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8206|回复: 6
收起左侧

从脸色看耒阳经济

商业评论 发表于 2018-1-24 13: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商业评论 于 2018-1-24 13:28 编辑
+ T+ \5 I4 z1 ]8 F' M* p1 s& ]: G8 w( ?9 m& }+ W6 a$ z4 ^
                                                                    从脸色看耒阳经济
2 n1 C  [5 z' n6 s% x5 P        2018年1月23日,我去耒阳市国税局注销税务登记证,看到办税务的男男女女,脸色各不相同,老板以男人居多,会计以女人居多。老板黝黑者居多,面色凝重居多,脸色黯淡无光,,会计神情轻松自若居多,红光满面。他们的脸色折射出耒阳的经济状况和两种身份的生存状况。3 t/ l$ N7 A5 c' L  z- R& X/ j/ e; n
      老板脸黑在于操劳。“老板老板,睡睡地板;当了老板,还睡地板”。除了富二代,官二代,白手起家的老板创业期间亲力亲为艰苦倍尝日晒夜露筚路蓝缕,,,肤色自然黝黑。会计端起碗吃肉,放下碗走人,坐在办公室敲电盘,风雨与她何干?   会计的工作性质是在幕后,坐在办公室不用上前线,避开了风吹雨淋,肤色自然保养得好。爱美是女人天性,抹点胭脂打点粉当然就白里透红。
* P# F$ f) b, W) X+ \0 X     老板表情
凝重在于家难当。蒋介石说”当家才知盐米贵,当国家主席才知道国事难”。企业不景气,几十、几百张嘴巴嗷嗷待哺,这个税,那个费,那个赞助.....压力山大急火攻心,脸色自然黯淡,相由心生嘛。折射出经济大气候乍暖还寒,耒阳经济不说“半江瑟瑟半江红”,至少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煤矿整合三分之二,房地产一半以上有上访记录......风也潇潇,雨也飘飘中的老板哪能不忧心忡忡?7 l3 o# }' u) X
      会计就不同了, 会计的工资是有保障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好坏他先知。会计是第一个知道经济信息的人,企业不景气大不了跳槽。企业经营好坏,与她并与直接利害关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所以企业的好坏影响不到她的心情,自然影响不到她的脸色。                                                                                                                         有人说:看一个地方的风气,就看这个地方的女人,女人裙子越短越拜金,风气堕落。 看一个地方
经济,先看女人,女人雍容华贵脸面光鲜,说明经济还过得去。后看老板,老板脸色暗淡,说明经济增长乏力。5 @: L9 w$ D1 a* h+ ^+ V

, b5 [+ W  \/ c0 L+ o'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狗 发表于 2018-1-24 15: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LY市政府拖欠许多工程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羁爱自由 发表于 2018-1-24 2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怒形于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瑷鹂 发表于 2018-1-25 08: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值高才对得住耒阳的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瘰疬 发表于 2018-1-25 12: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瘰疬 发表于 2018-1-25 1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经济数据“报大数”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迫使扛不住的地方政府承认“灌水”。- {: N& o* i8 c/ p2 J

1 N/ w: F9 C) T' ~( P' F) x  O中国多个地方相继加入经济数据“挤水分”行动,地方生产总值(GDP)“灌水”现象也牵扯出财政收入虚高问题。有分析认为,长期以来的数据造假和将错就错,在一些地方已经达到不可持续的临界点,逼迫当地官员不得不“自曝家丑”。
# r% f. C* e" ?1 Z# q. A9 y( b$ G2 C  O4 b4 o9 A6 ~* D" L
受访学者分析,这一轮的经济数据“挤水分”行动中,“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被淡化,为地方官员放下包袱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明年即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也促使一些地方政府主动纠错,避免下来出现数据无法对接的尴尬。# _& s: S" M0 @

2 T4 y- M" d6 _! x, G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经济数据“报大数”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迫使扛不住的地方政府承认“灌水”。4 W- B, x4 ]! d3 i% I1 y

/ k+ M- w& e/ L内蒙古和天津) p% f( ]3 `% L" b. o+ C( s. n
主动承认数据“灌水”( Y6 d* c% s5 _  E5 G' K

: O/ U8 t5 j4 I5 \: d% X& G2 r每年的1月是中国各地亮出经济成绩单的时候,不过一些地方官员现在却“报忧”不“报喜”。去年1月,辽宁省对外承认经济数据造假,成为中国首个主动“挤水分”的省份;今年1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天津滨海新区也先后加入经济数据“挤水分”行列。
, f) T) M% r% I0 M  e* n! W  l+ e5 F9 P) i" C1 S& e  O/ E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子英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在有水分的GDP中,制造业增加值通常会被虚假做高。“这意味着相对应的税收会提高,上交国家的税收也会更多,这样地方政府留下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长期继续下去,地方财政压力就会更大。”
7 R8 u% U9 z; g2 V! k# t
! p2 W7 l; w) @1 M6 V& PGDP数据灌水往往伴随着财政收入虚高。以内蒙古为例,该省本月初宣布,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8 z7 F! V' g3 \; k
$ A) v: ~' [* |3 c* B: @/ E! q% u
经初步认定,内蒙古调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人民币(596亿新元),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40%;财政收入方面,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人民币,占总量的26.3%。
; Z0 p$ y2 t1 {) C" E$ P  @, g. N
多数省市区需6 q9 v& @1 {5 L4 K! l- k" Y
中央财政“净补助”
1 I3 R4 }+ N1 q9 l2 `. B; {
* g! M4 i* s) b. |8 w/ E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也指出,一些地方为了让GDP虚假成分更真实,就得造假地方财政收入,而虚增的数据会抬高地方财政收入基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压力。“如果去年的数据有问题,今年的预测就做不了,如果将错就错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最后也是实现不了。”3 j( K7 k: ?3 c9 f3 V/ R0 M* ?" {

6 `  \" j( F" J- M$ i7 ~近期有一些分析认为,中国31个省区市中,对国家财政“有贡献”仅限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省份等少数地区,多数省市区都需要中央财政“净补助”。面对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必须承认并挤出财政收入中的水分,才能从中央获取大额补贴。
: L0 L' G" n/ j4 Z& `; B$ P6 b: N$ ?# }% @
不过,范子英并不认同这一点。他指出,中央给予地方的财政拨款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等几个方面,多数拨款并非以地方公共财政缺口大小为衡量,而是要看地方的公共服务要求、专项发展需要、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各种因素。
) {3 b; a! @& T( {. ~6 J& y; w5 @& M3 u6 o1 {8 X
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前天发长文分析中国31个省市区的财力贡献,并批评一些网络文章的分析把地方GDP和财政收入注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舆论热点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不当的推论。
* k0 g4 `  ?/ d. j" K8 t  V& g9 A$ }8 }' Q' ~
杨志勇相信,虚增的地方财政收入数据可能误导地方债风险的防范,而这方面的风险防范不到位,可能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 ]9 I' |, [$ }7 o+ }! k
3 M9 c6 j) V3 K# F; z# T* P: @对于一些地方主动“挤水分”的做法,官方媒体给予肯定。一名不愿具名的学者向本报分析,这会鼓励更多地方加入“挤水分”行列。他说:“如果数据造假是普遍现象,官员现在可能都想赶紧出来承认问题,因为法不责众,但这其实是要杜绝的不良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过路的鬼 发表于 2018-1-26 08: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