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N5 M/ R" W; Y5 C5 Q
[复制全文]
1 Y5 W9 v4 b1 v ~6 j' J, ^7 v本刊特别策划
! v1 [ }* `3 y+ ~5 S2 y) ]1 i
& `" ]( s3 h5 h/ ]+ M
十三年,在革命圣地延安,毛 泽 东 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优秀政治品格和优良传统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风建设的生动教科书。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党建》杂志采访组来到延安,再一次受到教育,现将其中十个故事呈现给广大读者。
* q; }' R- K! _+ _5 U* J |“挨骂”之后
' a* x. [# d" n/ d- ^
【故事】
1941年6月3日,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突然风雨大作,一个响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柱子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电身亡。当天,延安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
噩耗传开后,人们一时议论纷纷。这位失去驴子的农民也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 毛 泽 东 ?”
中央保卫部门的人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反革命事件,很快就逮捕了这个“竟敢如此咒骂 毛 主 席 ”的农民,打算进行追查,并公开处理。
毛 泽 东 知道此事后,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毛 泽 东 在延安还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并要求保卫部门立即把这个农民送回家。
从民怨骂声中, 毛 泽 东 进行了深刻反思,举一反三查找问题。通过深入调查,他发现确实公粮征得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毛 泽 东 下决心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工作。1941年11月18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在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带头行动,先后进行了3次精简,在减轻人民负担、减少消费支出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F6 }& P4 k/ X
【感言】
毛 泽 东 “挨骂”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从自身查找问题,而不是从群众身上找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也是一种优秀的工作作风。在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改进的今天, 毛 泽 东 的这种作风,对各级领导干部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在群众的骂声中,举一反三,深入调查,掌握情况,体现了共产党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作风与学风。
' A! m8 ^) C2 |! ^
( c) R) u3 @3 F/ B0 F2 T. u w4 U& U. ?/ q/ ?
% j1 I) V& S- _( a/ o& O5 t
- Z. J( `* k5 F
+ |" j0 ~/ S; B; Q3 i7 _/ l4 q, @" ^+ l! s' t, g' c)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