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1950
- 主题
中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经济数据“报大数”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迫使扛不住的地方政府承认“灌水”。- {: N& o* i8 c/ p2 J
1 N/ w: F9 C) T' ~( P' F) x O中国多个地方相继加入经济数据“挤水分”行动,地方生产总值(GDP)“灌水”现象也牵扯出财政收入虚高问题。有分析认为,长期以来的数据造假和将错就错,在一些地方已经达到不可持续的临界点,逼迫当地官员不得不“自曝家丑”。
# r% f. C* e" ?1 Z# q. A9 y( b$ G2 C O4 b4 o9 A6 ~* D" L
受访学者分析,这一轮的经济数据“挤水分”行动中,“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被淡化,为地方官员放下包袱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明年即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也促使一些地方政府主动纠错,避免下来出现数据无法对接的尴尬。# _& s: S" M0 @
2 T4 y- M" d6 _! x, G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经济数据“报大数”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迫使扛不住的地方政府承认“灌水”。4 W- B, x4 ]! d3 i% I1 y
/ k+ M- w& e/ L内蒙古和天津) p% f( ]3 `% L" b. o+ C( s. n
主动承认数据“灌水”( Y6 d* c% s5 _ E5 G' K
: O/ U8 t5 j4 I5 \: d% X& G2 r每年的1月是中国各地亮出经济成绩单的时候,不过一些地方官员现在却“报忧”不“报喜”。去年1月,辽宁省对外承认经济数据造假,成为中国首个主动“挤水分”的省份;今年1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天津滨海新区也先后加入经济数据“挤水分”行列。
, f) T) M% r% I0 M e* n! W l+ e5 F9 P) i" C1 S& e O/ E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子英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在有水分的GDP中,制造业增加值通常会被虚假做高。“这意味着相对应的税收会提高,上交国家的税收也会更多,这样地方政府留下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长期继续下去,地方财政压力就会更大。”
7 R8 u% U9 z; g2 V! k# t
! p2 W7 l; w) @1 M6 V& PGDP数据灌水往往伴随着财政收入虚高。以内蒙古为例,该省本月初宣布,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8 z7 F! V' g3 \; k
$ A) v: ~' [* |3 c* B: @/ E! q% u
经初步认定,内蒙古调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人民币(596亿新元),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40%;财政收入方面,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人民币,占总量的26.3%。
; Z0 p$ y2 t1 {) C" E$ P @, g. N
多数省市区需6 q9 v& @1 {5 L4 K! l- k" Y
中央财政“净补助”
1 I3 R4 }+ N1 q9 l2 `. B; {
* g! M4 i* s) b. |8 w/ E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也指出,一些地方为了让GDP虚假成分更真实,就得造假地方财政收入,而虚增的数据会抬高地方财政收入基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压力。“如果去年的数据有问题,今年的预测就做不了,如果将错就错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最后也是实现不了。”3 j( K7 k: ?3 c9 f3 V/ R0 M* ?" {
6 ` \" j( F" J- M$ i7 ~近期有一些分析认为,中国31个省区市中,对国家财政“有贡献”仅限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省份等少数地区,多数省市区都需要中央财政“净补助”。面对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必须承认并挤出财政收入中的水分,才能从中央获取大额补贴。
: L0 L' G" n/ j4 Z& `; B$ P6 b: N$ ?# }% @
不过,范子英并不认同这一点。他指出,中央给予地方的财政拨款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等几个方面,多数拨款并非以地方公共财政缺口大小为衡量,而是要看地方的公共服务要求、专项发展需要、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各种因素。
) {3 b; a! @& T( {. ~6 J& y; w5 @& M3 u6 o1 {8 X
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前天发长文分析中国31个省市区的财力贡献,并批评一些网络文章的分析把地方GDP和财政收入注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舆论热点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不当的推论。
* k0 g4 ` ?/ d. j" K8 t V& g9 A$ }8 }' Q' ~
杨志勇相信,虚增的地方财政收入数据可能误导地方债风险的防范,而这方面的风险防范不到位,可能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 ]9 I' |, [$ }7 o+ }! k
3 M9 c6 j) V3 K# F; z# T* P: @对于一些地方主动“挤水分”的做法,官方媒体给予肯定。一名不愿具名的学者向本报分析,这会鼓励更多地方加入“挤水分”行列。他说:“如果数据造假是普遍现象,官员现在可能都想赶紧出来承认问题,因为法不责众,但这其实是要杜绝的不良风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