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210664|回复: 3
收起左侧

三寻“二亩半园”

莽山 发表于 2022-1-23 08: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经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介绍段廷圭的文章,资兴北乡片有一句“资兴不算你,要数段廷圭”的俗语,这说明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老百姓的眼中,他的形象是很高大的。% j; v- X( A" M! d: _5 S% ^* ^' T
他生于清同治三年(1873年3月8日),号碧江,晚号庸庵老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湖南省教育厅督学、代理厅长。以后还发现,他在资兴蓼市建有一个“二亩半园”,这就是他的理想王国,他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于是就产生了寻访的念头,寻访的念头一次比一次深刻。 d43fb999a9014c08e43f4acb0a7b02087bf4f477.jpg % z* p4 C. a8 N$ }+ |0 g
     第一次出行大约是2010年,和同事坐摩托去的。摩托车骑到蓼市街上,发现了一个叫“东山世家”的建筑,拍了照片,也进入了里面参观。之后又向附近的老乡打听段廷圭和“二亩半园”,问了好几个人,都没有听说过有此人,问津无果,无奈只好打倒回家。  Z+ p& _* d  s
     只因自己生在资兴,长于资兴,就应该知道资兴的人和事,应该关心知道资兴的历史和渊源。“资兴不算雷,要数段廷圭”这句话也时时在脑海中闪现。因为同事也喜欢看资兴的古村,古建筑,喜欢行走在乡村,呼吸新鲜的空气,看自然风光,一路总是赏心悦目的。0 U2 v, f0 l" V+ Q+ p1 S5 a* \* f
总有一种想放弃,但又放弃不下的感觉。为了找到“二亩半园”,于是上网查资料,找资兴老乡的群QQ聊天,打听段廷圭和“二亩半园”事。有的人告诉我,“二亩半园”在龙虎村。于是“百度”找资兴龙虎村的地图,找最详细的,详察看龙虎村的位置。也有老乡告诉我,你只要坐去蓼市的公交车,到郴候山下车即到。. i( {1 v+ {7 [2 y
今年6月4日周六,同事再次约我去寻访。这回一定要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达目的不罢休。心中信誓旦旦,摩托再次骑行到了蓼市郴候山位置,看到了郴候桥和蓼市中学。
& N0 Y8 _  A  e5 x站在郴候桥,对照心中理解的地理位置找感觉。遇到老乡就上前打听、寻问。老乡告诉我们这是龙虎村,段廷圭这个人我们不知道,没有听说过。心不死,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去寻找。
3 N8 t; n) J+ N8 X5 q4 O) W: ^8 H穿过乡间的村落,走在田间的小道上,脚踩在软软的泥土上,看着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偶尔也能看到一只白鹭飞过,热心的白鹭,你要为我带路吗?
. y1 o, U' ^7 \* f) R/ |2 @人站立在广袤田野里,眼睛极目四望,发现了二处古建筑,会不会是我想要找寻的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去看看也是收获。脚步穿行在田野里,沿着田埂,向古村进发。离目标越来越近,越看越向我要找的目的地。走近一看,是水口村下石矶组。向老乡打听,老乡告诉我们:“附近秧田村有段家,有一个叫段里圭的人,你们要找的可能就是他吧。我们这是下石矶,又叫下袁家”。我问老乡这有没有龙虎村的“二亩半园”,老乡说不知道。: m$ k/ w, d6 m4 s( f- G
走出下石矶,继续向第二个目标行进。逢人必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机会。老乡告诉我们,这是上袁家。村中的建筑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大门口有汉白玉的门槛和柱础,上雕刻着精美的凤、暗八仙、琴棋书画等纹饰。村中老人告诉我,他家的祖上是乾隆年间的太医,告老还乡在家修建了这栋住宅,名称之为“孔瑞堂”。一天下来,时间也不早了,与他们合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村中处处皆美景,一片向日葵开得正旺,准备来拍,相机没有电了,只好放弃。$ o- p# l5 a1 p6 o
6月6日周日,再约同事一行4人去寻访“二亩半园”。这一次,二乘摩托各载2人。到了蓼市街上,我和同事说,我去坐出租摩托,让他给我们带路,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哪知摩托司机也不识路,带我们去的龙虎村“二亩半园”,是一个搞承包的二亩半地种植园。七弯八拐,四处打听,到龙虎村村委会打听,村支书热情的介绍了“二亩半园”在秧田村。* _" D$ S# K* i
到达了目的地,令人大失所望。印象中的“二亩半园”,应该还书写着“郴山拱卫,蓼水荥回”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看到的尽是断残墙壁,杂草丛生。从窗口向屋内看竞然有臭牡丹争相怒放,点缀着这份凄凉。园内的水塘,曾经是鱼儿游玩的地方。 4bdda6efce1b9d16075ff80ff3deb48f8d5464db.jpg / x8 o! }+ }& T$ N: [/ ?
村中的老人热情地和我们交淡起来:段廷圭和我是朋友,二亩半园是老人托付给我保管,我在园中种地,种田。2003年时涨水,“二亩半园”被主人的后人维修时拆掉了,打算在另一住地重建“二亩半园”。段廷圭那时是穿一件长衫,烟筒时刻不离手,胸前漂着长长的胡须,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1943年段先生告老还乡。1960年4月21日在家乡去世,享年87岁。
) }' ^4 y5 _  p" K  Y在我们告别“二亩半园”的时候,守园的老人站立在村头,望着眼前的稻田,他是“二亩半园”的守护者。我们越走越远,老人的身影越来越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0 W$ z/ W8 U  F- `/ b

