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25032|回复: 1
收起左侧

学校与教育杂谈(三)

李鹏飞 发表于 2022-12-23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鹏飞 于 2022-12-23 11:02 编辑
$ A1 w6 `! |: y, d8 K/ m# A, ]- H! M  u# @/ x& y7 i
教与学
   50年代的教学,没有正规的学校,没有正式的教师。只要识几个字,就可以教书,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书本。小学生一般的有语文、算术两本书,中学生有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俄语等书籍或简易教材。
   60年代,小学有统一的学习教材,只教语文算术两本书,基本上没有作业本,通常不做家庭作业。农村里的学校,学生自己带凳子去上课,没有课桌,城里的学校有讲台,有课桌及教室。一般都是用民房做教室。“农中”、“民中”边上课边劳动,县办的中学要正规一些,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外语课不学英语学习俄语,62年以后全部学英语。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学校基本瘫痪,农村里学校没上课,也不发书本。只发“老三篇”,即伟人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白求恩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是位医生,到中国来帮助八路军抗日,在前线医院救死扶伤,抢救八路军战士,在五台山以身殉职。学习他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学习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学习他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是伟人主席为张思德牺牲而作的悼词。主要是赞扬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重于泰山”,鼓励大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愚公移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号召全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的胜利”,用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搬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白求恩、张思德、愚公的精神影响着中国几代人。是一个强大的精神武器。四、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有这种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思想,主要是受益于伟人思想的教育,这段时间出生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乐于吃苦,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人。
   上课学习“老三篇”,主要是60年代的中后期。从66年5月份开始进行文化大革命,66年的下学期开始停课闹革命,到1970年的复课闹革命,这段时间学校没有上下课的钟声。上课多数时间参加批斗会,参加游行和串联,小学生是红小兵,中学大学生是红卫兵,学校和社会上一样,实现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灵魂深处闹革命。大鸣大放大字报,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学生和工人农民干部群众一样实行早请示晚汇报。早上面对伟人主席的像,请示今天的工作,晚上面对伟人主席的像汇报今天的工作。没有正式上课,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随时可以在教室里接受学生的批斗,在批斗大会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可以进行人身攻击或人格侮辱。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的入学率没有一半,城里的小学入学率有2/3。进了学校也是没有课上,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是“读书无用”,这个观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当时鼓吹是“不学abc,同样开飞机,英雄交白卷,好汉打零分”。说交白卷,其实这个时候,各类学校都是不上课、不做作业、不考试的,即使考试也是开卷考试做几个简单题目。
   70年代的教育工作,这个时期的教学工作逐步恢复正常。70年代前期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尾声,游行活动,批斗大会,没有60年代后期的多,但正式上课的时间还是不多。大多数的授课时间是在农场、工厂、田间、地头进行,有统一的课本。小学的教材是语文、算术,初中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劳动、军事等。英语书发了,一般都因为没有老师都没上课。70年代中期学生学种田,学浸种育秧,学农作物防虫治病,学习修理柴油机,经常组织学校夜间拉练,长跑,搞军事活动,解放军当教练。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教育教学开始恢复正常。学校上课时间,作息时间,作业晚自习的时间都有。1979年大多数学校创办了复习班,专门帮助学生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成绩好或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复读高中考上大、中专院校后走出了农村,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进入70年代后比60年代的中后期稍微好一点,这就是学校里有上下课的钟声,城里及厂矿单位的学校,虽有农场,学生的劳动量很少。公社(乡镇)的中学绝大部分是农村里的学生。这些学生一个是在学校农场做农活。另一个是在家里做农活,说是在学校读书,也仅仅是进了学校而已,大部分时间是劳动,小部分是上课,这个时期没有正正当当的像现在的学校一样是上课,没有学到语文数学等教科书上的书本知识。但所受思想教育和劳动锻炼对人的成长也是很有作用的。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思想纯洁,道德高尚,人品端正,品行优良。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有颗孝敬的心。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尽管没有认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但思想教育,道德情操的培育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比的。所以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耒阳也有470多个学生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深造学习。那一批人在后来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成为了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许多领域的技术达到或超过了世界水平。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各级党政军的领导者。时代造就了这一代骄子。
   1978年,国家召开开了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受到了社会的认可。知识分子获得了科学技术的春天,学校的工作和各行各业一样,逐步走上了正轨,八、九十年代,这20年当中的中小学学校各位老师,各位学生都正常的工作学习,一、二中都有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凡进一二中读书的必须是凭分数凭成绩才能进得去。但80年代90年代学校可以收费,分数不够的,有钱有势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子弟进入一二中,学校开始一切向钱看,教学风气发生转变,老师开始私自补课,私自收费。
   进入本世纪前1999年实行教育并轨,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要求百分之百的入学读书,学生必须进校学习,在八九十年代没有实施义务教育,小学是六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共十年。复课闹革命时期没有什么几年级,不分年龄,凡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学生的年龄大小可相差好几岁,大的小的都可在一个年级或一个班读书。
   70年代中后期农村各大队(村委办的小学)学校从一到六年级都有一两个班,人数多的大队学校办了初中班,大队学校的初中班学生同样能考上中专学校。师资不够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来教书,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都领工分,不领工资,政府补3~6元/月的补助费。70年代初期是春季招生,1978年后实行了秋季招生。
   进入本世纪后,各级各地都在办学校,特别是民营私办的学校,像雨后春笋,长沙的学校如雅礼、长郡、湖南师大附中等,面向全社会招收学生,招收教师,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或家里有钱的学生都往大城市里的学校读书。农村里的孩子,往耒阳城里读书,乡下学校空置。城里学生大爆满,小学生一般是九十个以上一个班级,乡下的学校基本没有学生。加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实行了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学生的基数本来就少,计划生育从1982年开始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写进了宪法,到2011年6月放开“双独生二孩”,即夫妇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孩,2013年放开“单独二孩”,夫妇有一个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2个孩子,2016年1月1日全面放开二胎。这段时间人口增长缓慢。
   农村生了两个女孩做绝育手术。生了一个男的上环。人口增长率很低。到了本世纪,乡下的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有的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人数差不多,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这样,一部分的村级学校只办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以上就合并学校拼班,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到镇上读书。这是很少一部分学生,大部分都到了城里读书,逼迫家长在城里买房,租房方便到城里读书,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祖辈们陪读。学生的教育只局限在书本上,以应付考试为主,填鸭式灌输。大量的作业,学生的德、智、体都不如以前几个年代的学生。有的学生心浮气躁,不勤奋,不勤俭,不勤快,意识薄弱,道德缺失,信仰迷失,思想堕落。
   从80年代的,到本世纪生育的孩子,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出现了学霸,也只是学习成绩好,出现了学渣更是品性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孝敬之心,没有感恩之心,只想索取,只图享受,不讲奉献,不讲纪律,这几代人的思想严重扭曲,灵魂变态。不论是非,不论好坏,这些不应该有的,但又都发生在这代人身上,这几代人虽然学习环境,学校条件,文化水平都比以前好。但是思想意识不如以前几代人,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缺失。
1 E4 @7 ^# V' l( k, Y8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狗 发表于 2022-12-25 10: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