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80892|回复: 2
收起左侧

明朝选择与后金议和能延续王朝吗

老顽童 发表于 2017-5-30 2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凤凰历史 弗里曼1 u# ^& n5 v' y! j% T: s) \
大明王朝近三百年“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很多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老百姓的我们,自然很喜欢这种看似强硬的做派。但是,众所周知,政治是一门学问,现实也从来不是一味强硬就能改变的,伸缩自如,掌握尺度才是每个国家应该遵循的法则。大英帝国有句名言就是“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仇敌”,相信不少中国人都听过,但是却下意识地忘记了后半句。
' J0 l2 J; S9 N1 I  z4 x! D8 B* x' B4 f
今天我们推演下如果明朝愿意议和是否能延迟灭亡。
; \. i5 @! r6 d; ?; E8 {5 f: E% y2 z* Z+ D+ t9 H
明清议和是平等外交而非投降
2 T$ R+ `) U* F
5 ]4 z0 K) T2 C, d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思维,很多人把明清议和视为汪精卫式的汉奸行为。但是,明朝只要不像南宋那样称臣,在关系上便是平等的,而且万历也罢,天启也罢,崇祯也罢,他们都是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绝非满清扶持的傀儡,和汪精卫之流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如果连这条都不能理解的话,那么请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吧。5 Q7 T- {4 |; ?2 O! k' X8 c' d
然后我们要清楚另一个概念,封建王朝到中后期,各种积累的弊病都会发作。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以良性的手段,在和时间的赛跑中拉开距离,也就是俗称的“续命”。在中国古代这可以说是帝王最为重要的责任了。
5 a9 h" U% I4 z9 L, s
# p: ]# Q6 e# |4 v. B3 x具体到明清和议,皇太极提出的要求也并非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贸易”。比如皇太极一开始的要求是“黄金十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绸缎一百万匹,毛青细蓝布一千万匹”,但是作为回报,后金方面会给明朝“东珠十、貂皮千张、人参千斤”。说白了就是拿东北地区的特产奢侈品和珍贵药材等去换取明国的金银绸缎。2 v# v9 q( l; i6 R

% l! @" V: `; `7 e# G/ ~* j7 z3 {或许在今天看来这贸易价格高得有点离谱,但是当时后金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一斗米能够卖到八两白银,耕牛的价格更是飙升到了关内的五倍多①。在后金方面来看并不算什么狮子大开口,更为重要的是,事后皇太极主动降低了要价,变成了“五万两黄金和五十万两白银,绸缎五十万匹,毛青细蓝布五百万匹”,不过每年要再给十万两白银和一万两黄金以及十万匹绸缎,和毛青细蓝布三十万匹,而后金也同样会回馈以人参和皮货。
/ K8 I; f! Y6 w3 O7 r2 r- r. ]0 Z% T在明白了这几个概念之后,我们再看明朝末年那些事,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机会良多。
+ m7 o2 X& T$ A3 l: G
) U# }- @8 P8 n, }- Z小冰河和农民军都非明朝走向灭亡的主因$ u5 r8 ^& i, k$ F$ K

  q7 m2 n) S. ^5 ~* O. G9 g1 a由于气象学的发达,传统的天人感应和宿命论被现代科学证伪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真正导致所有古代农业社会的灭亡元凶--天灾。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快“小冰河”灭亡明朝的言论扶摇直上,似乎相比起后金的崛起而言,因为天灾导致的灾祸才是真正的灭亡原因。
5 q, D2 u/ ^- E4 N% ^- p- q  w
4 D$ i% G' A0 w# V$ w, R但是,中原王朝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而明朝恰恰在不久之前经历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力大幅度增长,财政状况可谓前所未有的好①。民间互助组织也非常给力,很多地方士绅阶级会自发组织救助灾民②。最为重要的是,南方地区的受灾范围其实是有限的,其经济实力用来继续支撑整个明帝国完全没有问题。这从后来南明政权仅仅依靠几个军阀,拥戴控制傀儡藩王就能抵抗这么久,便能看出。" f" o( N9 Q! f1 X) u5 m
更何况天灾本身不能毁灭一个王朝,因为天灾导致的自耕农破产和政府收入减少,引发的流民或者逃兵聚义,才是导致一个王朝毁灭的元凶。明朝本身为了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征发的“剿饷”尚且不足为应对后金的“辽饷”之一半,便可看出在明人心中后金政权的危险性要比农民军大得多。
. I% t) b, e* j6 T
5 n& V0 x6 `# Q& P0 d$ h6 @后金政权的议和是否诚心?: [, h1 l4 V0 s, Z3 W' z5 x

