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03543|回复: 1
收起左侧

劝学

李鹏飞 发表于 2022-9-23 16: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鹏飞 于 2022-9-23 16:10 编辑
8 U, Q2 b4 u! q+ B: q0 O4 c" ]$ A, e0 v* J' O
  学之意义
  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孔子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佛陀也说:“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智慧。”所谓谚云:“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那么,“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注》解为:学,自觉、觉悟也,谓上教下效,即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觉悟。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学划为两种意思,一作为动词用,如学习、学修、学道;一作为名词用,如学问、学知、绝学、博学等。
  《佛学常见词汇》解释为有学、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无学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
  总之,无论从何角度出发,“学”是使人从无知到渊博,从不会到熟练,从不懂到专业,从积累、忆念、应用、增益到觉悟、圆满,是一个逐渐递进的升华过程。所以增广贤文中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格言。若当思地理之学无穷,故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一偏之患也,知罔之为患,徒激之以思,则殆之之患复至矣,然则两宜而无患,则莫如学思並用为愈已夫。所谓学者,兼知能而言也,在未学以先,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浑浑噩噩而已。既学以后,知昔所未知,能所未能,知矣能矣,若不思穷其理,口虽讼而心离,读之多而失之速,终于一知半解耳。如此之人,即学与未学等也。吾辈鉴于此,必以学为先驱,以思为后劲,使之交互为用,宜两而无偏,入其境,搜其源,俯而读之,仰而思之,口诵心唯,念兹在兹,学如是,而谓犹陷于罔与殆者,则未知信也。也因此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环境的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学法。佛教将之概括为易行道和难行道。(易行道靠他力,如时下流行的培训班,托福之类;难行道靠自力,就像登山一样,全仗个人力量)。或者称为顿渐二门。(顿门是立刻速成;渐门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不过均据众生的根性为实力而言。
  为何要学
  昔日“读书不求甚解”,“读死书,死读书”的迂腐学风及“读书无用论”,“一切向前(钱)看”,是以在当前,风水学书籍,网络风水学讲课等,多如牛毛。
  佛教大力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僧才。
  首先谈谈为何要学?因为风水学有趋吉避凶之功能,因为我们的未来是了生脱(贫)死,离苦得乐,不是只知在太阳底下流着汗水默默无闻的工作、或者茫茫无措地徘徊在十字路口,所以粗略归纳为六种因素:
  一、为资养色身、生存需要而学。从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本来“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是故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均逃不脱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然法则,都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和潜意识。所以为谋求生的力量,生活空间,为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为了避免一切疾病的媒介,身心健康快乐自在,便一定要学。
  二、学习风水学的仁者,总得掌握好风水学的实用本领,首先才能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着想,然后才能造福社会人们,必须要学。
  三、佛陀曾预言末法众生有二十难:贫贵学道难;广学博究难;不轻未学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见《四十二章经》),尤其是人不能转境,经常被境牵着鼻子走。因此,便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左右侵蚀,使许多人蜇伏的财、色、名、食、睡眠五欲增多,特别是贪、嗔、痴、慢、疑五结也增多,特别是在学习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不利因素增多,障碍增大。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顺境是善缘,逆境是助缘、增上缘”。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愚公能移山,精卫能填海,所以,为了改变命运,度过劫难,令一切众生觉悟,改过自新,发愤故要学。
  四、省庵大师语:“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意思就是说人同异类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四胜处:环境胜、梵行胜(惭愧)、忆念胜(智慧)、勇猛胜(坚忍);五力:忍力(忍辱的力量)、福德力、业力(业力不可思议)、慧力(智慧的力量)、誓愿力,能接受文明的教化,佛法的熏习,清楚明白如何取舍,如何进步。所以,陆象山说:“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佛法亦云:“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而已”。“一念迷即是凡,一念觉即是圣”。“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始以来的障碍覆盖了,一时难以显现,才不知义”。因此,为了开显人人本具的如来藏性,帮助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向上、乐观的慈悲济世人生观、宇宙观,以及厌娑婆,欣极乐、远离生死苦海的彼岸,到达涅槃四德的彼岸的无上正等正觉,故应积极学。
  五、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使命感故。俗话说:“有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四恩三途的众生,都是我们业力招感,都是各人唯心所造,识质所变。四恩指佛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三途指地狱、恶鬼、畜牲。而我们,包括我们的历世父母,怨亲眷属、有缘无份的情与无情都曾经历轮回,甚而还有至今沉溺其中不得出离,仍在受苦受难亟待救拔。我既知,自当义不容辞设法相救。最佳的办法就是行菩萨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一人得道,九族超升。所以,将此身心奉尘刹,伏请世尊为证明,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消,风调雨顺民安乐,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楞严经》语)故坚决要学。
  六、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发愿,如愿而行,如行满愿证信。省庵大师言:“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俗成佛道,当信心不逆,发愿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然后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三学和世间一切善法。莲池大师云:“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是故真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就自然“法门无量誓愿学”。
