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迎着冷雾,踏着晨霜,振兴学校组织的25名管理人员和教师一行却激情洋溢,热血澎湃。早上7:00时,他们从学校乘车出发,一路南下郴州,赶着去郴州菁华园学校学习取经,参观交流。 初 衷 本学期陈平校长走马上任以来,非常重视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尤其是教职员工的培训更是提到议事日程。学校先后进行了后勤人员、政教人员、生活老师、新进教师、教研组和备课组人员,以及学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培训。11月29日,学校与 耒阳二中联手进行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训的崭新进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训总体构架下,经过与郴州市菁华园学校的沟通,学校决定组织小学和初中部的部分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远赴郴州参观菁华园的育人环境,体会其校园氛围,深入课堂听课,聆听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感悟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以期作为借鉴,促使我们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更上一级台阶。 现 场 上午9:00时许,车子到达了目的地——菁华园学校,迎面的欢迎标语格外耀眼。由该校校园前坪拾级而上,学校简介、校史展览和各类喜报贴满了墙壁镜框。我们正好赶上了他们的课前训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整齐地站立在依山而建的操场,个个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恭立,无一发出声响。集合解散后,各班自觉列队退场进入教室,没有嘻哈打笑,纪律十分严明。 我们兵分两路到了小学部和初中部两栋不同的教学楼听课。一路行来,目之所及的全是励志名言、格言警句以及责任课堂的具体要求和上下楼梯的温馨提示等对联、标语、横幅和匾额。可见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准有多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多么地深刻。 菁华园学校的课堂要求是“RBEC责任课堂”,这可谓是他们的一个创举。对于课堂教学,他们设立了多重激励机制,有对老师的,更有对学生的。学生给每一堂的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老师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问抢答,然后给表现好的学生加分。这些分数就是考评师与生的依据,这个依据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和学生的奖励挂钩。 由于该校位于山区,学生的课间活动主要是远望风景,我们发现,尽管课间时间较长,但是没有追打嬉闹,没有吃零食的现象,更不用说乱扔垃圾了,整个校园都是一片宁静与整洁。 该校杨校长整个上午都在陪着我们听课、走访、参观与交流。别看杨校长年纪不大,但为人和蔼可亲,他像拉家常似的给我们历数了菁华园办学的历程和自己是怎么由最初的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现在的一校之长的经过,其中可谓艰难与共,一言难尽。但是,由于学校以“办家长放心的学校,做学生喜爱的老师,育社会赏识的人才”为目标,秉承“厚德、尚学、笃行”的校训,推赏识教育理念,依章从严治校,凭质量求发展。尤其是他2014年上任校长以后奉行的“责任”管理方略以来,学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如今的郴州市校园建设园林化先进单位、郴州市课改样板学校、 湖南省骨干民办学校! 启 示 11:30左右,听课结束以后,我们集中在该校会议室进行交流,同时听取了杨校长的校园推介讲座。杨校长在所有的讲话中强调的只有俩字,那就是“责任”!他说,菁华园成功的最大特点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求全面加强责任教育,“办负责任的学校,做有责任的老师”。学校的核心管理制度就是“目标管理”,即每年都要层层签订责任状,然后按照此“军令状”进行相应的奖惩兑现,一视同仁,不打任何折扣。学校核心的用人理念就是——责任胜于能力! 由此,我们在深深地思索着:任何一个耀眼的事物必有其内在的不凡之处。菁华园学校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和责任课堂创新等方面出类拔萃,在郴州乃至湖南都办出了特色,其内在管理尤其是责任意识是强大的,其决策者、领导者和施行者都是真心和用心的。 有道是“贵在坚持”,菁华园有最初创办后的濒临倒闭,到后来的起死回生,再到现在的璀璨夺目,其最可贵之处就是“坚持”。从起床到吃饭、到早读、到上课、到跟班、到睡觉……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生活老师轮流坚守;从授课到训示、到出操、到训练、到德育活动、到考核……倾注了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智慧和心血。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责任”的魔力在起作用。 责任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说,责任就是一种契约,就是一颗善良之心。当你热爱传授知识,热爱学生,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你就与之签下了一份心灵之约,你就会尽心竭力去赴这份契约。当你把你的工作与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以后,你就会感到你的一举一动将与学生的成人成才紧密相连,你就不会有丝毫马虎和敷衍塞责,你就会用心去经营教学,哪怕有一丝半点的不当,你都会感到良心不安的!责任乃育人之根本呀! 菁华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目前,学校正组织学部和年级抓紧梳理和分析菁华园的管理和教学育人方法和经验,相信,取人之长可以补己之短;相信,菁华园能够做到的振兴学校也能够做到,但愿还能做得更好。
5 J) ]7 e& g0 Q2 Z
F' R- n) C/ L5 @
3 i" ]3 c# e- _: h0 w7 a6 j0 U3 F; R(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