) l8 x4 H$ t3 E有人说,议和会导致后金政权在关外坐大,从而变成“养贼”。如果要看议和是否会变成“养贼”,我们需要把时间线稍微往后调节。在第一次议和告吹之后,八旗军队五次入关,所劫掠到的金银远远超过了议和所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崇德元年的第一次入关就抢走了“人畜四十六万两千三百有奇、黄金四千零三十九两、白银九十七万七千四百六十两”⑤,更别提他们“转掠两千里”所毁灭的明朝民间人口和财富,更是数倍于此数。! N+ ^0 C; K1 T) B
如果明朝答应议和,哪怕议和仅仅是“拖延时间”,后金就不会如此寇抄吗?" y' u* J- [1 M; R% f

3 M! z- T+ J+ ]3 ^/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此之前皇太极就一直试图通过辽东官员与明朝达成和解,但是袁崇焕一直发挥着明朝“老油条”的特色敷衍他。皇太极自然不是弱智,时间久了看出了袁崇焕根本无权议和也无心议和,于是毅然决然地决定了“武装上访”。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己巳之变”,后金军突破长城防线,突袭京师。
, x/ n- C+ R4 E0 Y# o" L, i$ s7 ^) b6 {
其实满洲贵族们,包括他们的领袖皇太极,此时还对明国抱有敬畏之心。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更是强烈反对“劳师远袭”,认为只要明兵从后面阻击,后金就会“恐无归路”⑥。% g) M4 y  C( s& l6 l

/ v1 ~" Y2 K4 o7 g/ }/ ]9 ^! Z( y1 }皇太极不得不拉拢了岳托和济尔哈朗等年轻气盛的贝勒支持自己,才得以进行这次军事冒险。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代善和莽古尔泰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此时后金缺乏攻城的重型火炮,对于北京城防只能徒呼奈何,根本对京师构不成威胁。但是,明国的边防军之无能,似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尝到了甜头的八旗这才开始把明国北境当成自家后花园地“闲逛”。在此之前,哪怕是“武装上访”刚开始之时,后金想的都是“与明国君议和书”。* X; |2 [8 d5 A. l$ u1 s( q* {4 A
4 X. f8 i& b8 }1 y! ~" e
按说,此前明军与后金军连战连败,输掉了整个辽东。明朝政府不应该意识不到自己的部队战斗力远远不如后金。在这种情况下更当促成和议,以防对方通过战争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在史上有两次成功经验。
! v" P: p& C0 W: Y  `  K) U1 b* c/ S! [1 Y9 l
一是宋辽澶渊之盟,相比之下宋辽间战力相对平衡,和议构成前双方大战也互有胜负。但北宋君臣就已意识到议和的消费远小于旷日持久战争的损失,从而果断达成和议,此后双方维持了一百多年和平。
6 z1 _/ e, q$ t% `4 g0 u
  e# O5 d0 p" L# p另一个就是明朝自己,嘉靖年间蒙古俺答入寇,同样突袭京师,酿成“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间不断入关寇抄。俺答的实力尚无法对明朝的生存构成威胁。就算如此,当时的明朝政府还是找到机会与俺答答成议和,开放互市,解决了这一军事危机。相比之下,后金对明的存亡实实在在构成了威胁,硬打又打不过的情况下,议和当然是当时明朝最好的选择。
2 p2 G' A- M* `8 @* J: z- G5 J# M* C6 x
况且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皇太极打着“贸易”之名,休养生息以备再战,明国不也同样可以吗?要知道此时明国依旧富有天下不假,但是内部隐患已经十分严重,边军欠饷三年多⑦,直接导致边军战斗力直线下滑,看着八旗在自己家“闲逛”的已经算是忠良了,更有不少士兵直接哗变甚至是叛变成了流寇(后来农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状况如果不做改变,打则必败,明朝比后金更需要时间来做这种改变啊。
% p& s0 J: x: |" [% N/ z/ j1 B- z3 e
( Y9 p7 R- ?: H- j7 H4 f* J  Q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并非拿不出金银与后金贸易,事实上雇佣察哈尔的佣金就达到了一年四十多万,但是林丹却是真的拿钱不办事的,畏惧八旗如虎狼不说,还时不时去明朝边境打秋风。! F. P- m$ y, E3 z, r
而且,且不说此时,就是在松锦会战后,明朝失去了最后的精锐部队,皇太极依旧愿意谈和,甚至愿意放弃帝位称臣!! {5 j4 }( y  ?/ z8 N& A8 M% f
& x7 M) C% j# j- E% Q; f
后金内部大部分人非常乐意与明朝议和3 o! w' a* q' U, X( j: U
& R" _( ^$ |% M" S9 @6 P4 Q
我们知道由于一直没有议和加上后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根本没有时间去整备军队休养生息,因此整个崇祯年间明军的力量总体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反观后金方面,自努尔哈赤开始,在大规模野战中,没有哪怕一次是输给明军的。在孔有德等三王投诚之后更是获得了攻城的重型火炮。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北京城对于皇太极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 A+ F) k1 |* x  k% E4 @0 l5 X% n
. b% p/ p+ }- K按照通常的逻辑来说,此时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战争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但是面对陈新甲的使团,打则必胜的皇太极却是出城十里热烈欢迎,一点没有“下马威”不说,甚至说出了“若尔国诚心和好….尊卑之别何必较云?”⑧来暗示愿意放弃帝位,只求关外的实际统治权。这是为何呢?
6 N0 L. Z4 g9 v8 }皇太极从个人来说无疑是更倾向于入关的,毕竟千古霸业就在眼前。但是,后金政体不同于汉人,某种程度更类似封建领主制。八旗的旗主各自拥有各自的财政权和兵权,乃至一部分的外交权,莽古尔泰甚至在大凌河战中拔刀威胁过皇太极⑨。$ ^( x7 \2 t& A  O$ N