  简明谈了六点为何要学,有诘难者会问:既有要学的,有没有不学的呢?答案有两个。一个是死人跟形同死人;二是参悟了如下十个问题的开悟者,即等同觉悟圆满的开悟者,即等同觉圆满的佛。那么是哪十个问题呢?
  第一个,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与文殊等否?
  第二个,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察与道相应否?
  第三个,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第四个,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第五个,能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第六个,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认得破否?
  第七个,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源起处,不为生死根本之所惑乱否?
  第八个,向四威仪行住坐卧中,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
  第九个,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心不得否?
  第十个,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源,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若实未得如是十问之一,切不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起丝毫过头狂妄之心,生少许知足之意,自言我已证。只要有任何疑问存在都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直到彻祖佛自性之原,达绝学无疑之地,才不须再学。(见《宗镜录》卷一)。
  应如何学
  在谈应如何学前,得让大家先明白学的方针和目标是启迪真正的智慧,破迷开悟,让人善于洞察人生和社会,于日常生活中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净化、自我升华、自觉本来面目。所以,所谓的学法也多是围绕智慧而谈。
  一、学的基础是要有记忆力,而提高记忆力的要点有十五:平心静气,就是使大脑安静下来: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必须自信:要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对被记忆力的对象要感兴趣;强烈动机;和愉快的事情相连续;刺激;细致观察;充分理解被记忆的对象;用形象来掌握被记忆的对象;要边预想边记忆;有效地反复记忆;联想;要会休息。(板本保之介《提高记忆力的奥秘》)。
  二、记忆力训练好后,便应明了修学历程。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分为四步:道前基础,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道前基础:指出欲学佛行人,必须先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启发知见。
  共下士道:说明要保持人生不堕三恶趣,必须念死殁无常,皈依三宝,知因果,修十善。
  共上士道:以发菩提心,具真空见为主,修持四摄,六度万行,圆成佛道。
  三、历程既知,当掌握学之途径,并一门深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途径前面已提到顿渐二门,此处再详细说一下,大抵有四类。
  1、顿修顿悟,如利剑斩束丝,一时顿消;
  2、渐修渐悟,如登楼台,所见渐远;
  3、渐修顿悟,犹如伐木,片片渐行,一时顿倒;
  4、顿修渐悟,如人学箭,渐亲渐中。(清凉国师《华严经疏》)
  四、入门之后,引入正轨有导致宁静和智慧的八种关键,即八正道;正当的知见(正见);正当的思考(正思惟);正当的言语(正语);正当的行为(正业);正当的职业(正命);正当的努力奋斗(正精进);正当的观念(正念);正当的禅定(正定);长期坚持不懈地修学,可证得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即到无学位,就可以不再学)。
  五、智慧初成,自有三种锻炼心慧的形式,即针对“尖子”而言。第一种是高尚道德(平等心)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想力(无畏心)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学习心,难学能学)的训练。此种好比禅宗的二入与四行法门。二入:理入门与行入门。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求行、称法行。这也是最快觉悟佛道而成佛的方法。
  六、佛教各宗开智慧方法。佛教的总体就是佛法僧三宝(称觉正净),能够产生无量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大体上说,三宝分为事相和理相两大类。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与自性三宝(指自我本性本来具有觉正净三宝。觉:觉悟,即佛也;正:正当,指佛的教法,即法也;净:清净,指僧团,即僧也。)是现实的,比较易懂的;从理相上说有一体三宝、理体三宝与究竟三宝,是抽象的,不易懂的,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中国佛教各宗,如禅宗、性宗从“觉”门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阿含经言“无禅不智,无智不禅”。涅槃经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一般而言,中下根性的人,没有这等悟性。所以参禅要上根利智,有高度的智慧,心地很清净才行,如果不是这等根性,必须学教。
  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从经教入门。经教就是依照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身教,修正自己错误的见解,思想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意”。所以是从正知、正见、“正”门入。一般人都可以学,但是吋间长。
净土宗、密宗从“净”门入,以修清净心为主,修净业三福为辅,主张心净则土净。
  一言以蔽之,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平等,无有高下,皆是灵丹妙药,治病药方。一般学道人只要如《八大人觉经》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和《遗教经》云“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学习善才童子五十三参,玄奘西天取经的精神,于一切时,一切处以不舍心,同事心去学习,增长道种智,一切智。
  殷殷劝学
  至此,再次请仁者扪心自问一下: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况复居于华夏中国,六根无恙,四大轻安,辞亲出家,逢殊盛因缘受具足戒。重又值道场,广修忏法,遇善友、护法、大德鼎助,不于今日发大心学习,更待何时?还是仍做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庸碌师父呢?惟愿大众悉发菩提心,同立常随佛学,世修佛法大愿。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远离恶法,勤学圣道,勿遇难而退却,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放逸而不专一,勿萎靡而不振作,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遇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机浅而自鄙无分。譬如种树,种之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而勿种,任其自枯,因钝而弗磨,置之不用。“天生我才必有用”,若以修学为苦,则不如懈怠尤苦;修学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学风水者亦是。

0 F6 \( }  {; F, d( n+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狗 发表于 2022-9-24 08: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