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8808
- 主题
高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与领导及同事走在精准扶贫的路上,透过乡村精致的别墅与气派的华庭忽然看到断垣残壁处那双坚强而无奈的双眼,特别是那位九十高龄Mzd时代的大队老支部书记,站在低矮的土坯房前,腰杆不屈面带微笑指着站在门前池塘边,身材瘦弱、口舔手指年过六十岁的智障儿子,说:我老了,要是搞易地扶贫搬迁,搬到镇上无田无土我养不起我的儿子,只要我还健在一天就养他一天吧。等我走了就靠国家了。看到这位曾经的老支书,我仿佛看到当年成千上万的那个时代的乡村干部的伟大形象,也感觉我的父亲站在眼前曾经教育我们从小如何做一个好人。当我看到一对八十岁的老夫妻从二间简陋的土坯房出来,当我们问起愿不愿意搬到镇上住政府建的小楼房时,俩口子笑着说:感谢党和政府,不过我的根在这,我还可以在这种点菜、还可以喂几只鸡,等到实在动不了的那一天再说吧。当我们走到另一对象户,一位七十岁的老父亲穿着一双雨靴从田间走上岸,顾不上满身的泥水给我们搬凳椅,村干部指着屋角站着傻笑的男人,告诉我们这是主人的痴呆儿子,当我们告诉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老人指着破败的砖瓦房说,拆除这房子可以,只是希望请政府给我留一间脚屋放农具好吗?离开时村干部轻轻告诉我们:刚才这位老人已是癌症晚期,但亲戚瞒着他的,这也出于无奈。' F4 z1 \) S1 L$ e6 I; C( ~
4 ?: I, r7 r: @+ K8 b# p5 X 凭北风削面、任寒霜浸身我自躬耕草野独钓寒江,心中自是波涛翻汹------! @7 t R) c0 u) z) `8 q$ a
+ f% T0 _+ Y6 @8 B 沉浮几曲?方谙世事深不可测。好比三十四年过去同窗再聚,曾经的年少青春已铬上了折旧一张容颜,已找不到当初的印痕。
% }3 K9 d$ D$ _; E1 |0 H' Y& b8 U1 Q- G" V
知遇多少?才觉人间妙不可言。就象前世今生相依轮回相续,今天的午间太阳却晒不干明日一件衣裳,却寻不见昔时的模样。
8 {* _( l f& P2 T8 @4 V. |
; ]$ s1 V$ n7 P9 \ _1 |5 O" K 鸡年说鸡
. M+ U1 r( U& j( G+ o- H! H$ Y; d0 d) V7 E
终于可以坐下来闲暇一番,鸡年说鸡。
: C$ E; ]. d$ R* d2 ~: Y2 F
: z0 _9 ~+ }- S( s v C 鸡自古就有报晓、护主、滋补、提神之功。所以过去平时主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是宰鸡杀鸭,酒席上绝不可缺的主菜是鸡,有无鸡不成席之说。而且过去女人怀孕分娩最好的营养补品是鸡汤。
9 `4 u* _6 X$ t' w1 D; W) {: _) }" ]- z+ E: i
这几千年留传来与鸡有关养生大法,随着科技进步让人们大喜以后质疑不断:原来一年到头才长到二斤左右的大肥鸡现在只要二个多月就可长成连走路都走不动的肉团团
3 y* G4 n, j/ |& q2 u& ]; Z$ Z. u
1 O: [4 `8 D# Z7 |$ H# ^% n3 J 激素配制的饲料让它们一日三餐高枕无忧,吃了睡,睡了长。不必担心鸡飞蛋打。就连过去我们小时候吃死猪死鸡肉也高兴象过大年。而现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圈养的猪鸡,‘人不是随便可近的,猪瘫痪不起、猪肉晚上发光其原因秘而不宣,什么禽流感、H7n9都是鸡的罪魁祸首了,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有时连手指头接触一下鸡也可能触成大祸!