: y4 m' R8 {4 T/ F入了关,皇太极就是兼任了汉人的皇帝,满洲贵族的权柄不可避免会被大幅度消减。而投靠后金的汉族大臣则出于文化惯性,对已经称帝的皇太极十分忠诚,而对于八旗各旗旗主分权的做法不屑一顾。9 b' |+ u$ I, ^2 f" u# g; n' M
, q6 n: z4 ^6 i! J; z5 S$ N' W
在陈新甲议和之际,后金都察院的汉人大臣纷纷进言皇太极要求让明国割让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同时赔款。等明国力量耗尽了就完成大一统⑩。可见,此时的后金内部已经有了明确的满汉之别,但和后来不同,此时满人依旧占据绝对上风。满人对于人口巨量的汉人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一旦入关就处于“汪洋大海”之中,不知何时就会被“融化”。因此对于入关并非团结一心。) e4 ~$ u: t8 C: W+ N# y
& E6 H- P& O7 d. _
而且人是有惰性的,随着几次入关抢掠赚的盆满钵满,很多满人已经没有战斗下去的欲望。连隔壁朝鲜都发现了“清国民情,厌苦兵事,且欲通货于中原,日望和事之成”。可见这是清国军民自下而上的想法,事实上后来达成的条约仅仅是汉臣口中的“下策”,也就是以宁远为边界,同时开放贸易,乃至要求的贸易额都和十年前一样。2 u  n' f9 ?3 x( r: G: }3 W) R0 E% _8 ]
所以,如果明清和议大臣,明朝国祚是否能够延续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能。# _$ {# H% b0 m) t

( q) k% F: E+ U  f1 J, ^哪怕是明最虚弱的时候,满清也没有狮子大开口,虽然以投降的汉官判断,哪怕以黄河为界明朝也是没有办法拒绝的,但是皇太极依旧没有这么勒索。而八旗一旦停止了劫掠和战斗,明军精锐打八旗屡战屡败,但是围剿李自成等农民军还是胜多败少的。而辽饷能够停止征发,民众的苛捐杂税就少了许多,一旦农民负担减轻,能够安居乐业,农民军兵员的来源就会从根本上被切断,大明便得活矣。
$ ?% |9 {4 V" L' I
( z0 g/ O- j$ w% R  E相比起汉朝之和亲,李唐之称臣,苏联之割地,明朝在尊严上是完全无碍的--后金虽然在辽东自成一家,但至少在礼仪上还是向明称臣的。+ b+ O4 h- U* ~: a4 D, B
" p9 I  Z$ H- m1 E; \
可以说,皇太极入关前和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有两次和后金议的机会,只要把握住一次,明朝就有机会起死回生。- V% \& {6 {( P0 d, b3 N# z% y

3 w5 x( X2 P# ]# C8 B1 p但是,当时的明朝偏偏选择了自投死地,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明朝在做错了一系列选择后,最终在短短十七年内百疾缠身,土崩瓦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 发表于 2017-5-30 2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①《满文老档》
& P4 i1 u* |3 m
1 N$ Y! `# V, C$ W5 O* J②《万历会计录》
% i" n/ Z- w1 e) m8 u0 y: D, y2 Q2 z% g, s2 r% |7 g
③《赐余堂集》( V$ Q% j) v; [" e5 x) B

% z$ Q0 z" S9 r( `+ `# j④《明末辽饷问题》" T& I* W0 [* y6 t4 w4 N/ V; c& e
7 p' z- U6 L! J; c9 o: S+ d
⑤《清太宗实录》
1 J' h& |( ?3 X. w3 f7 S/ w0 X$ N, c, b" {4 j
⑥《清太宗实录》卷六
5 {5 O% ?) b0 H
2 ?% x4 {# W1 ~% m% K⑦《罪惟录》卷一$ F: [" C1 w' q, {. n2 ^

0 {8 |. A7 f' j5 J( E% J⑧《东华录》卷四1 I, B. k: a9 W7 k

9 Q6 ^+ W0 N; h+ j⑨《满文老档》6 ~  q! p9 r9 ^% X! n3 `
9 P: f) O) W8 Z% t  T
⑩《清太宗实录》卷六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梦与白日梦 发表于 2017-8-29 09: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