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 (一)、四大家机关:
8 w* W0 k- R3 L$ k' ?9 a “四大家”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机构,上世纪八十年以来,从中央一直到乡镇相应设置。 1949年10月7日耒阳解放,成立中共耒阳县委等几家县级机关至1980年11月份的30来年当中,中共耒阳市(县)委机关一直设置。人大在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设立,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停止工作,1980年11月25日至30日,耒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县人大常委会。11月23日至12月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耒阳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耒阳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政府机关在建国初期设立时称耒阳县政府人民委员会,简称称“人委会”,1968年9月17日成立耒阳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到1980年11月才选举成立耒阳县人民政府。这30年当中,名称多次变换,机关的地址一直在现云森商业城。机关大院是1955年至1956年兴建的,院落坐北朝南,机关大门内一条宽敞的马路垂直于五一路。马路东面进门处是树木花草,前栋是县委办公室,县委办是整个机关的核心,有秘书组、综合组两部分人员二十四小时上班,这些人员分工合作,主要是围绕县委日常工作、中心工作统一部署安排、协调指挥落实各项工作。收集情况,草拟文稿,为会议及各项工作安排上传下达准备讲话材料及检查汇报材料,编辑发行《耒阳通讯》刊物等,文字工作量相当大,那个时候打字机是一个一个的铅字打在蜡纸上然后再手工油印,打字后的一张蜡纸只能油印一百多份。同时是为书记和常委领导处理日常事物。再其次是处理机关内务工作。还有接待找县委领导反映情况或请求解决问题的干部群众,综合协调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县委办公室后面过球场是常委办公楼,再往东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一墙之隔,围墙开了门,这几个单位可以互相通行。东北面有家属楼(干部住房)和三会议室,三会议室在公安局的院子范围,乡镇及科局负责人等的大会在这里召开。一、二会议室在县委办公室这一栋,一会议室和常委会议室在县委办的二楼,用于县领导开会;二会议室在县委办的一楼,用于县委机关等部门负责人开会。马路的西面第一栋是六十年代建的面积比较大的办公楼,楼上楼下两层,正门中间是楼梯通道,双列对称,走廊在中间,有办公室四十多间。政府的职能机构基本在这一栋,主要有农村办、工交办、财贸办、计委办、三电办、知青办、贫协办(贫下中农协会)、工会、妇联、共青团、劳动局、民政局、统计局、物价局、经营管理科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撤销了知青办、贫协办,成立了落实办(落实政策办公室)以及建委、科委、环保等机构。这栋办公楼往北有四栋对称独立的二层楼房,靠院内马路第一栋是宣传部办公用,第二栋楼下一部分办公用,一部分作住房,楼上基本上是住房,1980年冬改作人大机关办公,住房全部搬出。靠西边的第一栋是行政科办公用,第二栋是组织部人事局的办公用。这四栋独立对称的楼房外,再往西边第一栋是档案局、档案馆,第二栋是食堂、医务室,食堂后面是锅炉房、煤房。大院的北面首先是澡堂、公共厕所、理发室等,最后三栋家属住房,除食堂是一层建筑,其余都是二层楼房。1984年在机关进门的东面绿地上建了一栋四层的楼房,楼的西头一、二楼办公用,办公室的上面是会议室,东头从一至四楼是住房,这栋楼的后面建了一栋组合套间楼,每套间五十来平方米,带卫生间,共三层,为县级主要领导的住房。整个大院五十年代建的二层楼房全部砖木结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建的全部是砖混结构。 八十年代初期整个机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干部、以工代干、司机、门卫、厨师、锅炉工等)共一百八十多人。1980年11月份,成立了耒阳县人民政府、耒阳县人大、耒阳县政协后,这几大机关先后迁出。到2002年四大家机关全部迁出,这块地皮转让给开发商搞房地产开发,建设云森商业城。 : Q7 R# A% H! d2 F& G0 Q9 S
, f- g; K% ], q+ T$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