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80
- 主题
顾问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本帖最后由 华林 于 2019-7-6 12:00 编辑
, y3 e) y9 P3 m! L7 g m" B7 x! `) M; ~+ B
距耒阳市北部17公里的哲桥三益村,有一条约100余米长的檐廊古圩,始建于清.道光八年间(公元1828年),距今已有190多年历史。虽停圩61年,但是还顽强地保存着它固有的古朴,也飘荡着没落的无奈。三益古圩曾是北乡2个最热闹的一个集市(另一个是坛下圩)之一,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这里曾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的闹市,卖米的、卖菜的、卖肉的、卖猪仔的应有尽有,还有一个供销社货品齐全。本地坛下、太和、雅江、大市以及邻县常宁等地商贩常到此赶圩做买卖。如今,繁华过后,三益圩变得有些幽静、杂乱,落寞了,无奈早已人去圩空。大部分房屋已经坍塌,屋内杂草丛生,成了一片废墟。斑驳的土墙和布满青苔的地面以及墙壁上遗留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这里大部分年轻人都搬到哲桥镇和城里居住去了,日前只有5户寂守故土的空巢老人。9 ]5 E) ?( Z+ H \
圩场建筑以明清时期湘派风格为主,木质樑,辅以青砖外墙,青瓦盖顶,路面由青石板铺就。现保存下来的古商铺、街门已寥寥无几。圩场中有一数十米的凉亭式交易场所,相传是古代3名富商集资兴建一凉亭,3人得益分成,故名“三益亭”。凉亭6根石柱均为四方体,上面刻着“三益亭”字文。时至今日,“三益亭”三字还依稀可辨,5数根石柱(其中一根被拆)依然巍然耸立。
* u' Q0 L% K6 t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李天柱(耒阳县哲桥西元村人),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 1928年1月率随部参加湘南起义,在耒阳组建农民武装,在工农革命军配合下率农军攻克耒阳县城。曾在哲桥三益圩成立右翼指挥部,召集1万多农军扛着梭镖、长矛、鸟铳、松树炮、步枪等武器在春江铺阻击国民党军队向耒阳的进攻。从3月20日开始的半个月内,李天柱指挥农民浴血奋战,与强敌打了20余仗。4月,李天柱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
w! ]0 |. h0 n' b+ H; J0 C ^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中国历史晚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在三益村,有一座清朝时期道光年建立的四里八乡闻名的关帝庙,这个庙里塑有义薄云天的关羽雕像以及随侍其左右的义子关平和扛大刀的黑脸周仓。100多年来,关帝庙香火鼎盛,灯烛辉煌,是人们祭祀关帝,弘扬关公文化的神圣殿堂。在文革‘破四旧’时,关帝庙一度遭到了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关帝庙才得以修复。庙旁有一戏台,戏台前有一块大约300平米的坪地,南北两面,松柏森森,逢年过节,这里是人们舞龙舞狮,看戏听曲的地方。由于历史变迁和年久失修,戏台4根石柱只剩下3根,戏台内青草萋萋,昔日的光辉早已不再。如今戏台处兴建了气势恢宏的新祠堂(三益圩公馆),它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堂宇,也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文化的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帝庙历经风雨沧桑和兴衰变迁,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3 [- w5 S8 z: q9 c4 m( p 1958年因交通不便,圩场废弃后,居民们以农耕养家,大多数青壮年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融入了城市。如今的古圩檐廊,仅有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门前纳凉聊天,或做着一些手工活,时间在这里如水般缓慢流动。昔日的辉煌昌盛,数百年的风雨沧桑,都让人泛起一种思古的幽情。只有那保留至今的青砖木瓦结构的老房子,厚重的木门散发着一股久远的气息……
2 b' l% J0 X* ^) u' O4 e1 d+ U( e. N2 M! T9 T" C; c9 W ]6 t$ i
* O0 ]" J$ i. Q! {$ A
! k/ ^4 W, j- Y9 ]( D: _- O% i: F7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