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近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故防控工作,严防有毒野生菌流入餐桌,坚决遏止事故多发频发的态势。
# B3 p8 D- I# E1 i% g
, S! \* W) s' ^今年以来,我省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导致的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截至7月12日,全省已报告因食用有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故141起,报告发病人数473人,死亡23人,中毒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毒蘑菇中毒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省有毒蘑菇种类繁多,中毒发生多集中在夏秋季,公众对有毒蘑菇普遍缺乏辨别知识和能力,一旦误采误食,发病急、无特效药物,家庭为发病主要场所,病死率高,对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极大。通知要求各级食安办及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事故防控工作,将预防有毒野生蘑菇中毒作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加大防控宣传力度,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集中组织开展防控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月活动,重点宣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的严重后果,提示村(居)民不要随意采摘不明品种野生蘑菇,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切实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 c( N% s- r7 L省食安委要求各级食药监管、农业、林业等部门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销售野生蘑菇的监管,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城乡婚丧宴请等群体聚餐场所加工食用野生菌。定人定时对城乡野生菌交易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有毒野生菌和不能识别的野生菌现场进行销毁处理,严防有毒野生菌流入餐桌。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增强对蘑菇中毒的诊断、救治能力,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发生食物中毒后的简易处理方法,努力降低因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中毒的病死率。
( w5 y$ Y! g5 B) t6 ^- ^6 r常见毒蘑菇
& W$ H2 M3 ?, C狗尿苔: 学名半卵形斑褶菇,又称“致幻蘑菇”。菌盖小,半球形至钟形。菌盖直径3cm左右,烟灰色至褐色,顶部蛋壳色或稍深。有皱纹或裂纹,干时有光泽,边缘附有菌幕残片,后期残片往往消失。中毒后一般无胃肠道反应。发病较快,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跳舞唱歌、狂笑,产生幻视,有的昏睡或讲话困难。 ; `3 G G' y. i; \ }" Y8 P
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
; \5 F7 i$ ~. V& }) e n5 [+ P6 E白毒鹅膏菌: 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5 k/ u7 ~* x8 g& M* O$ y6 C; ]# C
黄斑蘑菇: 子实体较大。白色,受伤处速变金黄色。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或草原上单生或群生。此种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头痛及腹泻等病症。形态特征:与可食的四孢蘑菇相似,但后者菌柄较短,受伤处不变黄色。
: |: k" @( N: n7 ]* r n% ]误食毒蘑菇急救办法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释盐水,然后把手指压住舌根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补充体液防止发生休克。 4、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口中灌水,以免窒息。 ' k* g% {( z+ x9 z.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