸去世了,并留下遗腹子一位。自此,谭母谢太君“躬亲抚骨、彻尽其力、日耕夜纺、举持家务、钱米出入、内操外持、有条不紊、谦恭贤淑,闾里堪赞、孀居四旬、母仪桑梓”正是因为有了谭母谢太君的坚贞不渝、忍辱负重,才求得上天庇佑,家业旺盛,后嗣兴达。其节孝事迹记载入本地谭家湾的《谭氏通谱》中,当时省考举人谢斌路过此地,仰其贞洁孝道,赋诗一首缅怀: 深羡金门阃范彰、冰心应与月同光,
* h9 U, ~4 ^* V/ `$ d% e) s. S/ }' E' H! \& @4 u- ]
偶成半载频分镜、夫背九旬始弄璋。
% ]/ n/ G _/ I$ }# W7 i! r* g1 H+ O; K
能抚遗骨成伟器,还瞻后裔满华堂,
& X, Z* A/ a# B1 K* X
% a1 P0 |+ ^4 \7 t! G 历观节孝从来少,从古至今堪赞扬。4 J- t2 v$ x3 f
* ?' _) V& u1 a% S- @
这座古亭建造朴素、形状庄严,呈东西走向,木石结构,长8米、宽6米,占地面积48平方米,整亭的形状是由6根大石柱支撑整个亭身,亭脊置花瓶状石雕,亭内左右第二根中柱刻有建亭纪事,纪事碑刻长7米,宽约5米,左侧横梁上阳刻“节孝风高”四字,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体已模糊不清,亭梁为三条方木梁,硬山顶,飞檐翘角,上饰狮凤纹,柱顶垒架木质抬梁,工艺比较精美。亭脚基石宽27厘米,高23厘米,为长方形凳状,可供游人落脚避雨休息。 古老的“节孝亭”是封建社会产物,更是维护封建道德的标志,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另一层面的教育意义。"孝"为百善之首,它能促进国家安治,民族团结,家庭和睦,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茶丰村的“节孝亭”是我市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清代古亭类建筑之一,曾记载入1997年《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乡土文学《诗礼洞记》中。它的存在和发现,填补了耒阳古亭遗存类型的空白,也丰富了耒阳作为“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了解茶丰村大清时期人文关系,社会关系有效的史实记载,为研究清代的一些地方风俗史料提供证据,这些都是超出本地区村史或族谱的内容,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6 y& M# T+ U6 z9 J/ T
( d) T5 {( T5 j" v" i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