: w; Y, l2 v; v4 r7 T
: g2 ~7 D2 Z- Q+ G; b% b 总记得二十年前同村一夫妇在小镇上做兽药生意,因店铺太小让其女儿睡在店后面,长到五六岁时,身体臃肿、乳房发育、胡须初现。其父带女到省属一医院就医,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却没有发现任何疾病,最后医生找到病因原来都是店内激素将女孩击熟了。后来才明白人们为何钟情土鸡、土鸡蛋,土潲猪、放草鱼。原来速生家禽、家兽已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毒菜无处不在,难不辨认。怪不得现在很多人一得病到医院一查就是癌症晚期,连一些小孩也逃不脱癌症的魔爪。有人说现在上馆子、吃酒席就好比在吸毒。甚至说,招待最尊贵的客人是在自家厨房,表面的应付是在酒店,生计所迫是在排档。
0 K& F( @, X$ h
- O8 d" D* X8 } m 因为去年几地发生与鸡有关的病例,人们似乎谈鸡色变。
/ j6 S8 u* h3 m, m
7 l$ U) w( b8 i 春节前夕,一例H7N9病例也发生在这个城市,患者至今生死未卜。腊月二十七,春节临近,当地一养鸡大户担几十只鸡去市里卖,谁知大半天未卖出一只鸡,回家路上终于卖了二十只鸡,回家剩下的鸡放回鸡舍,想不到第二天一下子死了二千多只鸡,好在当地政府火速采取应急措施,上报!隔离!消毒!送检!深埋!经权威部门检测属非传染病。
+ \% M3 v3 J, @( S: O( y+ B' O) l5 q1 N6 x$ Q) I5 f' z
年根景致1 \0 i/ G& i* X" }
3 }" g3 n! O& y! W
从春节前二三天,浩浩荡荡的的村外出务工者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车流将乡村道路塞得更窄,一年一 次偶遇的招呼声、车辆鸣叫声、鸡鸣犬叫声将宁静的乡村唤醒,让寂静的村落终于有了年味,乡村集镇穿梭的人流将冰冻食品、速成熟食、外地水果大包小包拎回家中,最热闹的时候应是大年三十日晚上,虽然鞭炮声不象往年那样地动山摇,但断断续续的花炮声依然感受到传统春节的氛围。
+ D6 g4 Q* S y4 Y, q) J: ]9 `/ ~# l/ p
原来最期待是万众追棒的春晚已一年比一年冷落,任凭电视里春晚气氛喊得多么热烈,大家都低头忙着抢红包、发短信,时不时抬一下头张望一下电视,最后春晚收场了也不知演了何物?
" i3 J3 O6 s) Z# N) t) |4 d% M' T/ v" } ~6 s7 w
别样初一" z# G6 V- |& |8 {9 ?+ w
5 n" }" ^ ^# i* j! w0 O6 M# E! a4 b 今年的春节与近几年春节一样,从年前到年后的几天时间里气温从十几度一路高升到二十多度,仿佛已步入了初夏。的确是拜年的好时光,不过对乡村基层干部而言却是一场大考:因农村有春节拜祖年的习俗,大年三十日到正月初头不得休假。伴随新年初一早晨太阳东升,乡镇干部早已在政府院子里集结,相互道一声“新年好!”然后在八点半之前奔赴各自村道路岗位的村道路与村干部一道值勤,严防森林火灾!由于多年来已形成了惯例,大家也无所谓辛苦。唯一希望的是但愿不发生山火,好在现在宣传到位、处罚得力、防范周到。今年春节没有发生一起山火。甚至老天爷也同情这些卑微的基层干部,今年初三天气终于下起了小雨,大家终于可以回家拜年了。8 g4 L, ~1 N8 \# g% I
F' ` u: q K4 o& o# d3 I; C
飘浮赶年
* V2 A6 ?% G: E2 F
; N, Z6 y8 r( n9 r1 T 过去的拜年应是很隆重而庄严的事,现在一切都与时俱进变成了“赶年”。交通的便利让春节飘浮在路上,乡村年迈的父母在年前就得忙上忙下,哪怕实在行动不便也得简单将家收拾一下,等待后人回家过年。而有些没有牵挂的家庭干脆图简单在外面过年。特别是在外购有新房的家庭(按我们当地风俗,在新屋要过三个年才会一生平安),即使他们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或者将父母接到外地过年,或者在外过了大年三十日再在春节初一或初二赶回来拜年。拜年也不象过去每走户亲戚朋友都一定要坐一坐、聊一聊、喝杯茶、来杯酒、吃餐饭。现在除了兄弟姊妹家能坐下来吃餐饭已很不错了,至于七大姑八大表都出于象征性拜年,不论是小车还是摩托车,一到亲戚家打个招呼、喝杯热茶、掏个红包,不到一刻钟分钟就闪飘了。有的甚至连座也不落,向主人递个红包就转身向另一家拜年去。有的还要在本组或本族户内快速走一圈。二三天下来,年就算拜完了。再忙下自家一点事,到初六开始浩浩荡荡的赶年大军又返回到各自工作生活的城市。每个村落看到的是年迈的父母那张苍老的容颜挥动无力的双手强拉着哭着、喊着的孙儿孙女,孩子的父亲母亲抱着自已年幼的孩子,哄着、骗着眼中噙着泪花强装笑颜。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家庭在外尽最大努力将孩子带在自已身边抚育、读书。农村的留守儿童、独居少年比过去有所减少。也有的让自已年迈的父母接到外面与自已一起生活,但因农村老人传统观念或生活方式不同,99%的老人都不愿离开故乡,哪怕自已在老家再苦再累他们也觉得舒畅自然得多。$ X% R% ?7 w) W* z$ Y
h1 ^4 q& u) u0 _! w
从初六到初八这二天返城的高潮,过了初八,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就连过去从初八开始耍龙舞狮的民间活动也不见了,除了集镇街道还有热闹二天的耍灯外(每位参与者每天可以分得二百多元的红包),乡村的龙灯有的只在正月十五才象征性在本组走一圈,有的干脆早就不耍了。我想近年来春晚人气指数越来越低是不是也类似于农村的耍灯呢?
