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池街道之十——谱写工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同治四年(1865),“老公盛号”制伞业开办。民国元年(1912年),耒阳工业分会成立,5月在城郊创办蚕丝试验场;民国十一年(1922),“三加”袜厂建立,年产袜子16800双;民国21年(1932),县平民工厂在县城南成立;民国30年(1941),湖南省建设厅在城北和城南安装两台共32.5千瓦的发电机;湖南省卫生处在城西蒋氏宗祠和罗湘祠创办省立医药用品器材厂;民国35年(1946),李镇湘等集资8万元(法币)兴办光明电厂,装机容量12.5千瓦的煤气发电机一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县城面积为0.6平方千米,只有手工业店铺、作坊60余家。县委、县政府白手起家,组织贫民、无业人员逐步创办竹篾社、木器社、修理铺、印染铺、搬运社等集体企业。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机关印刷厂改为地方国营耒阳县人民印刷厂。1954年,在南外街匡家巷建成耒阳伞厂,生产竹骨油布伞。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县政府相继建起了染织厂、服装厂、酒厂、大米厂、饲料厂、糖果厂、鞋厂、五金厂、农机厂、插秧机厂等厂子。插秧机厂制造的转盘式畜力插秧机定型为“6015畜力插秧机”,批量生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关镇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大办街道企业,先后组建了搬运队、建筑队,创办了城关综合厂、城关电线厂、城关喷雾器厂、城关滑石粉厂、城关印刷厂等企业。化龙管理区创办了镀锌厂、翻砂厂、印染厂、化工厂、机修厂、草品厂;西关管理区创办了袜子厂、修理厂、车木厂、硫酸厂;牌楼管理区创办了电线厂,自来水厂;南正管理区建成化工厂、自来水厂。1987年2月,聂洲村建起了年产值600万吨的太白粉厂。1990年9月,市第三机械厂研制的家用分离式铁辊碾米机获得成功。这些厂子既安排了城镇待业人员,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95年,撤区并乡后,蔡子池街道办事处党工委、行政立足一南一北,城乡两个区域实际,实行城乡并举,南北并进,北部侧重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南部侧重城市建设、发展工商企业,谱写了蔡子池街道经济建设的崭新篇章。 从1992年,蔡子池街道乡镇企业总产值在衡阳市率先突破1亿元,被衡阳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乡镇”荣誉称号后,又连续被衡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张飞曲酒、蔡伦牌优质米获湖南省名牌产品,“三牛”牌整耕机享誉中华,金南凌宇食品有限公司的蕌头出口东南亚。企业产值、利润连年上升。 2004年,完成总产值13.6017万元,实现利润7856万元,实交税金2575万元。2011年,境内有乡镇企业3640家,职工22841人,其中街道办事处处管企业有耒阳市电线电缆厂、耒阳市第三机械厂等。全年签约引进规模项目30个,引资额达4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4.2亿元,同比增长41.7%。2014年境内有乡镇企业3752家,新型工业项目投资总额6.0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9亿元;招商引资总额46.22亿元,实际到位15.4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项目,如博冠生物、三牛机械、美奥特汽化炉、农产品贸易中心、冷库中心、国储能源、星鸿沙石等企业相继落户境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生产总值57.84亿元,同比增长14.8%。 1 U3 n: a+ d: l3 Z/ Z/ U3 p5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