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以马内利 于 2020-7-26 15:30 编辑
8 D8 Z7 [0 x B# X: P2 z) Y
/ m4 {, [0 `+ B3 E& i( G$ P1 B9 Y: T6 w; _5 H* o
这里是方圆十里的田园沃野。天上,白鹭悠翔;地上,稻浪翻滚。山下,别墅幢幢;水旁,莲叶接天。这就是耒阳永济的美丽乡村“小康图”。7月12日,笔者行走此画中,领略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诗意嬗变。 % @. m: r+ ~ S. F( t m( i4 a" l0 {+ ~
挖定“穷山”不放松
3 v: j& l! s; U# N5 F
说起永济,以前是耒阳有名的穷乡。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永济荒岭坳,红薯坡上刨,年年无口粮,靠吃薯渣过”。讲的是永济的黄土岭、堡咀岭和吊鸡岭等地,因坚涩贫瘠的紫色页岩种粮困难,村民靠刨地种红薯,吃着薯渣过日子。于是,渴盼政府的救济成了村民唯一的希望,在他们的心中,永济成了“永远需要救济”的代名词。 穷则思变。永济镇历届党委政府,为改变穷乡面貌,咬定“穷山”不放松,不除“穷根”不罢休。 白凤村(原柏马村梅子冲)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的爱心老板蒋从军建了几栋标准厂房,后由于资金链断裂,厂房成了“半拉子”工程。为盘活这些资产,镇党委政府一直都在努力。前年终于联系了一家出口加工企业——东莞智丰集团。为引进这只“凤凰”,镇政府作担保,协商各个部门和厂主,几个月内,筹资800多万元,修围墙、装电梯、安变压器,搞好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组织专班,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去年5月,耒阳市智航玩具厂在白凤村正式投产。目前就业人数达到400多人,其中贫困就业劳动力已有40人,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 [, [ G; {& H
# f% p' ]+ ]4 r) `. ]6 T# k) H
% d9 x: I& e$ Y. `/ x▲现代气派的智航玩具厂 8 _3 k8 t0 |$ U1 q, u( {/ z
永济的老百姓吃苦耐劳,也颇有头脑,被誉为耒阳的“犹太人”。谷丰村的农民蒋小龙,因家贫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广东打工,后经商成立了公司。他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前年,永济百姓自发修建大河边至江口的公路,他捐出了50万元。支持脱贫攻坚,他更是义不容辞。贫困户李永佑家危房改造,工期紧,资金缺,他送了1万元。缺材料,他买,没挖机,他租。蒋小龙是千千万万永济人中的一员,正是这种“挖定穷山不放松”的永济精神,让贫瘠土地焕发了生机。
( W5 X) F9 W6 ~: i2 f" J
为有“源泉”活水来 脱贫是“源”,致富是“泉”,挖掉穷壤,掘出清泉,就找到了建设小康生活的“源泉”。 走进花园村,风吹稻浪,如锦如缎。10组的贫困户陆秀琼,正背着农药为禾苗杀虫。 
: r# |, ^- C' u4 J/ y) W& S
7 p a% N! x' l0 P/ [▲陆秀琼在田间劳动
* O3 O) i3 t1 m& m$ \' `$ ]
“身体不好,没外出打工,就包田种水稻。”陆秀琼轻松地说,“群众也不想荒田,愿意把自家的田租给我,他们也不收租钱,我种了200多亩,收成好的话,收入十多万,去年还起了新房。”陆秀琼的话道出了永济人的淳朴、勤劳和善良。 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也就像挖出了一眼泉;有了泉源,就有了致富的“活水”。 花园村31户贫困户,有26户走上了养鸡致富路。原来,11组的伍周生引进一种纯白的“芦花鸡”,办了合作社。贫困户通过散养入社,而合作社却按市场零售价收购,带动他们消费脱贫。如今合作社一年卖鸡5万多羽,真正形成了一条致富“活水渠”。
: ^4 o( p* d* R3 _& y
4 d! P( }5 @0 h; d
& \0 _6 N8 ~ r9 e
▲贫困户杨桂兰在鸡场上班 : ~; M% p' R% M/ w/ m* [; w
同样,大河边村依托宋氏宜园这口“奇泉”,建设1200亩的稻田公园。宜园是永济人宋君宜花几千万元打造的私家园林。宋君宜是典型的永济“蛮子”,高考曾复读八届才考上。有人给他取了两个绰号,一个叫“宋八届”,一个叫“桐油罐子”。然而,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成就了一番事业。而稻田公园也以崎为美,正打造“桐油路”“罐子山”,刷出小康永济的一块响亮名片。 . m I0 m% U( o* k7 I, q7 v. B
(转自:“潇湘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4 G& I% u- j k% A' k' d: V1 X) i

# T0 h4 U; W% a" j) G$ m- v- D# n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