3 G. V" o& }& `; h' n& s; H3 ^ b4 M; ?; [$ ?7 Z
春节就这样一闪而过。昔日村落又回归原点,新的一年已开始了。& g$ Y9 n! Z- ~5 ?
( Y" ^1 T/ q. l. F C0 |
新年感悟
7 z0 O, V/ b5 a0 ?$ H
% w1 t, X( A/ J7 q. [ 我不知今年乡村又有哪些变化?包括我自已在内,但我从春节的过往中能感受到乡村快速变化的节奏。且生出几分疑虑来。5 V( k/ F: _! s# S {
$ q2 i2 z6 y' S( V1 ~& I5 @ 乡村田园的原味在哪里?
! J, O; F# ~# z5 ] p8 p2 y" x* @8 n
随着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劳动力老化,乡村能有耕作能力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土地荒芜随处可见。一直以来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发展农业、农村而来。但近年来感觉不到有多大变化,提倡农业产业化构想很美,收效甚微。走大户承包之路本该切合实际,但因投入大、成本高,收效不高,如果遇上极端天气很可能血本无归。比如去年一村民种三十亩油菜因天气原因不仅没赚一分钱反而亏八千多元。同时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率也带来农作物的安全隐患比如油菜收割时必须喷洒百草枯农药将油菜叶枯萎才能机械收割,但百草枯的部分毒性也同样被菜籽吸收,这样榨出来的油是否对身体有害?,就连过去种田收割稻谷直接可以装车出售,不再象过去还要风晒得一干二净,因为现有风干、碾米一条龙作业,这就是为什么从店里买来的大米没有自已太阳晒干碾出来的米好吃吧。
: x# o; [, m$ d w- u$ o- Y6 |/ L, s
记得早二年有外地人到这承包一百亩耕地种西瓜,良种礼品瓜出产早、个头均,且味道比蜜还甜,购买者络绎不绝。后来才知道这种瓜施用了甜蜜素与激素。老板搞了二年走人了。这是外地老板,而本地靠种菜大户呢如何呢?很多时新蔬菜为了赶季节、抢价钱同样也会使用激素之类的药物,有此这种瓜果收摘后当天就要卖出去,如果时间超过一天就变为一堆烂泥。有些为了农作物防范鼠患,现在使用一种药物只要投放在田间周围,就连蛇类靠近也得一命归西,老鼠更不得越雷池半步。原来以为只有城市才难买到好的农副产品,现在连农村集贸市场也如此。防止病虫害的农药使用失控已司空见惯。原来都说牛肉不掺假吧,现在真正吃草的牛也难得有了,一般是下半年从外地贩来再喂养饲料到春节时宰杀,就算商贩们牛肉不掺水味道也远不如真正吃草的牛肉了。人们总是说现在不论吃什么都感觉不到原来的味道呢。因为科技进步了,一切节奏都加快了,难道田园的原味不变吗? & I" n/ h# I' g& b9 G! }
' r* t. A2 z) p5 F, H) d9 T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单位要搞特供农产品基地,因为人类健康杀手无不从吃开始。要找到乡村的原味有些离不开传统的原始工序与自然规律,但原始方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我想当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时候,如何打造乡村田园生活的原汁原味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 s- s' Z( {9 } z4 D i
0 H8 x" b' t2 Y# A: m1 c 乡村老人的快乐在哪里?: I$ c1 `# k" x% T" |/ Z4 P
2 D' i3 A' B- i; D7 N6 R 时光飞转、残阳晚照,乡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有的独守洋楼别墅充当护卫,有的照顾儿孙晚辈操劳不停,有时作为子女特使行亲友人情,有的老人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特别是当病症缠身时,有些老人怕连累子女连个电话也不说一声。近年来出现一些孤独老人什么时辰死在家中也不得而知。我的母亲已八十三高龄,住在大弟的宽敞的楼房家,大弟一家六人全在外面,如果说没有特殊情况平时也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小弟一家也在外面。只有我在距老家不远的集镇上。本来住我家生活最合适吧,但老母亲就是不从。在家喂几只鸡、种二块菜,清早与当地一群老人在乡村水泥路上散步二公里,晚上守着电视看看新闻。好在邻居一些好心人对母亲很好,如发现哪天大门开晚一点都会去看望一下。但不论我及家人如何劝说不是不肯离开老家。今年春节大弟一家在外过年,让母亲早点来我家过年,老人就是不肯,非到年关二十七了才来,过正月初八就喊着要回去。) F% @9 v8 x+ f" }# G