$ S' i  E6 Q- o' p1 d) E# m" h' u* X
3 f/ T8 B1 G+ S+ H& T% I$ r% W
6c26279759ee3d6df58ee5a543166d224f4ade2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莽山 发表于 2022-1-23 08: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寻“二亩半园”
) t8 w  S) F( i  h: M1 u1 I
0bc8d439b6003af3f2ddbe0e352ac65c1038b610.jpg
4dd43ac79f3df8dcff63edffcd11728b47102818.jpg
8e02eac4b74543a9e8b198a21e178a82b80114d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莽山 发表于 2022-1-23 08: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寻“二亩半园”+ T0 H; M  }! f) W* T. ^& W3 ~! P  h
d8c6e61190ef76c6509199459d16fdfaaf51673c.jpg
76e0faedab64034f19bfa068afc379310a551d0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莽山 发表于 2022-1-23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莽山 于 2022-1-23 08:26 编辑 ( [5 b3 h+ ^7 O8 r& l3 R% |

4 J  j* G" b! ?转发段辉光文章:举人段廷珪
0 m% @* o0 E% V( @! U% p8 \3 D7 m* s: e: t0 ^
题记:这是一位历史人物,这是一场真实往事,这是一段深沉回顾,这是一种深切缅怀。
# J2 V' v$ s& n( w' n" H       段廷珪先生离开人世已经近半个世纪了,但是资兴市北部地区流传的一句关于他的民谣依然被乡亲们所称道。“出色不算你, 要算段廷珪”。(你,资兴方言读lei平声,与珪押韵) 。被乡亲公认为最出色的段廷珪是何许人也?他的出色之处在哪里?带着对先人的敬仰,带着对历史的探索,本人深入采访了段廷珪的侄女、侄婿以及其他亲人,还采访了当地一些知情的老人,尽可能地查看了有关段廷珪的史料,亲自走访了段廷珪位于蓼江市横板桥组的“两亩半园”旧居。特别是段廷珪的现年八十多岁的侄婿唐孟尧、侄女段邦林,不仅亲自动笔提供了主要的史料,还提供历史照片,为我的这次 采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 S( b; w/ R, G) R; Y+ Z2 G
9 \+ i3 z1 n: F8 O! P0 }( W0 d" o* R                               一
0 ]/ d) [0 @" ^$ N6 T' C      “永康平兴邦,胜绩辉移典”。这是资兴市段氏家族的辈分排序。我是辉字辈,段廷珪是兴字辈。段廷珪先生是我老曾祖父那一辈的人。
; K, k1 D1 u: H, T2 S       段廷珪的父亲段平熙,字亮臣,祖籍七里镇桃源关村。亮臣出生十分贫困,业无寸土,家徒四壁,靠挑脚卖柴艰难度日。常常自嘲:一天不上山,家里无半餐。亮臣尚未成年,就随伐木工在廖江河上放木排,把七里、团结、蓼市、鲤鱼塘等地的木材运往下游的耒阳、衡阳。洪水猛如虎,放木排虽然可以勉强糊口,但急流险滩常常暗藏杀机。经历几年放木排的风风雨雨后,亮臣选择了在蓼江市做雇工。
0 e; d* S9 j: h' u" r       蓼江市地处来自永兴的延道水和来自团结的半拢河两江的交汇处。两江在此形成了宽阔的蓼江河。蓼江河下注程水、郴江、耒水,碗蜒北去,直贯长江。水路的便捷,使蓼江市成为了资兴北部地区最重要的商埠码头。木材、煤炭、大米、油盐、布匹、药材等生活用品往来于此。船帆穿梭,商贾云集,商铺林立,人声熙攘,蓼江市被人称为“小南京”。  ~' s3 O5 v4 K" r
       亮臣起初在蓼江市的码头当搬运工,以身体强壮、勇于负重赢得雇主的一衣一饭。但是当搬运工日无定主,夜无归宿,流浪街坊,生活倍艰。真是白天听涛声,晚上数星星;白天流汗水,晚上流泪水。蓼江市的一家染布店老板看到亮臣为人老实,吃苦耐劳,便收留他在店里当染布工,亮臣才有了暂住的场所。经过几年的打拼,亮臣积累了一些染布技术和零星碎银,便自租一个小店面,以染布为营生。
) W! T9 T: l0 Q8 r$ I9 e" i       同治九年(1870年),三十五岁的亮臣才娶了当地一个姓刘的老姑娘为妻。刘氏也是穷人出生,非常勤劳,除协助亮臣打点染布店以外,还常年帮人砻谷舂碓,夙夜不憩,弥补家用。亮臣与刘氏恩恩爱爱,生有一女三男。长子荣华,次子海华,三子富华。人丁陡增,开销加大,生活弥艰。一家六口居斗室,衣百衲,食不果腹。) |" Z" W& r9 Q4 r' }4 S
                             二, M. R) y5 A# o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八日,随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亮臣的大儿子降生了。中年得子,家里充满了生气与希望,亮臣甚为欣喜。亮臣希望后代不要再象父辈一样忍饥挨饿,而要象财主老爷一样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于是给这个长子起名叫荣华。按辈分,亮臣还给儿子起了一个学名叫兴黉。不知是不识半字的父亲有远见卓识,还是还是这个新生儿命中注定,荣华今后的一辈子真的就与兴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bf195bafa40f4bfb91c5454d5e4f78f0f73618a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