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关于耒阳市城区五、六年级分流到师大附中耒阳分校的教育舆情可谓汹涌澎湃,说什么的都有。从官媒和自媒各自发布的信息来看,明显存在着各说各话、尿不到一个壶里的现象。这里有必要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究竟谁才屏蔽了真正的民意? 不难发现,网上多数是反对声音,虽然不乏赞成的声音,但总的来看是“少数派”。这当中或许有许多人因为怕被扣上“和谐”的帽子而不敢发声。 从官方发布的新闻可以看出,赞成分流的人是绝大多数,像市政府举办的听证会,无论是出席的家长代表、教师代表还是旁听代表、居委会代表,人家全部都是赞成的。 有人质疑这些代表是被政府“过滤”的代表,这个听证会屏蔽了“真实的民意”。这些质疑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对所有参会代表的污辱。代表是自由报名的,抽签是在多方监督下进行的。有些人质疑利益相关方代表人数过少、党政部门代表人数多。听证会上利益相关方代表个个发了言,都充分发表了意见,反而是党政部门代表都只是列席,没有发言。如果说6月4日的听证会都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意,难道一两个网帖或者一两条横幅就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吗?你既然可以质疑听证会代表,那人家也可以质疑你的贴,质疑你网上发出的反对声音也是被攸关方“收买”的呢。所以不能以小人之心度人,而要以君子之风待人。 客观地讲,对于分流到师大附中的政策,应该讲是赞成的有很多,反对的不多,态度无所谓的也不少。因为赞成的人或者无所谓的人是不会上网“吵吵吵”的。只有反对分流甚或是坚决反对的才会上网去“炒炒炒”。所以有人说,打开电视机,世界歌舞升平;打开网络,世界千疮百孔;说的就是网络的爆炸性和粗糙性。 从这个角度上讲,官方一定认为,网络屏蔽了赞成分流的民意,放大了反对分流的民意。所以孰是孰非,孰才能真正代表民意,还真很难说。 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集中分流政策,真正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是不会反对的,因为以“义务教育的消费,享受民办教育的服务”,有些人是求之不得。当然不排除也有一部分人反对,那就是各居委会的原住民,他们要离开自己久居之地到相对遥远的地方去读书,一时想不通也情有可原。当然还有一些分流学校的教师和干部,被分走那么多学生,心里五味杂陈,也会颇有微词,但他们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识大局,顾大体。真正极力反对的“主力”可能就是那些担心动了自己“奶酪”的民办学校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集中分流将有力地砍断买卖生源的链条!这个多年屡禁不止的丑恶现象,会被大大的遏制。 如果前两种“反对派”只是“吵吵吵”,那后一种“反对派”就会极力地“炒炒炒”了。再加上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一场铺天盖地的“炒炒”风波就不可避免了。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的解释究竟由谁说了算? 国家《义务教育法》确实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同时也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现在耒阳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以上两类人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免费就近入学)都难以保障了。这才是最大的现实问题。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上述两方面人员的受教育权,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了——因为《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有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据官方公布的资料信息显示,为化解大班额,耒阳市现政府已经有了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那就是在城区加快武广教育城“一城五校”建设,对农村学校实施“四改三化”,为每所乡镇集中建好标准化的“三校两园”。实施集中分流、租赁办学只是一个临时性过渡方案。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三公里多”的争议话题了。其实这样一个炒作实在是有点无聊。中心城区的范围到底怎么算,起始点到终点怎么丈量,各人理解不一样。他说城区距离师大附中分校三公里多一点也行,你说距离十公里也可以,争个十米八米的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无非都是要坐车,时间长短而已。放眼全国来看,在城区坐上二十分钟的车去上学还真算不得什么,也不算背离就近入学的概念。大家想想,在偏远乡村有些孩子上学走路都要走上这么远,不用说有车坐。有些人会说,偏远乡村那是条件不具备。问题是当前我们城区也也不具备三公里内就近入学的条件了。因为如果要满足部分人三公里内就近入学的条件,其他人就会无处上学。 有关地方或部门的行政法规和命令决定,当然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问题的关键是官方贯彻“消超分流”的相关文件政策,本身就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正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实施过程,谁又能说是违法的呢?比如“租赁办学,合理分流”就是省里明确的主要“消超”途径之一。 三是将《方案》酿成大风波的幕后推手究竟是谁? 我认为,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耒阳市2018年消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大班额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酝酿阶段发至相关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如果各学校又将《实施方案》草案发至家长群、班级群进行讨论,甚至一些学校对家长或教师进行解读宣传、做做思想工作,都无可厚非。又何来什么“不以正常组织程序,暗中向下施压学校、老师,学校、老师再向学生、家长暗中推行《实施方案》草案”,这话纯粹是不负责任的扯淡。 在向下征求意见阶段,是谁将《实施方案》草案发到有关媒体,煞有介事地进行炒作。既然都还没有送上级部门研究审定,也没有哪个部门就这个方案发过红头文件,为何却有人唯恐天下不乱,要生生地放到网上去炒作呢?致使后来政府和有关部门相当被动地加快工作进程、完善相关程序。现在来看,当时的幕后推手是谁?幕后真相如何?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方案已经走上了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程序。 纵观所有的反对网帖,都一直纠结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选择就近在城区民办学校租赁办学、合理分流,而要舍近就远的搞集中分流。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在官方听证会上早已解答:其他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可是《希望耒阳市的“消超分流”能取得共赢》一帖却为此不厌其烦地强调:其他民办学校还有好多好的学位,应该向其他民办学校就近分流。毛主席讲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全市所有民办学校的就学空间,政府及相关部门早已调查的一清二楚,不管是正源还是慈晖都没有接受上千学生的学位空间,除非他们停止一年级的招生,而老板真正愿意这样做吗?那么为什么网上还一再炒作这个问题呢?还说是经调查得出的结论呢?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嘛。 当然要承认,一个“消超分流”方案自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人人满意。尽善尽美那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也正如改革总会触及一些群体的利益。既然消超是政治任务,分流是无奈之举。作为官方,当然只能是尽最大的可能去完善方案,最大限度地去照顾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极少数人的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是真不必太在意。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赢面。 - _6 b4 d& k/ |1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