& ~ Y, ~) ]) J9 x/ w 现在城里老人自发组成抱团养老模式,过去那些一起下乡上山的知青,在经历风风雨雨后都已步入晚年,他们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他们自发走到一起 组成老人之家,搞起了大锅饭AA制。虽然他们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可他们相互关照,寻找乐趣,让生活充满乐趣。而对农村而言,让政府牵头财政补助的形式以村或邻近几个小组为单位组建老人之家是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i9 ]2 z2 _$ O5 A+ {6 ]2 X6 n5 j
2 ]& X9 ?9 S/ A \ 乡村青年的家庭在哪里?
2 o0 r/ M \; K- n) H2 ~* Y5 M o. F" _. ^* ^/ [/ R
时代变了、乡村年青人的观念也变了。一些在外打拼的乡村人有的成为商场精英,有的融入城市一族。但大数只是迁徙的候鸟在城市与乡村间一年一次定期飘移。他们大多高中或大学毕业,他们不懂农活是什么概念。他们希望融入城市生活,虽然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市民化,但转换的成本让很多农家子弟望市兴叹。有的为了在城市有一室之居就得倾尽一代或几代家人的所有,这还要保证家人平平安安,千万不能生病。
, W; s% ?+ ]0 s, j2 T. k* ^( P1 S) B' l: c; _+ H; J) u
而在城市里为生计而奔忙的乡村年轻人,叫农三代吧(八0后、九0后),他们的价值观大多与时代同步。他们希望做轻松的活得体面的工资,甚至哪怕只要工作轻松点工资高低也无所谓。他们对生儿育女也象是完成一项任务,即使国家放开二胎有些年人轻也不愿生育二胎,如果不是父母亲的压力,就算全面取消计划生育相信农村年轻夫妻的生育愿望也不会提高。好在农村自八十年代取消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二个孩子。现在最辛苦最纠结是农二代(五0后、六0年后),他们不但要想想如何照顾好家中的老人,还要为子女操心,更还要效力农四代。这些农二代在流水线上承担最苦最累的活,有的长期处于污染甚至有毒有害环境中,他们大多没有医保、没有社保,他们工资虽低,但他们认为总比呆在家要强。他们如果在外生病也是强撑着,实在不行才走进医院。而外地生病住院回老家的农合报销手续繁烦、报比也低,好在今年国家出台政策将来可以全国联网。我的亲戚告诉我,她在广州一家电器厂打工,工厂喷漆的怪味夹着黑烟灰在空中飞舞,她们唯一的防护措施就只有戴个口罩。宿舍与厂房连在一起,床上桌上到处布满黑尘。我劝她早点离开那个地方,我告诉她老家有位搞电镀的喷漆工因长期从事那工作,虽然工资较高但五十多就死于癌症。那亲戚说,还做几年再说吧。& v% _0 p6 h3 \* ]1 D; a8 K1 _
B' }- @! y% R3 ~5 m3 s 现在的农二代知道根在故乡,他们不管走多远都惦念着故土,他们希望多辛苦几年为子孙后代减轻一些压力,也为自已老来有些依靠。然而农三代却认为,他们希望在城市站住脚跟,与五颜六色的都市风情融为一体,他们只知道家乡在哪里,却不知道家中的田土水在哪里,更无所谓农村土地确颁证那个证有什么意义。他们认为就连有些山沟的村落也日益消失,这个证只是研究农村政策的砖家坐在办公室所为而已。农三代身上已不再有泥土的芬香,他们朝着自已向往的路前行,哪怕不知道这条路有多漫长----------
4 C( }) q' x9 k1 H5 D, s, @1 Z
# U2 }, u4 D3 ~) e1 c' g 城乡一体的融合在哪里? 7 A% m+ k' s4 }7 a/ B. j# Z
: P1 }1 J8 T- P' a$ P r- X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当今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鼓励农民到城市购房,允许民工子女就近入学,融合城乡居民医保并轨、加强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等等,这些政策的确是非常好,但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一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6 b# N( C9 T4 g
( e- _1 w9 S1 j
一是高昂的房价让多少农家子弟买得起?就算倾尽全家几代财力买 上了房,还要住得起,住得起还得养得起。城市家庭父母大多有退休金,农村老人每月仅只百元左右的养老金,如果生活在城市靠什么去赡养老人? t/ ^+ E) Q6 t% n1 t( a! S
. Q4 m$ `; b# f( l 二是高昂的教育投入有多少农家人负是起?大多数人都算过账,城里人培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百万才行。这个数对于一般农家来说有多沉重,有几人能负担得起?这还不包括生病就医、购房买车、婚娶生子。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位成员生病住院哪将意味着什么?现在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位癌症患者一当查出来其本人都会选择放弃治疗,不愿拖累家人。+ |7 x1 l5 F4 l8 D9 B( @
' h* r, u" J U* z( o 春节时我问一对在省城有体面工作的年轻夫妇,他们家中第一个孩子已四岁,现在全面放开二孩你们何时准备生二胎呢?男的回答:我们凭什么去生啊!我哪生得起、养得起呢!我们那点工资负一个都难啊。那女的笑着淡然说:我们单位十多个育龄妇女到目前止没有一个准备生二胎的。我开玩笑说明:你们这些高智商人群都不愿执行国家政策,到时国家自有办法让你生呢。7 S" C' \* t' ? R3 p5 R& H
! |" u3 ?9 a8 t, t7 T 扩城运动城市大多不愿生二胎,哪怕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我相信人口增长也不会有多大效果,正如当初我预测实现单独二孩政策一样,我认为国家会马上启动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我相信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应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果然现在这种呼声已在网上出现,但仅仅是以这生育限制与不限制来引导百姓的生育观是很不现实的。养儿防老陈旧观念早已过时,生育、培养成本让人不敢想象,亲情淡薄日趁明显,而国家还没有配套的挽救人口危机制度出台。3 h s3 V5 M. ~5 \# Z& ?
" M& h, H2 U/ `* J 三是人口梯层观念相隔,现在针对招工难,劳动力不足,不口老化认为是人口发展跟不上来,于是有些专家学者简单认为靠延迟退休是解这些问题最佳办法, 其实延迟退休就目前整个社会而言远不成熟,甚至是个伪命题。如果不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入手加强人类健康,如此下去,我们的平均寿命不可能增长,甚至有可能缩短。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就业难,这只能证明新生劳动者对从业的环境与要求有更理性的认识。如果有赞成延退的人群话,也只是那些有一定级(职)别且把握一定资源的特定对象。
2 |3 J+ i) E8 g5 G, g, ~: |, p9 ], Z3 J7 C b! M. I" s
四是新农村建房已遇到瓶颈。从各地新农村建设试点来看,的确是高大上,让人好生羡慕。但这些试点示范却是集中巨额的资金、资源才打造出来的。如果全面铺开,钱从哪来,国家有这样的财力吗?
4 q0 C6 m8 _* {2 C( u E1 b+ _) n. C' I0 d- s! v) P: @5 _
现在国家只是引导农民进城,要打造城乡一体化,将农村的精英引向城市,那谁来打造农村融入城市呢。特别是限制城市居民到农村建房这政策早该废止。要引导城市居民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人群到农村发展,让他们定有所居、拓有所地、乐有所场。将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节奏真正融入到乡村中来。这才能真正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 z3 J+ D# ^3 s5 Z4 z, m; ^* Z- @' S/ q, W- L
雄鸡报晓: A2 X* a! t& o7 {+ T% t
5 ~7 e* B+ v+ P. O. O3 z/ R
相信雄鸡报晓春色逐浓,乡村作为我们曾经有梦有诗意的家园一定会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致。
/ c7 _0 X) G; ^2 T, w$ B
: i) q, h/ F* P: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